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彩,向共和国的功臣敬礼

时间:2022-08-12 02:21:27

2006年,总书记在延安八一敬老院慰问时满怀深情地对老军人们说:“当年,你们跟着,跟着共产党,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你们是党和人民的功臣,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的功绩。”

60年弹指一挥间,共和国走过了整整一个甲子。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名字被淡忘,但军人的称谓成为他们永远的骄傲。他们中的许多人亲历了共和国创建的全部历程。他们是英雄,同时也是因战受伤最深、最需要社会关爱的弱者。自新中国福利诞生至今,20多年的时间里,在福利公益金的资助下,共和国的功臣们在光荣院、优抚医院有了别样的生活。

刘天佑: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延安八一敬老院的院子里,坐在椅子上的刘天佑,微闭着眼睛,柔和的阳光照射在她安详的脸上。刘天佑是敬老院里的明星人物,出生于1916年,四川巴州人,是位爬过雪山,两过草地的女红军战士。2006年,总书记来到敬老院特意看望了她;2008年,她又成为北京奥运会陕西省年龄最大的奥运火炬手。

1933年,刘天佑光荣地加入红四方面军,两年后,还是少女的她跟随部队开始长征。“当时领导问我们怕不怕,我们说不怕,跟着共产党心里就踏实。”其实19岁的刘天佑心中揣着一个愿望:一定要到陕北去,要见到。“长征时最困难的是过草地,一不小心就陷入沼泽,有很多战友牺牲在途中,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两年艰苦的长征中,刘天佑历尽千辛万苦,但支持她的信念一刻也没有改变―到延安去。

延安一直是刘天佑魂牵梦绕的地方。1944年12月,她因病退伍后,再没离开这块心中的革命圣地。2005年4月,已是儿孙满堂的刘天佑来到延安八一敬老院安度晚年。“我老伴去世已经30多年了。刚开始说接我来这边住,我还不想来。结果到这儿一看,日子过得很甜呢。”在延安八一敬老院,刘天佑老人的宿舍是一间小套间,衣柜、席梦思、电视、电话、空调等一应俱全,套间内是一个很宽敞的卫生间,并为老人设有一个很大的浴缸。

刘天佑喜欢上这个地方。在这里有很多战争年代她从未谋面,但同为共和国功臣的老军人。她喜欢和这些老伙计一起晒晒太阳、聊聊天,她也喜欢看电视。“我最喜欢看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前些日子在放《保卫延安》,很好看,里面有很多都是我经历过的事情。”

2006年1月27日,在延安过年的总书记前往延安八一敬老院看望老军人。“见了总书记,我高兴得啥都不会说了!”说起总书记拱手向她致意,向她拜年的事情,刘天佑高兴得合不上嘴,笑个不停,“胡总书记用双手把红包给了我,我高兴啊!总书记给我拜年,我这一辈子活得――荣幸!”

2008年,刘天佑又获知一个好消息,她被选为北京奥运会的火炬手,她快乐得像个小孩子。为了准备迎接圣火的到来,不负大家的期望,她还着实练习了自己的肩臂力量。

2008年7月2日8时10分,头戴红军八角帽的刘天佑手擎火炬闪亮出场,立刻成为当时火炬传递现场最大的亮点。

本来主办单位从她的健康状况考虑,计划让她坐轮椅,让人推着跑,但她坚持自己完成火炬传递。“火炬传递是必须完成的任务,就像长征是我们必须完成的任务一样。”老人很坚定,“我们能够坚持完成长征,就是因为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就是一定能取得革命的胜利。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嘛!”

刘天佑很开朗地笑起来,满脸的皱纹刻下岁月的痕迹。虽已满头白发,但腰板挺直,精神矍铄。

然而,就在记者将要发稿时,噩耗突然传来,2009年9月23日,刘天佑永远地闭上了双眼,静静地沉睡在她深爱的这片热土上,神态依然那样安详。

周全弟:我就是一棵树

1950年12月底,抗美援朝黄草岭东线第二战役,对周全弟来说是刻骨铭心的一役。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低温下,身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6军77师231团的一名战士,周全弟奉命埋伏在一个山坡的树林里。冰天雪地中,近30个小时过去了,周全弟永远地失去了四肢。

时年仅17岁的周全弟,正值青春年少,抱着保卫祖国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的理想奔赴战场,而今别说扛枪上战场保家卫国,生活都不能自理。

“当时我悲观极了。医院领导、政委隔一天就去病房看望我。医护人员、战友每天都给我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讲述保尔・柯察金的事迹。”慢慢的,保尔唤醒了周全弟的心,他下定决心要做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做生活中的强者。

1953年12月,周全弟住进了四川省伤残军人休养院。在休养中,他克服重重困难,慢慢地学会了自己刷牙、洗脸、吃饭、炒菜,生活基本能够自理。

“刚住进休养院的时候,我只有19岁,父母都健在。平时给父母写信,要请战友帮忙,不仅给战友添了不少麻烦,而且请人的信总觉得不能完全表达出自己的心情和感情。”

周全弟开始要求自己学会用残臂写字。他请护理员用绳子把钢笔绑在自己的手臂上,歪歪扭扭地开始练习写字,胳膊经常被绳子勒得又青又肿。经过长期刻苦练习,周全弟终于能写一手漂亮、工整的钢笔字。后来,周全弟又克服伤残的困难练习抱笔书法,并形成自己的风格,多次参加地方的书法展览。

现在大家都称他是抱笔书法家周全弟。但他认为自己不过是一个四肢截除的一级伤残军人;一个要为党和人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的普通一兵;一棵曾被冰雪压倒,而今虽枝干残缺,却依然要迎着阳光,傲立雪中的松树。

如今,周全弟已在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里生活了56年,有家有子女,生活得很开心很幸福。他说一棵枝干残缺的小树能够健康成长,全靠党和全国人民给予的阳光雨露和精心栽培,是党和全国人民给了他第二次生命,给了他幸福生活。

他亲身见证了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的巨大变化。“以前,这里是一片田地,是一个简陋的部队休养所。现在,一座座大楼拔地而起,溪流环绕,绿树成荫,院内道路平坦,还修建了残疾军人专用道。休养院内还设有4个休养区和1个健康俱乐部,休养人员的平均居住面积是原来的4倍还多,配备了空调、热水器,更换了新家具。现在我们休养院已经成为全国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伤残军人休养院。”周全弟对自己的第二个家很熟悉,也充满了依恋之情。

魏玉生:我们可以每天穿军装

“我叫魏玉生,原四野的兵。”住在辽宁省阜新市光荣院安度晚年的魏玉生是个爽快的东北人。1948年,不到20岁的魏玉生参军入伍走上了革命道路。从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大仗、硬仗他没少打。

每当回忆起60年前的一幕一幕,和战友并肩作战的经历总是让魏玉生格外激动。“我们那个时候参加革命想法很简单,就是为了穷人能得解放,就是想打出一个和以前不一样的新中国来。”

能够参加辽沈战役、四平战役、淮海战役是魏玉生毕生的骄傲。“我的右眼就是在那时候受的伤。”对于很多人来说,伤痕是无法弥补的缺陷,但对很多像魏玉生这样的军人来说,身上的每一处伤痕,都记载着他们的理想和青春。为了新中国失去的右眼,被魏玉生视为一生中获得的最大勋章。但那次负伤差点要了魏玉生的命,幸亏当时治疗及时,才把他从死亡线上拽了回来。“从那次负伤以后更加坚定了我的革命理想。只有建立新中国,咱中国人才可以不再受外强的欺辱,才能够保证人民都有饭吃,都有衣穿,大家都过上好日子。”

现在魏玉生的右眼几近完全失明,但他仍然坚持每天读报,“现在我老了,不能再为国家作贡献了,但不能不关心国家的发展。”他很认真地说,“多亏了政府的关心,让我在晚年能住进条件这么好的光荣院。这里每天都有人专门照顾我们,定期还会有医生来给我们做免费体检。”

考虑到老兵们吃、住、行等要求,阜新市光荣院建院之初,就在光荣院里设立了老年课堂、微机室、休闲健身室、阅览室、室,还配备了健身、娱乐器材和书籍。

最让魏玉生激动的是,2008年端午节,阜新市福彩中心来光荣院慰问他们时,特意给他们送来了心爱的新军装。“现在我们每天都可以穿军装了。”魏玉生开心的像是打了大胜仗后受到特别嘉奖一样。

军装是光荣院里老军人心中最高贵、最华美的礼服。魏玉生喜欢军装,刘天佑和她的老战友们最喜欢的也是军装。军装是一个标志,是他们灵魂深处永恒的记忆。

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老人成为社会越来越稀有的财富。他们为共和国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的全部,而所取却微乎其微。河北沧县光荣院院长于国栋曾经很动情地说:“光荣院里的老人都是人民的功臣。现在他们年纪大了,需要社会大家庭的关爱,我们有责任让他们在晚年有一个幸福的家。”

上一篇:痛并快乐着的房奴 下一篇:助学老人马长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