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文化催生经典《哀乐》

时间:2022-08-12 08:17:28

陕北文化催生经典《哀乐》

名人名曲

中国《哀乐》是一首十分出色的礼仪曲目,它不仅是中国政界的标准治丧乐曲,而且已普及到人民群众当中,成为人们为不幸去世的亲友送别时的礼仪乐曲。《哀乐》来源于陕北民间音乐素材,最初是为公祭刘志丹而写的,后来被改编为管乐曲,并一直被沿用至今。

陕北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又是民歌的海洋,值得注意的是,出身于陕北地区的刘志丹也影响了西北革命老区民歌的发展。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受刘志丹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人民闹革命的影响,陕北民歌开始以宣传革命、期盼新生活,以及歌颂党和领袖为主要题材、内容,在艺术风格上由原来的充满哀怨悲愁之情,变为充满积极乐观的革命精神。这一时期的陕北民歌被称为“陕北革命民歌”,加上受延安时期“鲁艺”尤其是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影响,民间音乐中的革命歌曲被大量挖掘、编创和广泛传播。其中赞颂、歌唱和怀念刘志丹的民歌及运用民歌改编的合唱、管乐曲等其他音乐形式层出不穷,据统计有近百首。如人们耳熟能详的陕北民歌《刘志丹》《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运用陕北民歌改编的合唱如《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马可创作于解放初期的管弦乐《陕北组曲》;马可、张鲁、刘炽、关鹤童、安波集体创作,安波填词的《公祭刘志丹》(即后来被人们广泛应用的“哀乐”)等。歌唱刘志丹的音乐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有的已成为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典范,传唱全国、经久不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这首被广泛应用于丧礼或追悼亡灵、寄托哀思的《哀乐》。

《哀乐》是一首十分出色的礼仪曲目,它不仅是中国政界的标准治丧乐曲,而且已普及到人民群众当中,成为人们为不幸去世的亲友送别时的礼仪乐曲。并且这首乐曲旋律优美、充满了哀伤之情、深受人们喜爱。

说起“哀乐”的来历,恐怕是鲜为人知的。刘志丹等同志创建的西北革命根据地,是党在土地革命战争中硕果仅存的根据地。为纪念刘志丹,1943年,党中央决定为刘志丹移灵并进行公祭大会,委派“鲁艺”创作小组专门创作了这首“哀乐”。据大量史料记载,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鲁艺”小组北去绥德、米脂、佳县一带慰问演出和采集、整理、研究、加工和再创作民间音乐。他们曾专访米脂的一位著名吹奏艺人常峁儿。据延安时期著名音乐家张鲁在他本人《峥嵘岁月的歌――忆“鲁艺”河防将士访问团》一文记载:“尤其让我们动情的是那首丧礼用乐曲,常峁儿最初吹这首曲子时,并没有说明它的曲牌名,当他突然吹出这如泣如诉的乐曲时,我们几乎都要掉眼泪了,于是记下了这首乐曲的谱子,这便是全国通用的《哀乐》。”此文还记载:“1943年春,按照刘志丹同志家乡人民的要求,党中央决定将志丹同志的灵柩从瓦窑堡移回陕北志丹县。志丹陵园建成时要选一首祭奠英灵的曲子。‘鲁艺’艺术系的教员向隅同志找到这首悲曲的曲谱,让我和李焕之、刘炽、关鹤童共同讨论看能不能用于志丹的移灵。我和关鹤童曾经亲耳听过常峁儿吹奏的这首乐曲,当然没有意见,并向大家介绍了收集这首曲子的经过,于是决定一个音符也不改完全照用。为了加强演奏效果,刘炽同志建议在乐曲结尾处增加一个fa音,但经过大家反复推敲,后来并没有采用刘炽的建议。”文章也描述了“鲁艺”乐队为移灵演奏的详细经过和感人场面。另外,据报载:“在陕北人民公祭刘志丹的大会上,首次由安波演唱了这支乐曲,由‘鲁艺’乐队演奏,歌名为《公祭刘志丹》。”文章还说:“当志丹灵柩由山上迁移到志丹陵时,这首《哀乐》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哀乐》也由此成了中国人民悼念故去领导、首长的专用乐曲。”

建国后,新中国第一任中国军乐团团长罗浪为了国家礼仪的需要将此曲配置了和声,这样,这支哀乐就被沿用下来。它节奏低沉缓慢,以此表现悲哀的气氛。

由安波填词的歌曲《公祭刘志丹》的歌词与乐谱在许多史料和音乐刊物被记载、刊登、引用。2003年刘志丹百年诞辰纪念,西安音乐学院陈代霖教授根据由安波填词的歌曲《公祭刘志丹》,编创了合唱《公祭刘志丹》,并首演于西安音乐学院。

上一篇:淘换明清家具的歌剧“骑士” 下一篇:十大恶俗网络歌曲验证网络音乐之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