小学教育资源现状调查研究

时间:2022-08-13 12:15:37

小学教育资源现状调查研究

摘要:近年来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农村儿童随父母进城就读的现象愈来愈多,造成农村资源闲置现象。笔者通过对闽东畲族村落教育资源现状进行调查,发现闽东畲族村落小学教育资源主要以再利用、闲置以及整改等形式存在,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较单一,大部分资源闲置。提出开展教育新模式——“自然课堂”;发展经济,畲村学校;旧楼翻新,危楼改造等建议。

关键词:闽东畲村;小学教育;教育资源

一、教育资源概念界定

教育资源指在教育系统中,社会所提供的一切条件的总和[1]。通常,教育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环境资源三大方面。教育资源分为有形教育资源和无形教育资源两种。有形教育资源包括:学校建筑设施、学校教职工队伍等;无形教育资源包括:办学理念、教育政策、社会教育环境等方面。教育资源是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为保障学校正常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在教育过程中所投入的一切要素和条件。

二、闲置教育资源的界定

现有的文献看,教育资源闲置界定尚不明确。已有的研究中教育资源的闲置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在政府对教育产业投资垄断机制下,因缺乏竞争和淘汰机制而造成的教育资源使用效率低下的闲置[2]。另外则是在国家集中办学政策影响下,因学校网点重新布局而被撤并不用的教育网点的闲置[3]。教育网点一旦被撤并,很少再投人到教育中,如校舍建筑、校园等固定资源。代课教师随着网点的撤并无法融入新教学点而离岗,师资流失。本研究将教育资源的闲置界定为教育资源完全或部分没有发挥教育功能的状态。闲置的教育资源分为三类:一是完全无法再进行投入的,比如完全破旧的校舍;二是再利用程度适中的,例如房屋需要修葺等;三是利用程度较高的资产,比如地理位置优越,设施齐全的校舍。

三、闽东畲族村落小学闲置教育资源现状

闽东是全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地,畲族人口达18万,约占全省畲族人口的1/2、全国畲族人口的1/4。福安地处闽东地理中心,是全国畲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县级市。本研究基于对福安市畲族村小学闲置教育资源现状的调查,分析闽东畲村小学闲置教育资源情况。走访福安穆阳的南山村、溪塔村、双溪村、黄儒村、咸福村、蟾溪村等村落。南山村位于穆云乡中部,全村户籍人口872人,其中畲族673人。外出务工400人左右,经商30人左右,其余务农为主。溪塔村位于穆云乡东边的秀溪河畔,通往世界地质公园白云山蟾溪石臼景区公路沿线,距乡政府所在地4公里,全村户籍人口610人,其中畲族589人,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水果种植,盛产刺葡萄。这些村落,原本“村村都有小学”,学校规模最大时,学生人数有一两百人。随着生源的减少,这些村落的学校如今都已闲置,有的教育资源得到再利用,有的却无人管理,任由荒废。

(一)小学闲置教育资源利用情况

1.资源的再利用村委楼。很多地方将闲置的校舍改建为村委楼,比如我们走访的南山村和咸福村。改建后的村委楼设施齐全,有会议室、调解室、主任室等,教室改为卫生室,学校操场用作停车场。也有用作菜园、养猪场,学校闲置的处理不明确,村民便把学校作为菜园和养猪场。黄儒村的闲置小学,就用作养猪场。资源再利用不合理,与教育无相关。文化展馆。溪塔村至今仍然保存完整的畲家风俗,遗存古民居、古亭、古桥,“三月三”等畲族传统节日,唱畲歌,煮乌米饭,畲族表演。溪塔村的民族文化小学闲置后整改为畲族文化展馆。馆内收藏了珍贵的畲族宗谱、畲族传统服饰、银饰以及大量畲巫服饰、法器等。畲族文化展馆为弘扬、传承畲族文化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展馆作为传播畲族文化媒介,颇具文化传承意义。2.资源的闲置由于农村小学远离城镇,商用价值不高,一般是村里进行利用。有的学校闲置后没有得到利用,比如双溪村和蟾溪村的小学至今闲置。无有效维护,无人看管,资源浪费。

(二)学校产权问题

1.学校用地的产权归属。根据我国当前土地制度,无论学校用地是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租用、借用、无偿征用,还是集体经济自愿提供,按照所有权理论,这些土地的所有权仍归农村集体组织,由乡办的属于乡集体经济组织所有;村办的属于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4]畲乡几个村落,学校土地均是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无偿征用。因此,学校土地的所有权归村集体所有,使用权则归教育部门所有。2.校舍的产权归属。教育资产产权归属应遵循“谁投资,谁所有”原则。据调查,这些村庄,学校都是教育部门按实际需要在各个村庄建立的。由于出资方是国家,则校舍属于国有财产,产权为国家所属。因此,要将这些校舍挪为他用,须经过教育部门的同意。3.教育设备、资金等产权归属。除去学校用地和校舍外,其余都属于可移动财产,包括各种教学设备、图书资料、桌椅、现金、学校各种收益等资产。据了解,这些经费来源均由国家出资,因此若由这些可移动财产所获得的收益应为县教育部门所有。

四、教育资源闲置的原因

(一)村民进城务工,造成生源减少,师资流失

由于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部分儿童随父母进城就学。学生转移,学校布局也随之调整。为了节约成本和有效利用教育资源,一些生源较少的学校撤并,南山小学就和咸福小学合并过。由于学生人数少、学校进行合并,农村教师资源也慢慢流失,有的教师调离,有的教师转业。

(二)畲村相对封闭,经济欠发展

福安畲族普遍居住在经济较差的山区,以农业为主,农田以山垅田、梯田为主且分散不集中,所生产的农作物,自给自足。由于畲族村落地处山区,地理环境差,缺乏办工业的基础条件,经济难以发展。因此,村里大多数中青年只能外出打工。村里劳动力少,经济发展更加缓慢,外出人口也就进一步增多。

(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城乡差距大)

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导致城乡教育资源分配显著不均。农村、城镇教育基础设施相差甚远。城镇学校的基本设施都能达标,而农村办学条件差,教学设备少,大多数学校无图书室,图书的数量相当少且破损严重。农村教育水平较低,教学设备落后,导致学生在学业成绩、综合素质等方面发展不均。因此,在家长的能力范围允许下,家长倾向于把孩子送到教育条件更优越的城镇学校。所以,城镇、农村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导致了农村小学生源的大量流失。

五、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资源浪费

调研发现,畲村小学存在大量教育资源浪费的现象。畲族村落中闲置的校舍多数挪为他用,部分则遭遗弃或无人看管。以穆云乡南山畲族村为例,村里尚有一所小学,该小学包括宿舍、操场、教学楼等教育基础设施。该校除教学楼改用为村委楼及其附属设施卫生所和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设施以外,其余的基础设施大部分闲置。而在改建村委楼的过程中,教室的桌椅大量烧毁,部分搬至咸福小学,操场则成为了公用停车场及放置杂物的场所。

(二)学生就学不便

由于大量畲村村民携儿童进城务工,畲村生源逐步减少,原有的学校被迫停止办学,村里部分留守儿童只能前往镇上的小学就读。由于畲村与城镇距离较远,大部分儿童选择寄宿,这不仅难以得到父母的照料,而且增加家庭负担。少部分的儿童选择走读,路途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时刻威胁着儿童。此外,儿童的户口也成为进城上学难的一个问题。

(三)开发利用方式单一

人们的开发利用意识薄弱是导致教育资源无法再次合理利用的主要原因。目前闲置教育资源的主要利用方式是将学校改建为村委楼,将其作为场地利用。校舍表面上的使用功能发挥,其潜在价值消失,在开发利用上,专业指导少,造成了畲村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体单一,进而导致教育资源利用方式单一。

六、关于资源再利用的几点建议

(一)开展教育新模式——“自然课堂”

笔者认为可以将闲置的校舍作为一个传承畲族文化的基地,发挥再教育功能,畲族语言、服饰、节日、婚丧习俗和图腾信仰等民族特色,可以立足于本土资源,进行挖掘和整理,利用外物来推动畲族文化的传播。一、“畲语教学”。聘请村中长者担任“教师”,还原畲语,挖掘和利用有价值的畲族文化符号。二、文物区。呈现畲族的农具、妇女的头饰、彩带等物品,结合专门讲解,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畲族的历史,服饰的变化等;三、畲族医药。开设医药保健区,倡导绿色生活。

(二)发展乡村经济,复原乡村学校教育

1.发扬传统文化,开发畲族乡村游南山村平面布局类似凤凰,承载着文化内涵。发展南山村经济可设置露营基地,住宅区可以将民俗建筑修整成农家乐,休憩玩耍之用。溪塔村、虎头村、南山村,均位于国家5A自然风景区——白云山的景区入口处,游客量大。特殊节日举行活动吸引游客,例如“三月三”乌饭节,带领游客学唱畲歌,跳畲舞;二月十二虎头桃花节,吸引游客来观赏盛开的桃花,打响畲村旅游产品。2.把握地理优势,挖掘潜在资源,推进畲村产业化建设溪塔村有着“南方葡萄园”的美誉,以刺葡萄为主,南山村以水蜜桃为主,这两个村落都发挥着其丰富的土地资源,形成了“一村一品”的专业化发展模式。但是这两个种植业都受到季节的限制,且销售渠道多为零散销售。发展畲村的经济必须推进畲村产业化建设。从其种植、生产、销售等形成产业化,提高经济效益。畲族千百年来“只望青山而去”的游耕迁徙定律,奠定了“以山为基”的地理分布格局。众多分散的畲族小聚落几乎囊括了我国东南山区的主要山系。笔者所调查的南山村、溪塔村等村庄依傍闽东地区的白云山,处于“南方林区”。笔者认为,可以根据当地生态及市场需求等,从以下方面发展:(1)种植业,例如茶叶、油桐、药材等;(2)特色农产品的加工,如毛竹、果汁等。

(三)旧楼翻新,危楼改造

在闽东畲村的走访中发现有部分的小学教学楼已经出现不同的裂痕,安全性较低。笔者认为,如果要吸引进城务工的畲民子女再回到畲村学习,其首要任务要保证教学场所的安全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条例》都强调校舍和学校环境的安全,所以要使畲村教育状态回转,保障学生安全是前提。

七、结语

随着基础教育深入,教育资源在小学教育发挥重要作用。小学是打好基础的重要阶段,资源的利用情况则是学校及地区教育现状的有效反映。笔者经过实地调查,对闽东畲族村落小学教育资源存在的问题进行现状分析,提出相关的对策。此研究力求引起社会对畲村闲置教育资源的关注,将教育资源与村中经济发展相联系,力求发挥教育资源再教育的作用,带动畲村的发展,弘扬畲族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徐娜.重庆市兔家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现状调查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5.

[2]袁振国等.发展我国教育产业政策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7.

[3]范先佐等.中国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合理布局结构研究—基于对中西部地区省区各县市各乡镇的调查与分析[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21.

[4]钱晓萍,魏晓春.农村义务教育闲置资产产权界定文艺探讨——基于陕西省的调查统计[J].法制研究,2011(25).

作者:吴建隆 王玲 单位:宁德师范学院

上一篇:有线电视网络工程安装和维护服务问题 下一篇:儿童生命小学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