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他者”

时间:2022-08-12 11:49:31

【摘 要】《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是2001年度诺贝尔奖获得者V.S.奈保尔的成名作,自1961年出版以来,一直备受中外读者的广泛推崇和关注。作为一名典型的移民作家,他的一生都受到印度、特立尼达和英国文化的影响。这种复杂的背景让奈保尔对殖民地人民对身份的渴望和遥遥无期的身份追寻感同身受,本文的主人公毕斯沃斯先生一次次艰难的寻房经历似乎一次次的证明他只能是永远的“他者”。本文试图从文化认同的角度,运用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身份理论来对这部作品进行评价和赏析。

【关键词】V.S.奈保尔;斯图亚特・霍尔;文化身份认同

文化身份(cultural identity), 指民族本质特征和带有民族印记的文化本质特征,主要是用于文学和文化研究中。人们常将其看作是某一特定的文化所特有的、同时也是某一具体的民族与生俱来的一系列特征。同时,文化身份体现了个人所寻求的文化认同之深层涵义。它涉及到“我是谁”、“我与什么认同”等重要的文化意识形态问题,因而成为后殖民研究领域一个备受关注的现象与议题。

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身份的历史观受到普遍认可:文化身份既是“变成”,也是“是”,既属于未来与过去。它不是某个存在的,超越地域、时间、历史和文化的东西。文化身份来自某个地区,有自己的历史,像一切历史性事物一样它们经历着不断的变化,远非永远固定于某个本质化了的过去,它们服从于历史、文化和权力的不断“游戏”,远非建立在对过去的单纯“恢复”上。霍尔主张:“不要把身份看作已经完成的,然后由新的文化实践加以再现的事实,而应该把身份视作一种‘生产’,它永不完结,永远处于过程之中,而且总是在内部而非在外部构成的再现。”

《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背景设置于加勒比海岛国特立尼达。毕斯沃斯先生原本出生高贵,隶属贵族血统,却生活贫困,机缘巧合之下,他摇身一变成为庞大但并不富有且日益没落的图尔斯家族的一名女婿。然而,这样的人生际遇也并没有改变毕斯沃斯先生的命运,他只是图尔斯家族众多廉价的女婿中的一位,不但没有他幻想中的富有和奢华,相反,这里拥挤不堪,处处遭人鄙视,他同时失去了自由和快乐。因此,房子成了毕斯沃斯先生一生的梦想,因为房子意味着独立、自由,可是一次次追寻房子的经历和一次次无情的打击,让其梦想最终化为泡影。

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情结和焦虑跟他的经历和社会存在紧密相关,毕斯沃斯先生还在母体中孕育时就出现胎位不正、而且又赘生一指,这些现象都是显示着不吉利的一些预兆。在他还小的时候,父亲溺水身亡后,他们的生活一贫如洗,只好卖掉了房子和宅地,这样毕斯沃斯先生就不得不离开了“这个他唯一有些权力的房子”,和妈妈寄居在有钱的姑姑家的小木屋里。哥哥、姐姐的远离,母亲的疏于关心,使他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于是这些成长的伤痕成了毕斯沃斯先生一辈子无法摆脱的阴影。究其一生,他都是漂泊的、无根的,同时也是敏感的、孤独的。因此他对能够获得和实现自身的身份认同和社会认同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不能自已的渴望。现实虽然令人沮丧,前景虽然无法让人乐观,但是他始终不愿放弃,开始了艰难而又漫长的“寻房之路”。

当毕斯沃斯先生被安排到绿谷做监工后,他的实际地位和境遇也没比劳工们好到哪儿去,他住的是和劳工们一样的满是淤泥和动物排泄物的简陋棚屋,这让他和妻子都没办法接受。他决定建造一座完全归属自己的房子,但是这个房子的结局很凄惨,先是经历了暴风雨的洗礼。暴风雨侵袭过的房子已经是破烂不堪,然而就是这样也没有逃过一劫,最后还是被甘蔗种植园的劳工付之一炬。第一次建房失败后,毕斯沃斯先生精神几近崩溃。后来他又成功地搭架了他的本作为一个临时的栖身之所的第二所房子。然而,很快他的梦想又一次破灭,只不过这一次这处房子却是毁在他自己的手中,因为烧荒时的火波及了房子。最后,终于他从法官的文书手里买下了锡金街的一套房子,却上了别人的当,负债累累,不幸很快就英年早逝。纵其一生,房子是毕斯沃斯先生一生的情结。毕斯沃斯先生苦苦追求的房子无非是一个能够遮风避雨安身立命之所,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生活条件。但是生活总是残酷的,毕斯沃斯先生不得不承受着一次次的失败,不断的失望,又再不断地追寻。

在《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中,奈保尔笔下的毕斯瓦斯先生一生都在寻找独立、自由和身份。“房子”是他一生奋斗追求的动力,是他的生存基础。对房子的向往具有深刻的心理含义和社会意义,表现了殖民地移民对无根的迷茫,对安身的渴望。这部小说最重要的文学价值在于这部小说超越了主人公毕斯沃斯先生自我的身份认同,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小说不仅刻画了不断寻找属于自己安身立命之所的毕斯沃斯先生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焦虑,同时也影射了作家自身文化认同上的危机。

【参考文献】

[1]江玉琴.论斯图亚特 霍尔的认同性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2008(6).

[2]梅晓云.奈保尔笔下“哈奴曼大宅”的社会文化分析[J].外国文学评论,2004(3).

[3]杨丽英.一曲移民的悲歌――解读《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11).

[4]邹威华.后殖民语境中的文化表征――斯图亚特・霍尔的族裔散居文化认同理论透视[M].当代外国文学,2007(4).

作者简介:田菊春(1986.10―),女,湖北省巴东县人,现在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上一篇:The Forming of Miss Jean Brodie’s Tragic P... 下一篇:模拟法庭在武警法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