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外贸发展的特点与主要问题

时间:2022-08-12 12:30:13

当前我国外贸发展的特点与主要问题

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中国的外贸不仅关系国内经济社会全局,更关系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今年以来,我国外贸总体上保持平稳增长,前三季度进出口贸易额2.8万亿美元,其中出口1.5万亿美元、进口1.3万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6.2%、7.4%和4.8%,虽低于年初预计的目标,却远高于同期世界贸易增幅,预期今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将有望实现6-7%的增长,占到世界贸易增量近1/4。展望2013年,随着国际国内整体环境趋向好转,我国外贸将保持稳定增长,从而为国内宏观调控与全球经济回暖,发挥积极作用。

一、今年以来我国外贸发展的基本特点

近年来,我国外贸发展始终承受着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和严峻挑战,全球经济下行、外需疲软、国际贸易摩擦高发,以及国内经济结构调整、要素成本高企等内外双重挤压下,外贸形势异常严峻。尤其在今年,有两方面因素直接影响到我国企业进入全球市场:

一方面,是欧债危机旷日持久,变数不断。今年以来,欧债危机从南欧国家向欧元区核心国家延伸,从债务向银行体系扩散的势头进一步加剧。尽管在欧盟峰会上各国一致同意将政策重点从紧缩转向刺激增长,但制约欧洲各国的财政、金融、就业等问题相互交织,难以在短期内破局。OECD预计德国、法国和意大利今年将出现0.2%的负增长。欧洲作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经济长期衰退,需求缩减,直接影响到中国近20%的出口和12%的进口(2011年数据)。

另一方面,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成众矢之的。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1995-2011年间各国共发起了4010起反倾销调查案件,中国遭遇到853起,占总数的1/5。今年以来,贸易保护手段政治化的倾向愈加明显,美欧先后发起对我光伏产业“双反”调查,墨西哥、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对我鞋类、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发起多起反倾销调查。我国企业和产品正面临从低端制造业到高新技术产业、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前所未有的封堵。市场因素与人为遏制同步,使我国企业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步履维艰,正常的市场竞争环境遭到破坏。

在看到上述不利因素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中央的宏观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调整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外贸整体格局和运行水平持续向好:

一是出口量价齐升,外贸转型正在提速。根据海关统计,今年8月份与去年同期相比,我国出口价格指数上升了1.3个百分点,出口数量指数上升了1.7个百分点,表明我国外贸企业正在从传统数量扩张、打价格战逐步向高品质与高增值方向转变。从前段时期浙江中小企业“二次创新”调研中看到,绍兴和宁波的纺织服装企业通过改进工艺流程、向国外品牌客户预供服装设计服务,增强定价话语权,赢得国外订单。可以看出,因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正在发挥作用,我国企业面向全球市场,增强设计、营销、品牌等创新能力,将成为我国外贸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力。

二是市场重心有所变化,优化布局初见成效。今年前9个月我国对东盟双边贸易额2889.5亿美元,增长8.1%,其中出口增长16.7%。我国对俄罗斯、南非和巴西等新兴市场的出口也分别增长了14.5%、10.8%和3.2%。这充分说明,在过去十年里,中国致力于加强自贸区建设,积极开拓新兴市场,有了初步的成效。尽管今年以来周边国家和部分新兴市场经济增速放缓,但通过开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同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我国企业和产品特别是重大装备和机械等出口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三是进口商品平稳增长,保障国内经济运行。今年以来,部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下调,我国进口能源矿产品和重要农产品增长较快,对缓解国内供应缺口,稳定市场运行,发挥了积极作用。前9个月,我国进口原油、煤均为2亿吨,同比分别增长6.4%和36.3%;进口粮食、汽车数量同比分别增长35.6%和23.6%。但值得注意的是,机电产品进口仅增长2.7%,远低于同期外贸增幅,表明进口商品结构优化调整的步伐仍需加快。

综上,可以形成两个基本判断:

其一,全年我国外贸预计增长6-7%左右。主要依据:如按去年第四季度月均出口环比增长9%估算,今年第四季度月均出口1813亿美元,全年出口20394亿美元,同比增长7.4%;如保持去年第四季度月均出口1688亿美元水平,2012年全年出口预计增长5.5%。从目前情况看,中国外贸增速虽然放缓,但仍远高于世界贸易平均增幅(WTO预计今年出口增长2.5%),也远高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说明我国整体实力依然较强。

其二,经常项目顺差占GDP比重相对稳定。表明国际收支状况平衡,对国内经济发展有利。预计全年经常项目差额占GDP比重约为2.5%,较去年上升0.4个百分点。

二、关于明年外贸形势及需关注的问题

2013年我国外经贸的内外部环境将有改善。国内,国家促进外贸增长等各项经济政策(49号文)效应陆续到位;国际上,全球贸易投资开始回暖。

(一) 世界贸易将出现恢复增长

WTO预计2013年货物贸易增长4.5%。其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出口分别增长3.3%和5.7%;进口3.4%和6.1%,好于今年,与2011年基本持平(参见表1)。

(二) 全球直接投资将回升至危机前水平

联合国贸发会议预计2011年FDI流量1.5万亿美元,今年将达到1.6万亿美元,2013年和2014年分别达到1.8万亿和1.9万亿美元。从投资潜力看,财富基金掌管近5万亿美元的资产,截至2011年财富基金累计投资1250亿美元,另外跨国公司目前持有的现金存量超过5万亿美元,预计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拥有可用于对外投资的现金超过5000亿美元。在被调查者中,对2012-2014年全球投资环境表示乐观的比例分别是19.6%、41.4%和53.4%;有近40%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国是2012-2014年最具投资前景的经济体。

(三) IMF预估明年全球经济有所好转

近一段时期,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出台刺激经济的政策。9月24日,IMF总裁拉嘉德在彼得森研究所发表演讲,对美国第三轮定量宽松、欧洲央行的OMT债券购买计划、日本央行扩大资产购买计划给予积极评价,敦促各国采取更为积极的财政刺激政策,防止经济衰退加深。10月9日IMF《世界经济展望》,预测明年全球经济增长3.6%,低于7月份预计的3.9%,但明显高于今年3.3%的增速。IMF的预测较许多私营机构的预期要乐观得多。同时,IMF表示,预测基于两大假设:一是欧洲政策制定者能够控制住欧元区危机,二是美国政府能够采取行动解决财政悬崖问题,防止自动增税和减支所产生的不利影响。

在看到国际环境趋向好转的同时,也要正视制约外贸增长的三个突出问题:

一是出口减缓到谷底,但回升势头不明。国家统计局公布PMI(主要是大型企业为主)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8.8,为今年5月份以来首次止跌回升,但仍连续4个月低于临界值(参见表2)。汇丰中国制造业PMI(以中小企业为主)9月份升至47.9,略高于8月份的47.6(参见图1),但新出口订单分项指数44.9,为42个月来最低水平。表明在季节性因素影响下,我国企业生产出口已到谷底,但触底反弹情况有待进一步观察,需看秋交会的成交情况。

二是汇率对贸易的影响不容低估。目前,人民币有效汇率居高不下,削弱企业竞争力。国际清算银行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今年以来持续走高,年初一度达到109,近几个月在108.36以上徘徊,而同期美国、韩国等都在走低(参见表3)。兴业银行一项实证研究表明,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对出口有为期4个月的领先性,有效汇率居高不下,将对未来数月出口有制约作用,企业对此也有普遍反映。10月份以来,受美国第三轮定向宽松政策影响,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已突破6.27,可能进一步抬高有效汇率,对企业获取明年订单造成新的压力。

三是加工贸易出口动力不足。今年前3季度加工贸易出口3521亿美元,仅微增1%,表明投资转移和订单转移,正在引发贸易方式进行调整,可能会产生新的问题,特别是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外商投资和出口订单将遇到更多困难,对此需做充分的准备。

三、推动外贸稳定增长的政策建议

未来一段时期,确保外贸稳定增长,需要我们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中央的有关决策部署,把握好外贸发展的规律、趋势和重点,不断增强工作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一,要创新外贸转型发展的新思路。要充分研究掌握我国在参与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获得的实际利益及新的发展变化。我国外经贸快速发展,得益于传统模式,即“外资绿地投资—发展制造业—开展加工贸易—扩大投资和贸易”。但这种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应当及时制定实施更具针对性的产业、科技、贸易政策,把工作重点放在支持和引导企业通过技术、产品、商业模式、营销等环节的创新,提高竞争力,走提升附加值的发展道路,支持企业主动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分工调整,不断提高国际化经营管理水平。

第二,要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协调发展。当前,跨国公司投资能力和潜力十分可观,我们引资的综合优势包括产业制造、协作配套、物流营销等体系健全、专业化分工生产和梯度转移势头良好,建议加快推进吸收外来股权投资、基金投资,切实转变过去单一依靠绿地投资的做法,积极拓展吸收外资的新方式、新来源,同跨国公司开展深层次合作。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多种成分、多种形式的并购活动,这既是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获取境外智力和资源的重要渠道,又是企业走出去,建立境外营销网络,带动产品设备出口的重要途径。

第三,要坚决反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行径。在经济全球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外贸的稳定增长,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国内改革开放和各项经济建设,更为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合则两利、斗则两伤,任何单边、歧视的贸易保护措施不仅伤及供应国企业,需求国老百姓和企业也会受到较大影响。在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方面,我们既要大力倡导开放、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同时也要积极运用多双边机制,研究实施必要的反制手段,对少数国外公司将经营不善、危机冲击等后果转嫁中国企业、恶意诉讼等行为做坚决的斗争,为国内产业和企业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上一篇:电子化政府采购中的寻租空间与寻租行为 下一篇:伦勃朗 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