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结算业务中违规案件的思考

时间:2022-08-12 10:46:11

对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结算业务中违规案件的思考

近年来,银行间债券市场快速发展,给金融机构提供了较好的流动性管理和资产配置平台,但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对日益增大的金融市场业务风险的关注度却未相应提高,其管理水平明显滞后于业务发展的需要,导致债券结算业务违规案件不同程度的发生,其主要原因在于债券结算业务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业务操作缺乏监督制约机制,内部监督检查不到位,职工职业道德教育不够等方面。

一、债券结算业务中存在以下违规问题

一是业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未建立债券结算业务操作流程制度,在债券业务的操作上,缺乏可以涵盖其所有业务环节的风险控制制度,可以量化的风险控制指标不健全,难以在部门间形成有效制衡,削弱了债券业务管理的约束力;二是对客户准入审查不严,监督不到位,使不具备条件的客户参与债券交易;三是自营与业务未分离,隐含自营与业务间利益输送的风险;四是业务没有逐笔委托指令书,不能确保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五是部分协议未向人民银行分支行备案,使监管部门不能及时有效管理。

二、原因分析

(一)业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让案件发生有机可乘

结算银行虽然制定了相关的业务管理办法,但未对业务的操作方式、操作流程、结算方式、价差划付等多个方面的关键事项做出具体规定和描述,缺少相关的操作管理办法,未建立金融市场业务风险内控的制度体系和具体的业务风险管理办法。使部门间未形成有效的制衡,风险关键环节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让案件发生有机可乘。

(二)债券结算业务封闭运作,使违规操作缺乏有效监督

开展债券结算业务的流程,从委托人审核、签订协议、接受委托指令、完成委托交易均在同一部门完成。其封闭运作,客观上形成了其他部门难于了解和掌握业务环节和交易要点,造成对委托人资料核实、委托人真实性核查、委托人账务核对等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环节。

(三)内部监督检查不到位,客观上给违规操作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从违规业务发生时间较长来看,内部审计监督不到位、监督检查频率、检查深度不够,使违规操作得以长期存在;会计反映和监督的职能未有效发挥,使交易的真实性未及时得以反映,客观上给违规操作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四)员工教育管理不到位,未能有效防控道德风险

在以“授权”和“委托”为核心的金融市场运作模式下,由于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客观存在且难以根本杜绝。因此,商业道德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既要靠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内部考核审计,更要靠加强对员工的教育管理,主观上降低出现风险的可能性。违规案件的发生暴露出行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员工教育管理不到位,道德风险控制机制失效等问题。

三、建议

(一)建立健全债券结算业务内部管理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

要正确处理发展与规范的关系,坚持内控优先原则,不断深入推进制度建设。一是基于金融市场业务,尤其是债券业务的高风险性,应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按照制度操作,严控操作风险隐患。二是细化债券结算业务操作流程,进行流程再造,提供清晰、适用、操作性强的工作流程。对丙类户开户、转户、销户加强监督管理;严格委托人市场准入标准和门槛,并跟踪审核关联交易方的真实性和交易合理性;对委托指令的形式、发送、接收方式进一步明确,保证委托指令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三是建立自营业务与业务的隔离制度,包括业务操作人员、资金清算账户的分离。

(二)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强化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机制

在健全完善制度建设、内控风险防范制度前提下,加强对执行各项制度、业务操作、风险防范的监督检查,堵塞内控制度及落实中存在的漏洞。加强监督检查制度化、常态化,加大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力度。强化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机制,前台交易与后台结算严格分离。细化岗位分工,做到岗位之间的相互制衡,相互牵制。严格执行商业银行授权、授信管理办法,对重要业务职能部门实行逐级有限授权管理。确实落实干部轮岗和重要岗位的轮换制度,杜绝违规、违纪案件的发生。

(三)加强职工教育管理,有效防范道德风险

商业银行应高度重视道德风险的防范控制,在追求提升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的同时,要加强职工思想道德教育,着力于培养员工的企业归属感和工作自豪感,并通过依法合规理念的渗透和企业文化的建设培养,引导员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要进一步完善内部员工管理、考核和责任追究体系,把对人的管理纳入制度框架下,杜绝由于管理缺位造成风险失控的情况再次发生。

上一篇:我国中小企业私募债券融资初探 下一篇:提高小面额人民币整洁度的难点及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