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是有效拓展生成的基石

时间:2022-08-12 10:18:37

摘 要:在“学案导学”课堂模式下,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学案导学”而展开的,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活动,并不一定能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所有问题,此时教师就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对课堂的活动进行适时的拓展和提升。本文笔者结合自己教学实践,通过学案导学制定预设、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三个阶段,对学生学情进行了解,为拓展导学找到支点。

关键词:学案导学; 课堂模式; 有效拓展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4-003-002

一、问题的提出

在“学案导学”课堂模式下,学生课前完成学案导学相关内容,课上再经过自主合作探究,每个小组将教师分配的任务成果展示,而其他小组同学会对前一小组同学展示的内容进行点评,这时会引发一轮质疑和辩论,整个课堂的交流和讨论进行的非常激烈,给人的感觉是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主体地位已经体现,但静下心回想:往往是讨论过后,教学目标没能完成,有的问题没有真正彻底解决,讨论和思考的问题只浮于表面,没能继续深入,学生的思维根本没有发散开来,只停留在就题论题的表面上。此时教师就应发挥自身的主导地位,适时就某一个知识点进行拓展延伸,既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又可以对一些具有探究性内容多元思考,拓展延伸的结果使学生能站在更高的高度回顾所学,会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很大提高。

如何使学案导学有效拓展,构建高效科学课堂,笔者联系本人使用“学案导学”一年多的教学实践经验,结合教学实际来谈几点粗浅认识,以期抛砖引玉。

二、“学案导学”课堂模式下有效拓展的原则

1.体现三维的原则

在“学案导学”模式中,科学学案导学的设计存在着重视“知识和能力”目标,轻视甚至忽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现象。前者为显性目标,可以通过学生自学和课堂教学达成,是显而易见的行为,而后者常常以一种隐性状态出现,所以要求教师在拓展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使三维目标得以体现。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过程和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关注差异的原则

在使用学案导学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学案导学问题设计最好采取分层次设计,目的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所以,学案导学应该为不同学生提供“自选式”的问题和达标训练。

3.适度适时的原则

在“学案导学”课堂模式中,每一堂课有无拓展的必要,必须从文本的角度考虑,它只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课堂中的拓展延伸应该是前期的合作探究和成果展示的延续,不能超越学习内容之外,也不能喧宾夺主。我们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拓展的点,这个点可以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可以是本节内容的空白点、延伸点,也可以是学生学习的疑难点,使拓展真正为突破重点难点,深化主题服务。

三、“学案导学”课堂模式下有效拓展的操作路径

1.把握学情是有效拓展的支点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一个使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科学学习的环境,改变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这个环境中,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兴趣、原有的认识、经历及其所关心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活动。

笔者所在学校学案导学使用过程中的学情调查体现在三个方面:课前学案的编写预设、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阶段,基于以上的学情调查以后,可为接下去的拓展延伸确定方向。

1.1学案导学制定预设。教师编写学案导学的过程中,应注重课堂预设,以便在课堂上做到有备而来,因此就要对所教学生的学情进行必要的预估,依据学案导学中设计内容,推知学生能够达成探究的高度,再设计不同的拓展材料。在设计问题时,就应特别注重分层次设计题目,问题的设计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应具有一定的梯度,避免因过于简单使程度较好的学生失去探究的兴趣,或太难而使后进生畏首不前,丧失学习自信心。

以下是《水的浮力》第一课时学案的片段:

【案例1】浮力的测量――阿基米德原理

研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器材:阿基米德原理演示器)

探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水的重力的关系

总结:(1)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适用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学生自主学习阶段。教师提前一天下发学案,学生根据学案进行自学,并完成学案上的练习,第二天早上交到任课教师处,教师批改为第一次学情了解,清晰了解哪些问题学生需要相互讨论才能解决、哪些问题需要教师讲解才能明白。然后,教师在自己的学案上进行第二次备课,对原先的教学预设进行相应的补充、调查,为拓展做好准备。

1.3小组讨论阶段。在小组讨论时,教师积极巡视,参与学生讨论、解决疑点的过程,并适时给予点拨;教师要迅速、准确地捕捉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和难点,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通过一定启发、铺垫,拓展解决。为点拨精讲、解难释疑做好充分准备。

2.辩论是进行有效拓展的前奏

2.1修正探究,整合系统知识。在“学案导学”课堂模式下,根据分工,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其他小组进行点评、质疑、辩论。表面上看学生在课堂上的展示异彩纷呈,却往往没有收获对应的知识,形成此种不对等结果的原因,在于教师对成果展示的不合理掌控。各学科知识都是有体系的,而学生的理解往往基于表象,知识是零散的、无法上升为规律性认知,学生的质疑、探究出现偏差时,就需要教师在成果展示中适时发挥“平等中的首席”的点拨功用,能够借助当下的拓展材料进行修正、整合知识,及时修正深入探究的方向,开启思维某个阀门,保证成果展示始终具有高效益,帮助学生建立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能力。

例如在讲到物体的浮沉条件时,大部分学生对于物体的浮沉条件都能说清楚:当浮力大于物重时,物体上浮;当浮力小于物重时,物体下沉;当浮力等于物重时,物体悬浮。其实这种回答是不准确的,浮力等于物重时,物体还可以漂浮在液体表面,然而,这一结论并不是物体浮沉条件的内容。对此,有的学生还觉得浮力等于物重时,既可以悬浮,可以漂浮,互相矛盾而百思不得其解(同一物体在同种液体里不可能既悬浮又漂浮)。以下是《水的浮力》第二课时学案的片段:

【案例2】物体浮沉的条件

1.物体浸没于液体中,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可能出现三种不同情况:

(1)当F浮>G时,根据力和运动的关系,可知物体将_____,当物体开始露出液面时,排开液体的体积将_____,受到浮力_____,最后F浮=G,物体处于_____状态。

(2)当F浮=G时,由于物体受平衡力作用,物体处于_____状态,此时物体可以停留在液体内部的任一位置。

(3)当F浮

小结:完成表格。

通过以上分析,学生会知道:通过改变液体的密度可以改变物体的浮沉状态。对于程度比较好、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引导他们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和阿基米德原理表达式进一步进行理论推导,得出结论:

2.对于实心物体来说,我们还可通过比较液体密度和物体密度的大小来判断物体的沉浮:当物体全部浸没在液体内部时,有V排=V物,由于F浮=ρ液gV排,G物=ρ物gV物。则推导出密度的关系:

ρ液_____ρ物时,物体将上浮,最后漂浮在液体表面上。

ρ液_____ρ物时,物体将悬浮。可以停留在液体内部的任一位置。

ρ液_____ρ物时,物体将下沉。最后沉到容器的底部。

2.2展示交流,拓展生成问题。“学案导学”模式下的课堂展示交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效能有:一、暴露学情,通过展示,学生会把预习、交流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这正是我们十分需要的,因为这些错误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找准教学的起点,以此作为教学的依据、教师拓展的支点,这也是教学成功的基本保证。二、生成新的资源,当一组同学进行展示活动时,参与倾听的学生不断地拓展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成果展示之后,在全体质疑的过程中,努力发现他人成果中的知识疏漏和逻辑缺陷,往往会出现新的问题,这个问题就可以成为拓展延伸的内容,从而成为新的课程资源。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教师倾听学生质疑声音,并加以利用,使得更大意义上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假如我们粗暴地打断学生有价值的课后质疑,独占发言权,学生将失去求真求实的探究精神。当然,在许多情况下,单由学生的讨论难以得到正确的答案,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应有的指导。在上面这个案例中,正是教师对学生“质疑问题”的重视,及时介入学生的讨论,才将学生的讨论引向探索精神的培养,才不会使学生的谈论停留在表面的热闹上。不但能够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而且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和探索精神的培养,都是有意义的。

3.借助媒介可使有效拓展更加形象具体

在“学案导学”课堂模式下,由于课堂教学过程的流动性,问题生成的临时性,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有的问题处在很多预设不到的地方,而学案一旦确定,更改十分麻烦,此时可以借助于各种媒介,发挥媒体灵活性强的特点,更好进行有效拓展。如用多媒体进行课堂的引入,利用实验进行拓展,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1借助多媒体进行有效拓展。初中科学有些内容比较抽象,是很难用语言或直观的实验来解决的,多媒体的动画模拟、过程演示,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概念观点,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运用多媒体和学案相结合,可以将多姿多彩的课外知识引入课堂,使学生的视野拓宽,教学内容丰富,学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如在利用“学案导学”讲授《大气压与人类生活》中大气压的应用之一离心式水泵时,学生对于离心式水泵的工作原理有疑问,实验室缺少相应的实验器材,于是笔者先让学生看水泵抽水的视频,经过多媒体动画能比较好地看清离心式水泵内部结构,再解释其工作原理。这也体现了借助多媒体进行有效拓展的实效性。

3.2借助实验进行有效拓展。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至于实验的作用在此不再赘述,借助实验进行有效拓展当然不可或缺。在《大气压强》这一节的学案教学设计中,将抽象的难以测量的大气压转化成力和受力面积的测量,在学案中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案例3】估测大气压的值

[器材]容积为20mL的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

[实验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

(1)把注射器的活塞推至注射器筒的底端,排尽筒内的空气,然后用一个橡皮帽堵住注射器的小孔。

(2)如图所示,用细尼龙绳拴在注射器活塞的颈部,使绳的另一端与固定在墙上的弹簧测力计的挂钩相连,然后水平向右慢慢拉动注射器筒,当注射器中的活塞刚开始滑动时,立即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3)用刻度尺测出注射器的全部刻度的长度L,读出注射器筒上标注的容积V。

得到活塞的横截面积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

(4)由P=F/S计算此时大气压的数值。

结束语

在“学案导学”课堂模式下,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明显,课堂上学生争先恐后展示自己的成果,但往往受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的制约,无法抵达更深的认识领域,此时有人把学生比做“风筝”,教师就是放飞者,教师应充分利用点拨的“线”,适时出手:可以是修正学生在质疑、探究时的偏差;可以是零散知识的“整合”,此时的“整合”应是此前知识的提纯,是整节内容的纲;还可以引入与本节内容紧密相关,具有概括性和挑战性的材料进行有效拓展。

是不是每一节课都要有拓展,笔者认为这完全没有必要,有时只要通过课时知识的归纳、提炼,实现教学环节的拓展延伸目标即可,倘若在此基础上,有拓展生成新问题、新技能,用以使学生跳出所学内容,站在更高的层次上来审视所学,将对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更大的价值。

有效的拓展是整个课堂的点睛之笔,是使学生诸多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重要节点,是课堂活动的升华,处理得当,必将使在“学案导学”模式下的课堂更优化、更高效。

参考文献:

[1]拓展有界,界在学习目标――探究导学案授课模式下的课堂拓展延伸,《河南教育(基教版)》,2012年02期

[2]《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

[3]谢昱圣.理性思考下的主动求变,《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2.1

[4]李佳.《设计实验教学模式初探》,教学仪器与实验,2007年第11期

[5]导学案使用误区浅析,《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12年第Z3期

[6]《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高职班主任开展“学院评估,我的责任”主题班会... 下一篇:唱好压轴戏 赢来满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