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神形相依与禅定

时间:2022-08-12 11:24:05

太极拳“劲”发于丹田,起于足跟,行于掌指,它属于丹派武功炼“中和之气”的入门要道。由于形体是精神存在的基础,身为神所依,神为身所根,注重“脐轮内敛(吸气)、鼓撑命门(呼气)”,遵循“动形规矩、凝神调息”,这是历代武功、摄生家炼静养神,直达禅定的重要途径。

那么,何谓禅?

“禅”是梵音DHVANC音译“禅那”的缩写,意为静虚。本文所论述的“禅”是在太极拳行功中自然体察“刚柔、虚实、开合、升降、平衡”等身、步、手法中去感受“心止脐下、气归脐下”和“顾盼、折迭”渐趋由“禅”达“定”,从而实现自我“心灵”净化。禅作为养静致虚的一种方法,是要求练拳者用一颗平和心去驭身,如若离开了这颗参禅心,那只能是“学拳浮躁懂劲难”,“定”当然也就无从谈起了。

笔者仅从“神形相依”浅谈禅定之机,供练拳者参考。

1、神寓眼中达于手脚

眼是心苗,心从意生,神聚于眼;手脚是心之末梢,神达于手脚。尔意欲何方,则眼神直射何处,周身则直对何方(领头首,转颈项),一眨眼而腰身全转,视动扰静,视静扰动,总根须从神聚而来;手脚气势腾挪具预动之势;何时意到,何时手脚俱到(蹬后足,踩前脚);久而能精,精而越精则神,神而越神则心灵步活(降步桩,扭膝节)。领悟此理,当取脊椎、四肢(五弓)外*%而沉双肩,摆脊背,至达“外三合”。

2、形显神藏达于虚静

形即身,身体必先求“尾闾中正神贯顶”。“尾闾中正”能使脊骨根向前托起小腹(脐内剑);两股有劲,使臀向前敛送,“会阴”耻骨前上翻,因为竖尾有力,“命门”先天真阳主宰腰脊,提挈周身;立项梗颈,打开“玉枕关”接通任督,劲发丹田,神贯顶上,至达“内三合”。古贤认为,人身上下,凡有形者,无非阴邪滓浊之物。云房真人说:“四大一身皆属阴,不知何物是真精”;故“心中无物为虚,念头不起为静”,致虚至极,守静而至于笃,阴阳自然交媾,心肾一交而阳精自产。简言之就是头脑“无妄想,无欲念”,内心安静,心空神明。演拳中“无”字当头,则神静气活,举动有常,乐于助人,勤于创新。徐灵胎在《内经注译》中说:“恬淡以养神,虚无以养志”。只有“恬淡”并加“内守”才能达到“心中无物”和“念头不起”的境界。以“静虚”二字增强大脑的自控功能,从生理机能上提高其潜力,使神经、骨骼、肌肉发挥出巨大的潜能,用以调节和治愈现代都市人的运动不足或不劳之病。

3、神形相依趋于禅定

太极拳打出“内外三合”即达到神形相依的意境,为人提供一个致力于“明心见性”的参禅途径。“性”(即元神)无妄无私,“禅”更是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达。但是,只要行功者一步步地练下去,直止“怒、喜、思、忧、恐”等景象不能动其心,也就知道什么是禅了。太极拳决不仅仅是一系列的动作和套路的拳架组合;动作、套路和拳架只是太极拳运动的外壳。太极拳的内涵是运用“太极十三势”的手运“八卦”,脚踩“五行”和“六球”外分等拿、化、发、放的方法,在“盘架子”的基础上引发人体“松腰、顶头、吊裆”和“敛臀、拔背、含胸”技能自动化,使人体后天“颈椎后仰、腰椎前突”得到改正,实现“督升任降”,周身舒畅,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腹内鼓荡,气势腾挪,无内无外。禅宗六祖慧能说,“外不著相为禅,内心不乱为定。”《千字文》也有性静身逸,心动神疲的说法。太极拳演练中的神形相依,五神内敛,腰身虽动妄念无,渐至意静神守,心如境,自然使身体置于无序态的非平衡态的稳定态,真正做到得其理(精、气、神),促其表,(筋、骨、皮),从而获得忘形神明和自我开拓“知、意、情、行”兼备的人性教育,人生的意义才更久远。

“神形相依”与“拳禅合一”,它虽系武功而并非武术竞技或表演的拳架招式,它凝聚于“道”,即极为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具体体现,是融搏击、摄生、观赏为一体的“形显神守,虚静归定”的上德功夫。大江/题照

上一篇:砚铭与金气大周天 下一篇:大易太极循经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