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朗读教学 提高语文能力

时间:2022-08-12 07:51:42

重视朗读教学 提高语文能力

朗读,也即诵读,是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活动。朗读,是指读书、念文章声音要清澈、响亮。朗读,是学习语言、驾驭语言、运用语言,从而丰富自己、提升自己的重要方法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课程目标对“阅读”部分提出的要求,第一条即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足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语文课堂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把它设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朗读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概括而言,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体味作品,提高解读文本的能力

朗读的过程中,需要反复看作品,同时还要把它变为有声语言,这就增加了对大脑皮层的刺激,再者,朗读更需要认真领会、准确理解作品表达的涵义。这样,对作品的体味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在深入体味的过程中,所得也就更多了。

朗读是对作品再创造的过程。朗读过程中,学生会依据自己的思维发展水平,结合以往的认知经验,融合真切的生活感受,不断体味作品,。通过朗读,学生自己会发觉对不对味儿,贴不贴切,然后再看、再体味、再朗读。这样精益求精的反复,能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深,感受更深。通过朗读,学生就可以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作者的构思、立意、观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进而领会全文的主旨。通过朗读,学生会引发大量的联想,会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立体感,最终进入文章的美妙意境中。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认真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促进他们掌握语文的内涵,体会语言的魅力,进而培养、提高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

二、朗读有助于调动学生情感,提高表情达意的能力

朗读的对象一般是别人写的比较优秀的文学作品。呈现在学生面前的语言符号,没有色彩,没有声音,没有味道,没有线条,缺乏直接作用于学生感官的外部刺激,也就不能提供让学生产生审美情感的凭借。只有朗读者细心品味,才能解读作品,挖掘其深层次内涵。在朗读过程中,文字作品作为朗读材料,被朗读者仔细分析、深入体味之后,文中词语运用的准确,形象、含蓄、新颖的语言,语法修辞的贴切、生动,构思布局的巧妙、新颖,情景描写的感人至深等,总是启迪着朗读人的思路,思考着如何用最有效的方式,用有声语言尽可能完美的表现出文字作品的精妙。在朗读作品的过程中,优美的语言、美好的憧憬、高尚的情操,伴随着悦耳的声音,便形成了独特的语境,传达出“不可言传”的意蕴,情感激荡在朗读者的胸怀,使学生在理解文章语言的深层含义中,潜移默化地陶冶性情。这种表达,绝不仅仅只是“念字出声”的缺乏思维的活动,它实际上是绞尽脑汁的再创作过程,对朗读者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久而久之,就能使人思维精密,情感丰富,口头表达准确、生动。海德格尔说过:“语言就是生命活动。”这体现出语言具有提高人类修养以及精神高尚的人文价值。优秀作品中渗透的美的情感,通过反复的有感情朗读,学生自然能够体味,并将这美的情感渗透于心灵, 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随着语言技巧的丰富,语言表现力提高,学生表情达意的能力自然增强。

三、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感,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目的。语文能力是指个体与他人进行交际,在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过程中,能对自己的言语实践活动(听、说、读、写)直接起稳定的调节作用的个体的心理特征。语文能力的核心因素是语感。语感是个体对语言文字所表现出的敏锐感受力、正确理解力。培养和提高语感素质的重要途经之一就是朗读。

叶圣陶说过,“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必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咏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从古至今,琅琅的读书声就是语文学习的显著特色。

在朗读的过程中,声音的轻重、缓急、长短、抑扬、虚实等综合运用会形成一种特殊的声音艺术效果——语调,它是读者由语言理解所生发的情感状态而表现的高低起落线。语调类型的多样化和表达手段的丰富性都极有利于培养语感。朗读时,从视觉扩大到听觉,增加了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有助于输入型语感( 听、读水平) 的提高。

朗读是沟通口语和书面语的桥梁,有利于“说”、“写”水平的提高。课本中选用的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精美诗文,学生反复朗读,方能领悟文章章法的精妙,把握文章的来龙去脉,体味遣词造句的精当,修辞格调的讲究,书面语言的规范化。朗读应以理解为基础,对作品理解的透彻,方能读得声情并茂, 形成有效的“听”、“读”输入,加速口语和书面语的沟通,从读得通到写得通,从读得有感情到写得有情趣。因此,朗读比单一的“说话”训练有更直接、更明显的效果。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注重朗读,有助于储存知识,对文章的遣词造句、语法规律逐渐熟悉,并能积累大量优美的语句词段,自然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

四、朗读有助于推广普通话,提高学生语言规范化的程度

语文课本中精选的都是优秀文选作品。所用汉字都是规范汉字,字、词、句、段、篇、章都符合语法规范,学生在朗读中“耳闻目睹”这些汉字,自然就能记得牢,记得快,记的准,这样当然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

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朗读要求,应分层次来进行:

首先,要求学生正确朗读,能读正每个汉字标准的读音,字音清楚、准确、响亮。这样,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就能很快发现学生的语音问题,从而及时帮助他们改正错误,纠正自己的方言语调。这与呆板的一字一词的正音训练相比,学生更容易感兴趣,学习效果也会更明显。

其次,要求学生流利朗读,把握好重音、停顿、语调及速度,并能饱含感情,读出语言气势及节奏韵味。学生朗读时,就必须认真揣摩,细心体会,把握好文章鲜明的感情基调,深入体会文中的意味、情趣和文气。“字训其义,句贯其意,文寻其脉,篇回其旨”,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能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在潜移默化中训练了自己的思维能力,也培养了感情引发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语文课中能否有效实施朗读教学,教师需要注意以下方面:第一,朗读的目的性要明确。朗读前应精心设计问题,使朗读的目标明确、具体,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把握好文章朗读的时间。第二,朗读的层次性要合理。学生应先认准字音,找出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逐一解决,这样才可能读得流畅。然后结合课文的体裁,运用适当的语音、节奏、语调,运用恰当的朗读速度,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达到声情并茂。第三,朗读的灵活性要多样。根据课文题材和体裁的多样化,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或者诵读、美读,有时还可用表演法等等。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系统地训练学生的朗读,发挥朗读的独特作用,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韩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张颂.朗读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

(邓建玲 江西省鹰潭职业技术学院 335000)

上一篇:电影传媒是进行语文教学的有效手段 下一篇: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素质培养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