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教育思想探析

时间:2022-08-12 01:58:08

康德教育思想探析

【摘 要】康德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学家。他的教育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探究康德的教育思想对于我们当前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康德;教育;教育思想

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所创立的批判哲学体系在西方哲学发展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同时,康德也是一位具有重要教育思想的教育学家。他的教育思想与其哲学体系具有密切的联系并集中体现在《康德论教育学》这本著作里面。《康德论教育学》分为导论和正文两个部分,而正文又分为“论自然性的教育”和“论实践教育”。

一、对《康德论教育学》导论部分的探析

在导论中,康德开篇即言:“人是唯一必须受教育的被造物。”这句话有几重涵义:首先,康德肯定了教育的价值,认为教育具有重要的成人价值,即塑造人的价值,亦即将人区别于动物,使人之为人的价值。教育伴随人的一生,并且始终在使人成为人尤其是成为完美的人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要依次经历婴儿、儿童和学生这样几个成长阶段。”由此可以看出,教育具有连贯性,它存在于人生的每一个阶段。由教育对人之为人的决定作用可以知道,教育是伴随人生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这与人们常说的,“活到老,学到老”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其次,康德肯定了人接受教育的可能性,即教育能够对人产生影响力。康德认为教育是能够给人以影响的,肯定了教育的育人功能。 “规训或训诫把动物性变成人性。”第三,康德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即人需要接受教育,正是教育使人区别于动物并且朝着完美的方向不断向前发展。“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在导论中,康德对保育、规训、教育理论的筹划、人性、教育作为一门艺术、教育艺术的原理、学校组织、公共教育与私人教育、义务等分别进行了论述。

二、对《康德论教育学》正文部分的探析

(一)对“论自然性的教育”的探析

在正文的“论自然性的教育“中,康德将自然性的教育分为塑造和培养两个方面来论述。首先康德对塑造部分的母乳喂养、饮食、温度、襁褓、摇篮、哭闹、牵引带和学步车、缺陷儿童的教育、嗜好、习惯、心灵等内容分别进行了论述。康德主张母乳喂养并且是母亲亲自给新生婴儿哺乳。“自然所规定的喂养孩子的方式乃是母乳。”康德认为母乳符合人的发展的自然性,主张婴儿的母亲亲自给她的孩子哺乳。“哲学家康德劝母亲要亲自给新生婴儿哺乳而不要雇佣奶妈。”康德认为不能用诸如酒、调料、盐之类的刺激性的食物来喂养断乳后的孩子。他认为这些东西不仅对孩子的身体发展不利,而且由于这些东西对感官具有刺激性作用,因此还容易让孩子上瘾。应该尽量让孩子少接触那些刺激性的东西,如酒精、烟草等,因为“一个人的嗜好越多,他就越不自由和独立。”他还反对让孩子接触温度过高的食物和饮料,也不主张让孩子穿的温度过高。“进一步要注意的,是不要让孩子穿的太暖。”康德还反对用襁褓、摇篮、牵引带和学步车等外在的工具来对孩子进行塑造,认为这些东西违背了人发展的自然性,也限制了孩子的自由和独立发展。康德对孩子的哭闹、嗜好和习惯也做了独到的论述。他认为对于孩子的要求应区别对待,合理的要满足他们,不合理的就不能满足他们,绝不能纵容他们。因为一旦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得到满足,他便会提出更多不合理的要求。如孩子以哭闹的方式提出的不合理要求,成年人因不耐烦满足了他的要求,那么孩子将会以此作为他的有效手段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使用。从而产生霸道和放肆等不良习性。康德认为要让孩子按照自然性培养习惯,让孩子接触不同的环境是很有好处的。因此,康德主张艰苦教育,如睡硬的床铺等,这样不仅能促进身体的健壮,而且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力。这一点已经被很多实例证明,务必要引起人们的注意,虽然很多人不愿意注意。关于心灵塑造,康德认为不应该嘲弄儿童,同时也不能溺爱儿童。嘲弄会让儿童无所适从,逃避父母;溺爱会纵容儿童,使其娇气、放肆,难以规训,不利于向完美的人发展。

“自然性教育的肯定方面是培养。”康德主张让儿童尝试一些诸如登山之类的运动,并认为这些运动对孩子而言并不危险。孩子与成年人相比具有体质方面的某些优势,如不易骨折。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尝试运用他们的能力并发展自己。康德认为跑步、跳远、举重、负重、投掷、赛跑、荡秋千等运动对孩子们来说都是非常有益的,而“儿童喜欢那些制造噪声的器具,比如鼓和号这类的东西……是不好的,因为会干扰其他人。”康德认为游戏可以让儿童不顾其他的需要而在游戏中学会其他一些东西。这样一来,儿童就要在这一过程中学会忍受匮乏的状态,学会为某个目的而持续工作和劳动。在这一过程中,儿童学会的不仅仅是游戏,他们还学会了努力去实现游戏的目的,为目的而奋斗。这样,他们还锻炼了自己的身体和意志力,从而克服娇惯及其带来的不良后果。康德认为在自然性教育中“首先要进行的是规训,而非知识传授。”他认为儿童应该有儿童的特点,有儿童的言行举止和心智不宜过早学习知识或者模仿成年人的行为举止。儿童早熟或者提前具有成年人的心智特点就像成年人具有儿童的心智特点一样是不符合自然性的。“没有什么比儿童那种早熟的故作端庄或冒失的自傲更可笑的了。”另外关于灵魂的培养,康德认为灵魂的培养和身体的塑造一样是自然性的。康德认为必须不断深入地对人的心灵能力进行培养,这种培养的重点必须是关于高等能力的,如判断力等,低等能力如记忆力只能是服务于高等能力。康德认为灵魂的培养不能是单独的和孤立的,要和其他的培养联系起来。康德比较重视知性、判断力和理性的培养,并且强调了记忆力对于服务高等能力的价值。“知性是对各种普遍物的认识,判断力把普遍的东西运用到特殊的东西上,而理性则是那种发现普遍和特殊间联系的能力。”虽然康德认为记忆力就其本身而言是没有价值的,但是他也肯定了记忆力服务于高等能力的特殊的价值,并且伴随高等能力一起受到培养。“记忆力必须及早地与知性一道加以培养。”康德还论述了一些具体学科的学习机制。

(二)对“论实践教育”的探析

康德认为人具有两重性,从而决定了人的教育也具有两重性。人的两重性即动物性和人性;教育的两重性即自然性教育和实践教育即道德教育。教育首先要通过规训去除人身上的动物性进而培养人性,主要是道德性。“归属于实践教育的有:(1)技能,(2)世故,(3)道德性” 。“所谓‘实践的教育’则是指根据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所开展的道德教育,包括宗教教育。”现在就道德性进行分析。道德性培养的目的是为了塑造人的品格。康德的道德教育是以其义务论为哲学基础的。为了培养儿童的道德性,在其身上确立道德品格,康德认为必须尽可能多地使他们意识到他们所负有的义务,这可以通过榜样和规定完成。具体而言,这些义务包括:(a)对自身的义务。在这方面,“一个人要内在地具有一种特定的尊严,这种尊严使他比其他一切受造物都更高贵”,也就是说人要有自尊。人的义务就是不要从自己的内部否认自己的这种人性的尊严。(b)对他人的义务。“必须让儿童尽早懂得敬畏和尊重人的权利,而且要特别注意让他们将其付诸实行。”实践教育,即道德教育,它鲜明的特点是具有实践性。实践是道德教育极其宝贵的品格。所有的道德规范或者道德准则只有运用到人类的实践活动中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人的道德性也要在道德实践中逐步得到提升。人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一个人的行为要时刻注意不影响他人权利的充分行使。一个人不仅要有尊重别人权利的意识,更要将这种意识在日常行为规范中表现出来,即付诸实际行动。

三、结语

康德的教育思想在教育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正如康德所言,“教育中的一切成功与否,取决于人们是否能在各个领域确立正确的根据。”希望对康德教育思想的探究能够为当前教育发展之正确根据的确立有所帮助,为教育思想的不断演进有所贡献。

参考文献

[1] [德]康德.论教育学[M].赵鹏,何兆武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3-46.

[2] [苏联]阿尔森·古留加.康德传[M].贾泽林,侯鸿勋,王炳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87.

[3] 肖朗.人的两重性与教育的两重性——康德教育哲学思想探析[J].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作者简介:王勇刚(1988.03- ),男,河南舞阳人,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教育学。

上一篇:从王安石青苗法制度设计本身看青苗法之得失 下一篇:虚幻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