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日文化语境中“柏”的异同

时间:2022-08-12 02:02:38

试析中日文化语境中“柏”的异同

摘 要:汉语和日语中都存在“柏”这个汉字,并且都是多音字,本文仅取表示“树”的发音的汉字,即汉语中的“柏(bǎi)”和日语中的「柏(かしわ)。同一个汉字汉日语言中所指的柏树形象完全不同,汉语中的“柏”指的是常绿树,日语中的「柏(かしわ)指的是落叶树。本文选择汉语中的“柏(bǎi)”和日语中的「柏(かしわ),基于两国的古典文本来分析中日文化语境中两者的异同。

关键词:柏(bǎi) 「柏(かしわ) 古典文本 中日文化语境

中国的汉字传入日本,成为日本语言的组成部分,并融入日本文化。汉字“柏”也是如此,但它在汉日语言中所指的树的形象并不相同。根据《现代汉语大词典》,汉语“柏(bǎi)”解释为“裸子植物中一些柏科植物的泛称。有侧柏、圆柏、刺柏等多种。常绿乔木或灌木。叶小,鳞片形。果实卵形或圆球形。性耐寒,经冬不凋。木质坚硬,纹理致密,可供建筑、造船等用”(以下汉语中的柏用“柏”表示)。根据《新世纪日汉双解大辞典》,日语「柏(かしわ)解释为“壳斗科落叶乔木,耐瘠薄干燥。5月在出叶同时开花。果实为橡实状坚果。树皮作染料,叶用于包食物”(以下日语中的柏(かしわ)用「柏表示)。从字典的解释来看两者并无共同点,但日语「柏的根源在于汉语的“柏”,两者必定有共同点。本文基于两国的古典文本来分析中日文化语境中两者的异同。

一、中国古典文本中的“柏”

古代中国人对“柏”这个汉字持有怎样的认识,对“柏树”的形象又具有怎样的认知呢?接下来就列举中国古典文本中的例子,从四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一)常绿树的形象及其引申义

(1)受命于地,惟松柏独也正,在冬夏青青。(《庄子・内篇・德充符第五》)

(2)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也。(《论语・子罕第九》)

从例(1)中的“冬夏青青”,例(2)中的“后(‘’通‘凋’)”,我们可以看到“柏树”的叶子即使到了冬天也不会凋落,强调了“柏树”作为常绿树四季常青的性质。

(3)青青陵上松,亭亭高山柏,光色冬夏茂,根柢无凋零。(何敬宗《游仙诗》)

(4)顾我已无当世望,似君须向古人求,岁寒松柏肯惊秋。(苏轼《浣溪沙・寓意》)

(5)松柏隆冬悴,然后知岁寒。(欧阳坚石《临终诗》)

例(3)表达的意思是即使到了冬天,其他的树木都已凋零,“松柏”仍旧枝叶青葱。该诗句借用“松柏”的这一特征,来比拟态度坚决、超凡脱俗的品质。例(4)基于例(2)的“松柏后凋”,用“松柏”来比喻在逆境中能保持节操的人。例(5)的“松柏隆冬悴”虽然与“松柏”的常绿性质相互矛盾,但顺着文意翻译,是表达“像松柏一样的忠臣也被杀害”的感叹之情。以上3例把“松柏”作为常绿树的表意形象扩展到了品质、杰出人物的比喻形象。

(6)松柏为百木长,而守门闾。(《史记・龟策列传》)

唐朝武则天诏令,用“松柏”做“守门神”。可见“柏树”地位之高,有渲染皇室的肃穆庄严之意。这也与“柏树”所具有的经久不衰的特质有一定关联。

(二)墓前及庙前的“柏”

(7)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古诗十九首・十四》)

(8)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杜甫《古柏行》)

例(7)和例(8)是对种植在墓前或庙前的“松柏”或“柏”的描写。种植在墓前或庙前的“松柏”或“柏”是中国古典文本中“柏”字用例的一个显著特征。例如,《文选》全卷35例的“柏”字用例中,墓前或庙前的“柏”字用例就达11例。可见在当时的中国,在墓前或庙前种植“松柏”或“柏”的习俗已十分普及。究其原因,根据金本节子等(1998)的学说,古代中国,在社稷和寺庙里树木是必需之物,且多使用“松柏”。在墓地中种植的“松柏”被认为是鬼神的延府或祖先神的依附之处。而在众多树种当中选择“松柏”,固然与“松柏”作为常绿树所具有的永恒性、不变性以及所具有的高洁品质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关联。

值得注意的是,比起“柏”的单独用例,使用“松柏”的例子更多。起初“松柏”一词可能分别持有“松”和“柏”两种树木的具体形象,随着“松柏”使用频率的增加,“松柏”连称也变得理所当然。与此同时,“松”和“柏”的个性和具体性被弱化,“松柏”作为固定用语随着几种特定的形象在长期的继承中形成形式化、观念化的存在。

(三)“柏”作为材料

(9)柏椁以端长六尺。(《礼记・檀弓上》)

(10)柏椁者,谓为椁用柏也。天子柏,诸侯松,大夫柏,士杂木也。(《礼记・檀弓上》)

(11)陟彼景山,松柏丸丸,是段是迁,方是虔,松桷有梃,旅楹有闲。(《诗经・商颂・殷武》)

(12)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诗经・邶风・柏舟》)

例(9)表示用“柏”作为椁(即套在棺材外面的部分)的材料。例(10)说明只有身份、地位高的人才有资格用“柏”作为棺木的材料,表明在古代封建社会的严格等级制度之下,棺木与人的地位、身份有紧密的联系,并显示了“柏”在历史上的显赫地位。例(11)因为“柏树”坚硬挺直的特征,选其为制材,用于宫殿建设,这一用途也被汉武帝继承,建造了著名的柏梁台。例(12)将“柏”用于造船。上述4例,将“柏树”用于棺木、建筑及造船材料,是与“柏树”结实、不易变形、易加工、以及它特有的芬芳、不易腐烂的特性有关。

(四)“柏”作为药

(13)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荆楚岁时记》)

(14)赤松子好食柏实,齿落更生。(《列仙传》)

(15)采当年新生柏叶,长二三寸者,阴干为末,白蜜丸如小豆大,常以日未出时烧香东向,手持八十一丸,以酒下,服一年,延十年命,服二年,延二十年命。(《本草纲目・柏》)

“柏”的药用价值在《本草纲目》中有所记载,在《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中也可见“柏实”“柏叶”等词汇。从例(13)来看,在《荆楚岁时记》成书的六世纪,在我国南方已存在将“柏”浸在酒中饮用的习惯。“柏”酒作为驱邪、长寿的象征在民间广泛流传并延续,这与“柏”特有的芬芳、神秘感不无关系。例(14)表达了人们对仙人抱有憧憬,因此坚信“柏”的药效。例(15)叙述了人们在对仙人抱有憧憬、坚信“柏”的药效的基础上,通过复杂的调理法来服用“柏”的现象。“柏”也通过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具有安心定神、健康长寿的功效。

上文根据中国古典文本中的具体例子,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文化语境中的“柏”。下面根据日本古典文本中的具体例子,来分析日本文化语境中的「柏。

二、日本古典文本中的「柏

(一)「柏的落叶树形象

(16)秋柏 和川の 小竹の芽の 人には忍び 君に堪へなくに(『万集112478)

(17)朝柏 八川の 小竹の芽の ひて寝れば にえけり(『万集112754)

(18)千の野の 手柏の ほほまれど あやにしみ 置きてが来ぬ(『万集204387)

(19)天皇、初め、をたむとして、柏峡の大野に次りませり。其の野に石有り。さ六尺、さ三尺、厚さ一尺五寸。天皇祈ひて曰はく、「朕、土蜘蛛をすこと得むとならば、将にの石を蹶ゑむに、柏のの如くしてれとのたまふ。因りて蹶みたまふ。ちか柏の如くして大虚に上りぬ。(『日本卷第七 景行天皇)

例(16)、(17)中的“秋柏”“朝柏”一般被认为是山毛榉科的柏树,意思如字面,即“秋天的柏”“早晨的柏”之义。从“秋霜、朝露”到“川边、河边”,让人感受到霜、露转瞬即逝美感的显然不是常年青葱的常绿树,而是叶子春生秋落的落叶树。例(18)中的“手柏”依据紧接其后的“ほほまれど(‘ほほまる’形容叶的新芽萌发的样子)”这一表达方式,如果是常绿树的话理应看不到这种现象,因此认为是落叶树。例(19)描绘的是景行天皇在用石头占卜讨伐土蜘蛛族能否成功时,石头如“柏”叶般飞舞的情景。石头飞舞多少有夸张的成分,但“飞舞”有“树叶凋落”义,理应指落叶树。

(20)天皇明し看しし日に、比に大御酒の柏を握らしめて、其の太子にひき。(『古事中卷・神天皇)

(21)大後したまはむとて、御柏をりに幸行でまししに、天皇、八田若郎女と婚ひしたまひきまぐは。(『古事下卷・仁天皇)

例(20)、(21)根据文意都是将「柏作为“酒器”使用。正是因为作为“酒器”,使用的「柏叶必须是宽大的,并且叶子越大越好。常绿树的柏树其特征之一是“叶小”,因此指的是落叶树。

(22)大歌、立歌、国栖、笛工〈五月五日青柏、七月廿五日荷、余干柏〉(『延熹式卷第三十五・大炊寮)

例(22)中的“”是用叶子做的食器,5月5日用“青柏”,7月25日用“荷叶”,其余的时候用“干柏”,根据季节区分使用。如果「柏指的是常绿树的话,就没有必要区分,因此指的是落叶树。

(二)「柏的常绿树形象

日语的「柏起源于汉语,多少保留了汉语中“柏”作为常绿树的形象。

(23)松柏の えいまさぬ き我が君(『万集194169)

(24)参河国廿一 甘遂十斤 独活(中略)蜀椒一斗 柏子仁一斗九合(『延熹式卷第三十七・典寮)

(25)御しつらひは、柏殿の西面に、御几よりはじめて(『源氏物若菜上)

以上3例中的「柏都训读为「かへ,而不是「かしわ。例(23)中「柏与「松连称的情况一般是指常绿树,如第一部分所述并不是分开的指“松”和“柏”,而是把“柏”归属到了“松”类。例(24)中的「柏子仁训读为「かへのみ或「ひのみ,意思是从常绿树的“柏树”中取出的果实。在江户时代编撰的《本草纲目启蒙》《和汉三才图会》中都把「柏归属到“侧柏”或“扁柏”类,「柏子仁「柏「柏都解释为常绿树“侧柏”的叶子或果实。例(25)中的「柏殿是模仿汉武帝的柏梁殿建造的、位于朱雀院东北方向的皇后和太妃的居所。似乎并不是因为种植了“柏树”才取此名,是否以“柏”为建筑材料则有待进一步考证。需要注意的是,在日本古典文本中将「柏作为常绿树形象的仅限于「松柏「柏「柏「柏子仁等少数情况。

中国的书籍大量传入日本,在这些书籍中毋庸置疑存在“松柏”“柏实”等表达方式。在日本,将“柏”同比为「かしわ之后,基于中国古典文本将“松柏”“柏实”这些词汇作为一种外来语来认识,在文学语义上也只是进行了形式上的发展,使得“柏”作为常绿树的形象能够保留下来。这也使得日语中的「柏具有「かへ和「かしわ的双重性质。

(三)「柏的内在形象

(26)女がたより、その海松を高坏にもりて、柏をおほひて出したる、柏にかけり(『伊物八十七段)

(27)柏木とかえでとの、ものよりけに若やかなる色して枝さしかはしたるを(『源氏物柏木)

(28)おひくだり山の裾野の柏原もとつまじりしげるころかな(『夫木和歌抄卷第二十二 原)

(29)柏木に守の神のましけるを知らでぞ折りし祟りなさるな(『古今和歌集60)

以上4例的「柏都训读为「かしわ,均指落叶树。例(26)将「柏用作食器使用之后,在上面附写和歌,可见「柏叶的面积宽大,表面易于书写。另外根据《新世纪日汉双解大辞典》,「高坏解释为“带脚的盛食物器具,用于盛神馔等”,如此尊贵的食器选择了「柏,「柏必须是美丽、洁净的。例(27)展现了「柏嫩叶茂密、清新可人的形象,正因为是如此美丽的叶子,才会在例(20)、(21)中的祭祀活动中被使用。例(28)中的「もとつ是“原本、本来”之义,因此「もとつ可以解释为在树叶脱落的秋冬时节仍然依附在枝干上的叶子。树叶既大又美,即便枯黄衰弱仍附枝越冬,这一品质使「柏神圣化,人们相信其是守护叶子的“守の神(守叶神)”。例(29)表明“守の神”不单守护树叶,还保护着其他许多东西。

三、结语

根据中日两国古典文本的具体例子,在文化语境下可以得出“柏”在汉日语言中的如下异同点。

1.在外在形象上,汉语中的“柏”仅为常绿树,树叶和材质具有特别的芬芳,用于棺木的制作,质地坚硬,多用于建筑材料。而日语中的「柏兼具落叶树和常绿树的双重性质,落叶树的「柏训读为「かしわ,也是在日本根深蒂固的「柏树形象,树叶宽大,表面平滑;常绿树的「柏训读为「かへ,是中国“柏”树形象在日本的残留。但无论是常绿树还是落叶树,中国古典文本中的“后”等表达方式,日本古典文本中的「柏原もとつまじりしげるころかな都表现了柏树在冬季不完全凋零的外在形象。

2.在与“酒”的关系上,从中国古典文本中的“椒柏酒”、日本古典文本中的「大御酒の柏中可以看出,“柏”都与“酒”有密切关系。但是在中国“柏”用于泡酒,发挥着药的用途;而在日本人们普遍将「柏作为盛酒的道具。

3.在与“神”的关系上,中国古典文本中的墓前及庙前的“柏”以及作为药的“柏”,日本古典文本中的作为食器或酒器的「柏,都被神圣化。另外,中国古典文本中的“守门闾”、日本古典文本中的「守の神都选择了柏树,更能体现柏树在人们心中神圣高洁的地位。中国古人将“柏”树种植在家门口或是路边,是指在具体某个位置上的“柏”树,而日本则将「柏树普遍视为守叶神,并没有具体的地点。

4.在内在形象上,中日两国的柏树都具有在冬季不完全凋零的特点,体现了柏树生命力顽强的性质。在中国古典文本中多借用这一性质来比拟态度坚决、超凡脱俗、纯洁的品质或能在逆境中保持节操的杰出人物;而在日本古典文本中多为清新可人、纯洁美丽的意象。两者存在差异。

参考文献:

[1]金本节子,李心纯,林如生.类似中的相异:日中文化比较研究

(1)・日中两国的松信仰[A].交流学科论集[C].茨城大学人文学部纪要,1998.

[2]白井光太郎.植物渡来考[M].东京:岗书院,1929.

[3]古闲素子.源氏物语的植物[M].东京:樱枫社,1971.

[4]汉代汉语大词典编委会.汉代汉语大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

版社,2007.

[5]松村明,佐和隆光,养老孟司,邵延丰.新世纪日汉双解大辞典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6]郝景华,李靖,张秀芳.新华成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

[7]萧涤非.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6.

[8]古代汉语词典编委会.古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

[9]青木生子,井手至,伊藤博,清水克彦,桥木四郎校注.新潮日

本古典集成(第四十四回)万叶集・三[M].东京:新潮社,1980.

[10]坂本太郎,家本永三郎,井上光贞,大野晋校注.日本古典文

学大系67・日本书纪(上)[M].东京:岩波书店,1980.

[11]仓野宪司,武田佑吉校注.日本古典文学大系1・古事记祝词

[M].东京:岩波书店,1958.

[12]柳井滋,室伏信助,大朝雄二,铃木日出男,藤井贞和,今西

佑一郎校注.新日本古典文学大系22・源氏物语四[M].东京:岩波书店,1996.

[13]宫腰贤,石井正已,小田胜编.全译古语辞典(第三版)[M].

东京:旺文社,2003.

[14]虎威俊哉校注.神道大系古典编11・延喜式(上)[M].神道大

系编撰会,1991.

[15]虎威俊哉校注.神道大系古典编12・延喜式(下)[M].神道大

系编撰会,1993.

(王璐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

上一篇:儿童支原体肺炎研究现状综述 下一篇:导数思想在解决函数问题上的灵活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