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刘少奇关于群众路线理论的精髓及其意义

时间:2022-08-12 05:58:27

试析刘少奇关于群众路线理论的精髓及其意义

[摘 要] 刘少奇对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出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党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共产党执政以后更要坚持群众路线、执政为民。在新形势下,刘少奇群众路线思想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刘少奇 群众路线 当代意义

群众路线是思想三个活的灵魂之一,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胜利的关键之一。刘少奇对党的群众路线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出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党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共产党执政以后更要坚持群众路线、执政为民。在新形势下,刘少奇群众路线思想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解放思想,创造条件,不断推进群众路线的贯彻落实。

一、刘少奇关于群众路线理论的精髓

(一)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刘少奇在中共七大上所作的《关于修改的报告》中,对群众路线的内容作了界定,群众路线“就是要使我们党与人民群众建立正确关系的路线,就是要使我们党用正确的态度与正确的方法去领导人民群众的路线,就是要使我们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人与被领导的群众建立正确关系的路线”[1]P348。“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组织路线。”[1]P342在这里,刘少奇第一次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作了全面的阐述,强调以下观点:

第一,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刘少奇指出,“我们党从成立之初起,就是为了服务于人民而建立的,我们一切党员的一切牺牲、努力和斗争,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福利和解放,而不是为别的,这是我们一切共产党人最大的光荣和最值得骄傲的地方”[1]P348。这体现共产党的宗旨。

第二,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刘少奇认为:“为人民服务,就要对人民负责,就要在客观上使人民因为我们的服务而获得益处,获得解放,就要力求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免得害了人民,引起人民的损失。因此我们在人民面前,一切都不应采取轻率的态度,而应采取严肃的负责的态度。而且,向人民负责与向自己领导机关负责是一致的。党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凡对人民有利的事业,即是对党有利的事业,每个党员都必须尽力去做;凡是对人民不利的事业,即是对党不利的事业,每个党员都必须反对,必须避免,人民的利益,即是党的利益。每个党员对人民负责,即是对党负责,对人民不负责,即是对党不负责。”[1]P349-350现在有人把向党负责和向人民群众负责对立起来,是违背群众路线的。

第三,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刘少奇强调指出:“人民群众是真正伟大的,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我们只有依靠了人民群众,才是不可战胜的,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真正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历史。”[1]P350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根本力量。

第四,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刘少奇说:“因为群众的知识、群众的经验是最丰富最实际的,群众的创造力是最伟大的。只有我们的同志虚心地向群众学习,把群众的知识和经验集中起来,化为系统的更高的知识,才能够具体地去启发群众的自觉,指导群众的行动。为了能够不断地向群众学习,所以我们一刻也不要脱离群众。”[1]P353

(二)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中国共产党来自于人民,根植于人民,服务于人民,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必须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刘少奇强调,无产阶级和它的政党在进行斗争的时候,必须同广大劳动人民建立密切的联系,必须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代表自己民族的利益,也就是说要代表占本国人口百分之九十几的人民的利益。[1]P1181942年4月,在《群众运动的报告》中,他进一步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党和群众的关系如母子关系:“群众是共产党的母亲,党是群众的儿子。所以,我们的党无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要与劳动群众结合起来,依靠自己的群众,依靠自己的阶级。无论哪个党员,也无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工作,都应当十分注意做群众工作。”[3]P398我们党能够代表群众利益,“是由于我们的党员能够了解群众,能够牺牲自己,最忠实地为群众的利益而斗争,能够说服群众,能够在长期的斗争中证明我们同志的主张是正确的。要使群众认定我们党、我们的同志是他们的领袖,并自愿地跟随我们去进行决死的斗争”[1]P59。密切联系群众成为我们党的优良作风。

(三)共产党执政后更要坚持群众路线、执政为民

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利用国家政权,在全党全国人民中大力宣传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进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更有条件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更有利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是,党在执政以后,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和消极腐败,也容易使党脱离群众。在七千人大会上,刘少奇重申了执政党的群众路线,“同志们应该记住,我们党是掌握了全国政权的执政党,许多党员是国家政权的各级领导人。处于这种执政党的地位,很容易滋长命令主义和的作风。事实上,这些脱离群众的作风,在有些地方、有些部门、有些同志身上,表现得相当严重”[2]P401。所以共产党执政后更要坚持群众路线,坚持执政为民。

刘少奇对党在执政后如何坚持群众路线,提出了两点意见:第一,对党员和干部反复进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教育,树立人民“公仆”意识,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为了巩固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亲密联系,必须继续加强我们在各方面群众中的工作,尤其是必须在全体干部和党员中反复地进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教育。一个好党员、一个好领导者的重要标志,在于他熟悉人民的生活状况和劳动状况,关心人民的痛痒,懂得人民的心;他坚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同人民同甘苦共患难,特别是他能够接受人民的批评监督,不在人民面前摆任何架子;他有事找群众商量,群众有话也愿意同他说。只要我们的党是由这样的党员组成的,我们就永远有无穷无尽的、不可征服的力量。”[2]P275群众监督实质上是发扬民主,这也是我党反对、形式主义,防止,密切党群关系的有效途径。

第二,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建立完善的法制。刘少奇指出,执政党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和各项社会事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我党执政以来的实践证明,要给人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这样,才能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才能与人民保持密切的联系,否则,空讲社会主义,人民不相信。刘少奇还指出,为了巩固人民民主,保障人民的民利,“完备的法制就是完全必要的”,“我们的一切国家机关都必须严格地遵守法律,而我们的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法院都必须有贯彻执行法制方面的分工负责和互相制约的制度”,[2]P253“将来不至于产生一个特殊阶层,站在人民头上,脱离人民群众”[3]P379。

二、刘少奇关于群众路线理论的重要意义

群众路线作为我党的生命线,在党的政治生活中占据极为特殊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学习刘少奇的群众路线思想,坚持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和方法,团结和带领群众不断前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坚持以人为本,落实“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党的性质宗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为理论基础的。在群众路线中,群众观点是核心内容,是我党施行群众路线的思想基础和前提。“作为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群众路线是以群众观点为指导思想的。要贯彻群众路线,必须树立群众观点。没有正确的群众观点,就不会有真正的群众路线。”[4]因此,要坚持群众路线,必须首先切实树立群众观点。

在革命战争年代,党要生存、发展和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一刻也离不开人民群众,成为全党的共识。但是在党执政以后,特别是当前社会转型期,由于外部压力减少,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对群众重要性的认识降低了,依靠群众的紧迫感不强了,群众观点淡漠了;有的在思想深处没有摆正自身与群众的关系,颠倒“主人”和“公仆”的关系,不是一切为了群众,而是遇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小圈子的利益、部门利益,甚至损害群众利益,从而造成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上,人民群众对此深恶痛绝。

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以人为本”的“人”,是指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人民在内的中国最广大人民。“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本源、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根据以人为本的理念,发展是为了人民,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要依靠人民,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成果应由人民共享,要走共同富裕道路,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科学发展观这些要求实质上是党的群众观点的体现,就是要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在当前及今后较长时期内,科学发展观是我党要始终坚持的指导思想,我们如果不能真正树立起群众观点,就不可能做到以人为本,也就不会有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转变观念,落实群众观点。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党对人民群众的领导主要是通过国家政权来进行,这就要求正确认识现代国家体制下党、国家、人民的关系,摆正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按照现代民主政治理论的基本观点,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在民,人民当家作主。国家机关受人民委托,代表人民管理社会。国家公务员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公仆”与“主人”的关系。在中国,党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拥有了权力要替人民办事,党只能且应该始终置身于人民群众之中,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决没有超越国家和人民的任何特权。因此,必须强化“在民”意识,树立“人民当家作主”观念,从“党政本位”走向“社会本位”,即从根本上改变“党权高于一切”“以党治国”,逐步实现党“还权于政”“还权于民”以及“还政于民”,实现从“为民作主”到人民当家作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只有真正树立起“人民”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观念,才能从根本上确立党、国家政权是人民的“工具”的认识,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看成是党和国家政治追求的目标,从而真正形成“一切为了群众”的理念;同时,也才能正确认识人民群众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体地位,抛弃过去那种人民群众只能是被动和服从的错误认识,树立“一切依靠群众”的观念。

(二)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作出正确决策的工作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宏观上的基本步骤方法和原则性要求,具体应该如何运用,群众路线本身并没有回答。在具体实践中,群众路线是从领导决策层角度讲的,以领导者为主体,领导者居于主动地位,而群众则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这样,究竟如何走群众路线,在实践中就只能取决于领导干部,领导干部是否真正施行和如何施行群众路线,现实的体制又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机制约束,也没有一种有效的制度改变群众的被动地位,使群众广泛而有效地参与其中,唯一能依赖的只是领导干部的思想觉悟和工作作风。“党如何联系群众,除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外,并无更具体更广泛的制度上的规定,……就一个党员或党的领导干部而言,他是否联系群众以及多大程度上联系群众更多地取决于他个人的民主作风而非制度。”[5]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克服实际中走群众路线的随意性和形式主义,脱离群众和侵害群众利益自然就成为难以避免的事情。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当前,领导干部主动落实群众路线的动力机制不够完善,动力不足。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实现两大转变,来落实群众路线:

一是实现从过去以领导干部为主体到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转变。群众路线的主体本来应该是人民群众,而非领导干部,但过去只强调领导干部应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却没有体现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我们只有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确立起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让人民群众在这个过程中掌握主动权,才能确保党的干部在工作中坚持群众路线并时刻体现群众的利益和意愿,实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基本要求。近年来,基层村民自治和社区自治在实践中已摸索出人民群众成为群众路线主体的新方式,这就是:“领导干部从群众中来(由群众选举产生)——到群众中去(关心群众、调查研究、倾听群众的呼声)——在此基础上从事决策(将群众的意见或利益考虑进来,并加以升华)——再到群众中去(依法行政,在实践过程中,接受群众的检验,并根据这种检验结果来修正政策)……。”[6]这一方式体现了群众的主体地位,维护了群众的利益,强化了领导干部的公仆意识,是群众路线在新形势下的创造性运用,今后我们应在更大范围进行推广。

二是要实现从依赖领导干部个人思想作风到制度保障的转变。邓小平说过,领导制度和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7]P333没有好的制度,好人做不了好事,坏人变得更坏。过去在施行群众路线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制度保障而过于依赖领导干部个人思想作风,实际上是一种“人治”方式,自然难以避免在实际贯彻中出现扭曲变形,产生和形式主义。在新时期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就必须遵循现代社会执政规律,依据现代民主政治理念和要求,从制度上保障群众路线的落实。这些制度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要完善干部管理制度,包括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考评制度、问责制度,使领导干部的“乌纱帽”真正掌握在群众手中,才能克服党的干部走群众路线的主观性和随意性,确保群众路线在实际工作中真正落到实处,这是当前坚持群众路线的关键。其次,要完善群众利益诉求表达制度,使群众能够通过各种渠道充分表达社情民意,而且规定领导干部必须关注群众呼声,听取群众意见,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今天,我国已经开始步入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轨道,也完全可以从法制上为群众路线的落实提供保障。

党的十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是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实现党的十确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综上所述,刘少奇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出的很多思想在今天依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为我们当前贯彻群众路线提供了理论借鉴。我们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造条件,不断推进党的群众路线的贯彻落实,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3]中央文献研究室.刘少奇年谱(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4]沈宝祥.把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提高到时代新水平[J].理论前沿,2000(9).

[5]刘智峰.论群众路线与群众参与[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4).

[6]景跃进.“群众路线”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内涵、结构与实践[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4).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上一篇:试论中央苏区的创建、历史贡献及启示 下一篇:论构建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高职学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