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探索

时间:2022-08-12 06:50:47

新课程理念下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探索

【摘 要】 农村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真诚面对学生,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优化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运用先进的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注重课堂内外活动相结合,进一步拓展学生生活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关 键 词】 品德与社会;新课程;小学;农村

一、重视养成教育,做学生的引路人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也就是说,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是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目前,就我们农村小学而言,许多家长外出务工,大多数孩子都是由爷爷奶奶看管。由于现如今孩子少家长又娇惯,调皮和任性是他们的天性,在家里要管好他们,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这些,老人们真的是力不从心,从而导致很多孩子都养成了一些坏习惯,如目中无人,互相攀比,过分追求吃穿,学习马虎,纪律松散,缺乏自觉性等。我国古语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说明人格感化是教育的重要因素,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不仅要言教,还要身教,身教重于言教。夸美纽斯说:“老师的急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诱导学生,教师的作用是有示范性和方向性。”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处处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和引导学生,做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

《老子的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必须从细节开始。如在教学中,有许多的细节,诸如坐的姿势,读书的姿势等;在课间,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举止文明,不说谎话、脏话等等。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需要不断地强化,需要持之以恒地渗透,久而久之,学生的良好习惯就自然形成了。

二、真诚面对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课程改革要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为根本”的教学模式,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自主、自律及全面发展。教师应与学生是平等的交流者,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去,把学生发展作为工作目标,在日常生活中关心学生生活,关注学生需求,关爱学生人格,关怀学生成长,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相互尊重、信任和理解的教学氛围。教师要以一个教人者转化为学习者,真诚地面对学生,学会倾听,关注每位学生、每件“小事”,赏识学生在各方面的积极表现。由于师生之间注意协商、沟通和关系和谐,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在被他们所认同的目标或要求的引导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唯有此,学生才能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成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自主地学习和发展。

三、重视优化教学方法和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爱尔维修说过:“即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教而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出发,选择最恰当的教法进行教学,使多种教法互相衔接,和谐一致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究新知。

古人说:“学贵有疑,有疑则有思,有思则有进。”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提问题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萌芽获得发展的前提。有疑问,才能使学生去探索、创新。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提出新的不同见解。经过教师合理的引发,激起他们的求知兴趣和热情,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教学手段,应用多媒体教学,可使复杂的、抽象的内容变为直观易懂,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积极性,具有传统教育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如在教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伸出爱的手》时,教师如果根据教学目标,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苦口婆心地讲解,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时,针对学生爱看故事的特点,配合多媒体,能使这堂课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度过。首先让学生看《雷锋的故事》纪录片段,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长时间处于一种兴奋状态,全身心地投入纪录片的意境之中。然后教师提问:“雷锋叔叔为什么在别人遇到困难之时伸出爱的手?”学生回答:“雷锋叔叔以帮助别人解决困难为最大快乐。”教师更进一步提问:“我们在遇到别人有困难时怎么办?”然后结合课文进行教学,学生主动思考,踊跃发言,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又如,在教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中《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时,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年龄小,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如同听天书,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多媒体播放《南京南京》电影,让学生看到活生生的悲惨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亲身感受到日本侵略者的野蛮、凶残和毫无人性。然后启发学生思考:这段历史告诉了我们什么?人们常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学生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和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使学生深刻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的含义,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五、注重课堂内外活动相结合,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生活养料,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不能拘泥于课本和课堂教学,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不能仅仅把他们看成教学灌输的对象,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将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大课堂,进一步拓展生活,从中汲取生活养料,从身边的生活实际中检验和丰富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如在学习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家庭小账本》时,组织学生到农村田间地头去观察,到村中机砖厂和机械厂去参观,亲身体会到农民和工人工作的辛苦和劳动果实来之不易,体会和理解自己爸爸妈妈挣钱的不易,真正理解:“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使学生做到:热爱劳动成果,不比吃穿,不过分要零花钱,做懂得感恩的好孩子。

又如,在学习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时,请义马市常青敬老院的抗日老战士张大爷来校做报告,张大爷把自己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亲身经历告诉给大家,诉说了日本侵略者的残忍和野蛮,并说明了“一个国家落后了就要被挨打”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长大后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活动中学生了解了革命先辈的光辉业绩,深知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中受到教育和鼓舞,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使他们更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

总之,农村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真诚面对学生,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优化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运用先进的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注重课堂内外活动相结合,进一步拓展学生生活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邬冬星.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 张景安. 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J]. 小学教学参考,2015(12).

[3] 任海燕. 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 新课程(小学),2015(10).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学情的把握 下一篇:信息时代“学校消亡论”的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