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戊酸工业合成方法及技术改进

时间:2022-08-12 03:00:20

特戊酸工业合成方法及技术改进

【摘要】以异丁烯和一氧化碳为原料,以硫酸为催化剂,一定压力下合成了特戊酸。适宜的工艺条件为:异丁烯∶一氧化碳∶硫酸=1∶1.1∶3.5(摩尔比);反应温度:45~50℃,反应压力为5.5~6.0MPa。产品收率可达80%以上。

【关键词】特戊酸 异丁烯 一氧化碳 工业化合成 优化

特戊酸,化学名称为2,2一二甲基丙酸或三甲基乙酸。 结构式:( C H3 )3一CCOOH,外观为无色针状晶体 ,熔点 3 5.3℃ ,沸点 1 6 3 .7 ℃, 具有广泛的用途,是一种重要的精细有机原料。

特戊酸质量指标:外观:白色冰状固体,纯度:≥99.0%,水份:≤0.2%。

特戊酸用途主要分为特戊酰氯和特戊酸酯。用特戊酸合成特戊酰氯,用特戊酰氯进一步合成氯代特戊酰氯,合成引发剂 P V,( 也称 B P P引发剂) ,是高压聚乙烯生产中的高效引发剂。也是氯乙烯 、 丙烯酸酯、 醋酸乙烯等聚合的引发剂; 医药方面,特戊酰氯可用于合成氨苄青霉素 三甲基泼尼松、 羟氮苄青霉素 、头孢唑啉等半合成抗生素;氯代特戊酰氯在农药方面可生产 “ 广灭灵” 、 “ 农思它 。另外,特戊酸还可用作高档涂料―“ 叔丙乳液” 、“ 叔醋乳液原料。特戊酸的酯类具有芳香气味,如特戊酸乙酯 、 特戊酸丁酯等,香味纯正,可用于香皂 、洗发香波等。

目前,国外特戊酸主要有壳牌 ( S h e l 1 ) 、 埃克森 ( E x x o n ) 、 德国 B A S F等几家大公司生产。国内特戊酸生产主要集中在北方 ,生产厂家主要集中在天津及河北几家公司,目前产量在2万吨左右。

1 合成原理

特戊酸主要是从羰基合成法得到,该法以异丁烯 、 CO气体为原料 ,采用液体强酸(浓硫酸)作为催化剂 。反应方程式如

3.1 合成工序

合成工序即反应工序是特戊酸生产的关键,反应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产品的产率和产品质量。按生产中反应最佳条件分述如下。

3.1.l 原料配比确定

合成特戊酸的反应系统基本原料为异丁烯和一氧化碳,硫酸做为催化剂。异丁稀和一氧化碳反应的理论摩尔配比为1∶1。合成反应以异丁稀反应完全为衡量标准,反应中应尽可能使异丁稀反应完全,因此一氧化碳要略过量一些。但一氧化碳过量要适度,经过实验比较,确定了异丁稀和一氧化碳适宜的摩尔配比为1∶1.1。在实际生产中,一氧化碳在反应体系中既是反应物,又要保证整个反应所需的反应压力。原料配比中,催化剂硫酸的用量对特戊酸产率的影响颇大.生产中发现,催化剂硫酸与异丁烯摩尔比低于3 时,反应后不用水解即分层,主要是异丁烯自聚产物而不是特戊酸,硫酸用量增加,特戊酸产率随之增大。硫酸在反应体系中除提供H 离子以外,还参与脱水反应,因此适当增加硫酸的用量是可以的。但硫酸用量的增加无疑会增加生产成本,并加重稀硫酸的处理负荷,通过实验确定了硫酸用量与两种原料之间的关系为:异丁烯:一氧化碳:硫酸:1∶1 1∶3.6(物质的量之比.n/n.摩尔比)(图2)。图2 示意图3.1.2 反应温度

反应温度对合成特戊酸的影响较大。整个合成反应为放热反应,根据化学平衡原理,反应温度低对反应有利。但反应温度太低,反应速度很慢,需要的反应时间很长,当温度小于36℃时,反应体系中不消耗一氧化碳,异丁稀的选择性为零,即化学反应停止。温度太高,有副反应产生,伯、叔正碳离子会发生消去反应,形成相应的烯烃,在

体系中聚合形成高沸物,影响产品的色泽与纯度,因此适宜反应温度的确定十分重要。生产中确定反应温度为 45~50℃之间。生产中,反应温度由釜内盘管和夹套通循环水来控制,通过仪表调节阀控制开度,能平稳控制反应温度。

3.1.3 反应压力

在合成特戊酸的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异丁烯和一氧化碳为气体,水为液体。生成物特戊酸为液体。根据反学反应平衡原理,在合成特戊酸的反应体系中,加压对反应有利。经过大量实验表明,本反应中,反应压力控制在5.5MPa~6.0MPa为最佳反应压力,反应中异丁烯反应的最彻底,生成特戊酸的选择性也最好。

3.1.4 釜内搅拌程度影响

反应过程中,要用强烈的搅拌,主要目的是增加反应物的湍流程度,增加反应物分子接触几率,使反应向目的产物进行。本装置试生产初期,由于电机变频器功率与搅拌电机功率不匹配,当搅拌转数为200rpm/min时,变频器跳车,生产不能正常进行。如果维持200rpm/min时,生成物为半透明油状液体,特戊酸含量极少,生成物为异丁烯自聚产物。为解决功能不匹配问题,从现场实际出发,通过降低釜内液面的方式,减少搅拌过程中的液体阻力,从面达到提高搅拌转数的目的。通过现声调节,当釜内反应液体降由0.7m降到0.5m时,完全可以使搅拌转数达到工艺要求的230rpm/min,而且从反应液的分析看,反应液的颜色和反应液戊酸含量均达到工艺要求指标。圆满解决了电机不匹配问题。

3.1.5 停留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合成特戊酸的反应以异丁烯停留时间为基准,要求异丁烯停留时间为1.5小时~2.0小时,小于1.5小时反应不完全,超过2小时副反应多。本生产由于受搅拌转数与液面影响,将反应液面由70%下降到45%~48%,将停留时间由2.0小时降到1.6小时,较好解决了搅拌转数、液面与停留时间问题。

3.1.6 进料位置对反应的影响

本反应85%硫酸由釜上部进料,异丁烯由上部进料,一氧化碳由你底进料,反应液由釜底采出。有力于反应物充分逆向接触,有力于反应正常进行。

3.1.7 进料量不匹配问题的处理

在工业化合成特戊酸的过程中,以1500吨特戊酸/年为基准计算进料量时,按异丁烯:一氧化碳:硫酸:1∶1.1∶3.6(摩尔比)核算。85%硫酸进料量为580L/h,异丁烯进料量为240L/h。做为催化剂的硫酸通过计量泵输送,很好调整到工艺规定值。一氧化碳由压缩机出口控制压力,很容易很稳定达到工艺要求值的5.8MPa。异丁烯也由计量泵送出,但在生产过程中发现异丁烯料量要少于计算量,达不到工艺要求。经过仔细观察后找到原因所在,即因为异丁烯密度小,易挥发。用常规办法送料,到达泵入口时发生气蚀,所以达不到工艺要求的计量数。解决办法是用惰性气体做保护加压,保证异丁烯入泵不发生气蚀,圆满解决异丁烯计量问题。达到各进料量匹配。

3.1.8 一氧化碳纯度对反应的影响及解决办法

在工业化合成特戊酸中,原料异丁烯和催化剂硫酸稳定,一氧化碳变化较大。一氧化碳来自工业合成气(CO+ H2),其中一氧化碳体积含量为48%。一氧化碳经膜分离装置分离,纯度达到98%以上,其余为氢气等。在合成反应中,每隔8小时左右,就要将高压合成釜内,液面以上的气体放空一部分,保证一氧化碳含量始终大于93%,从面保证合成反应顺利进行。

3.2 水解工序

3.2.1 加入水质量与温度对水解的影响

特戊酸主要用途是做医药,所以对生产和各工序要求很严格。水解时的水一定要是软水,且要用塑料罐贮存,避免有杂质带入成品中。水温要小于20℃,否则水解时因硫酸被稀释后强放热,影响特戊酸纯度。且在水解时要在水解釜通冷却水,以保持水解温度相对恒定。

3.2.2 水解中间层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与解决办法

水解在特戊酸生产中是重要一环,从高压合成釜出来的反应液,是硫酸与特戊酸的结合体,要通过水解来断裂硫酸与特戊酸。在特戊酸合成过程中,如果用新鲜酸做催化剂,则在水解过程中产生的水解中间层量很少,占稀酸的2%。中间层颜色深,且有杂质。分层后先将稀酸分出,再将中间层另贮存,积到一定量再处理。然后再加水,对特戊酸粗品进行水洗,洗去残酸和杂质,分层后,将洗水与特戊酸粗品分开。最后将特戊酸粗品放入蒸馏釜中。在合成过程中大多为回收酸,这样在水解时,中间层较厚,量较大,约占稀酸6%,这部分中间层用常规办法很难处理,本身颜色深,杂质多,稀酸、特戊酸等有机质也多,处理不好,将影响到生产进程和产品质量、收率等。在生产过程中,找了几种助分离剂,经试验选择,白士或膨润土最好,加入量为中间层的3%即可,然后用过滤的办法除去杂质,液体可返回到水解工序,效果非常好。即解决了中间层杂质问题,又提高了产品收率,重要的是解决了回收硫酸带来的炭杂质问题,使回收硫酸套用成为得到解决。

3.3 精馏条件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精馏是生产特戊酸的最后一道工序,温度、回流比、真空度等都对产品的收率和产品质量影响较大。大多生产特戊酸的装置,在精馏工序都采用间歇精馏,塔釜、塔顶的温度都随精馏进程有所变化。前期温度低些,后期稍高些,保证成品采出量基本稳定。塔釜升温要缓慢,温升快,前馏量偏大,影响收率。在收前馏时,塔顶温度低,小于100℃,也是判断成品纯度的一手段。精馏中期大量采出成品,塔釜温度可保持相对稳定。精馏后期限,随产品量在塔釜内减少,温度自然在上升,要加以控制。回流比也要相应加大,以免重组分上升,影响产品纯度。整个精馏过程中,真空度保证稳定。4 结论

通过生产运行,结果表明:异丁烯、一氧化碳、硫酸法工艺合成特戊酸,其生产配比可确定为:异丁烯:一氧化碳:硫酸 = 1∶1.1∶3.6,反就压力在5.5―6.0MPa范围内,反应温度在45~50℃范围内。可生产99.5%以上的高纯度产品。硫酸回收套用,节约成本。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显著,可以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徐克勋.精细有机化工原料及中间体手册[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1-234

[2] 葛发祥,梁克俭.特戊酸合成工艺的研究[J].适用技术市场,1999,(2):14-15

[3] 罗玉忠.特戊酸的开发应用和发展方向[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1999,(11):9-10

[4] 陈中竣.特戊酸的合成工艺路线[J].化工时刊,1993(8);28-30

[5] 黄斌 . 羰基合成特戊酸工艺技术改进[J] 上海化工,2004 (5)25-28

[6] 徐寿昌主编.有机化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52-53.(2003)

[7] 田丰. 特戌酸的合成工艺改进及市场分析[J].医药化工 ,2005(5)18-21

作者简介

杨红波出生于1973年7月13日,籍贯吉林,汉族,工程师职称,现在吉林石化公司化肥厂三羟车间从事化工工艺技术管理工作。

上一篇:蜂窝型斜管澄清技术在联碱氨Ⅱ净化中的应用 下一篇:稠油油田化学清防蜡技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