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智相生,激活小学语文课堂

时间:2022-08-12 05:29:45

情智相生,激活小学语文课堂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学如果能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用情感来打开学生的心扉,必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智慧,激活小学语文课堂呢?

一、 创设情境,激感,引起思考

认知心理学家冯特认为,学生对未经历和感受的事情或场景缺乏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知欲,而真实生动的情景则会弥补学生的经验不足,强化他们的感知欲望,促其积极情感体验的生成。多媒体有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可以使教学生动逼真,增强交互性、趣味性、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教学《大江保卫战》。学生对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水了解甚少,对人民子弟兵英勇奋战的动人故事,也知道得不多。为了使学生内心受到震憾,情感得到濡染。我运用多媒体展现长江决堤、洪水泛滥、巨浪滔天、大雨滂沱的景象,展示当年抗洪救灾的壮丽画面。同学们看了之后,心情非常激动。我抓住契机,启发学生谈感想,再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人民为什么而“战”?是怎样“战”的?“战”的结果如何?使学生对人民子弟兵产生了敬佩之情,激发了学习动力,为学习课文奠定了扎实的情感和动力基础。

二、 调动经验,体会情感,激活思维

阅读感悟需要经验来支持,只有生活经验与课文展示的情境相融合,感悟才能够发展和丰富,才能带有鲜明的情感,对课文的理解才会更加深刻。教学时可以激活贮存在学生脑海中的相似的经验,架起经验和课文主题之间的桥梁,引发联想,实现经验与课文情境的融合。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体验是紧密相连的。要让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去感悟未知,获得情感上的体验。

《鼎湖山听泉》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如果写成“只有泉声传到枕边”可以吗?作者为什么用“传送”而不用“传”呢?讲解是一种方法,换词比较也是一种方法,但通过这些方法得到的结论都很抽象,因为它远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妨引导学生回忆“主人待客”这一生活经验,使学生体会到鼎湖山这位“主人”不光把泉声“传”来,而且把它“送”到枕边,多热情,多好客。

在教学《月光启蒙》时,上课伊始先让学生拿出几张小时候的照片,然后问大家:“你们出生时都是那么娇小,现在正一天天健康成长,过着快乐的生活,这离不开母亲的精心呵护。谁能讲讲母亲是如何细心照料你们的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将母亲的爱绘声绘色描绘了出来。这些饱含深情的往事,深深打动着每个学生的心灵。在此基础上指导有感情诵读课文的关键语句:“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学生深刻体会到了母亲的不辞辛劳以及对子女体贴入微的关爱,母亲聪颖美丽的形象扎根到学生的心灵之中。

三、 表演体味,深化情感,内化语言

表演是学生喜爱的一种形式,表演的过程是把外在的文本内化,而后二次创造,再外显。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好表演,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在学生对课文有了一定理解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扮演文中角色,亲身体验不同人物的心理,将文中描绘的情节进行再现,就更容易领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在教学《负荆请罪》一文后,让学生排练话剧《负荆请罪》。廉颇“负荆请罪”是剧本的第二幕内容,学生对廉颇当时的心情细心琢磨:廉颇从原来的狂妄转为真挚道歉,每一个动作、说话的表情以及愧疚的神态都能把握准确。通过表演,学生感受到了廉颇有错就改的品质,体会蔺相如的顾全大局、宽容大度。在表演过程中,学生将教材中的角色活灵活现地展现,使大家再次进入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之中。文中的人物经过他们惟妙惟肖的表演变得活灵活现,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经过精心的表演,学生心中涌起的是对那些为国家利益而舍弃自己私利的英雄的敬佩,认识得到深化,情感得到升华。

四、 精读词句,抒感,启迪智慧

不同体裁的文章,语言各具特色,教学时我们可抓住重点词句,揣摩、品味、朗读,加深对文中关键词句的理解,领悟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让学生审视具体的形象,激发他们对自然美和人性美的热爱之情。《烟台的海》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在指导朗读时,可引导学生抓住烟台的海四季不同的特点,让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体会物美和情美。文中“春天,海水变得绿盈盈的。一道道白色的浪花从北面遥远的地平线嬉笑着、追逐着奔向岸边,刚一触摸到岸边的礁石、沙滩,又害羞似的退了回去,像个顽皮的孩子。”这个拟人句形象贴切,把春天烟台的海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独特之处描绘得惟妙惟肖。学生通过感情朗读体会“景美”、“情真”,与作者情感产生了共鸣,从而激发了对烟台海的赞美和热爱之情。又如在《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中抓住“杀大黑骡子”这一情节中“怒吼”一词设计如下教学:自由朗读“怒吼”着下命令杀大黑骡子的话,读出当时说话的语气。再读思考:既然那样爱大黑骡子,但为何还下命令杀死它?这里的“怒吼”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通过讨论,学生体会到“怒吼”中既有对战士的关爱,又有迫不得已的无奈。学生感受到“怒吼”除了表面上的态度强硬、坚决外,更有内心杀大黑骡子的痛苦和对战士们更深层的爱。这样逐层挖掘,揣摩品味,使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感受到词语的精妙,以及对抒感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五、 放飞想象,释放情感,发展语言

想象越丰富,思维就越灵活,思路就越开阔。教学时,教师要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插上自由想象的翅膀,使创新的火花在想象中碰撞,使想象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教学《孔子游春》一文,可以通过语言描绘、音乐渲染、影像再现等手段,营造出泗水湖畔的盎然春意。学生由此产生了真切的角色认同,仿佛来到了美丽的泗水湖畔,吟诵起他们“看”到的美景:“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看到孔子与弟子其乐融融交谈的情景,学生们的想象更是充满了灵性,仿照颜回唱起了自己的志向歌,有的说:“生命是一首激昂的歌,志向是歌曲的主旋律,我为他人献爱心、助人为乐是首要。”有的说:“我不求生活多么丰富多彩,只求平淡而有意义,人最幸福的便是乐于助人……”学生们想象中灵性得到展现,诗情不断生长,悟性被唤醒,情感在释放,这一切又都化为生命的激情。想象的妙境令人神往!

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熏陶,更要注重语言智慧的生成,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快乐和满足,让语文课堂灵动、鲜活起来,进而把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沛县正阳小学)

上一篇:调动学生多元感官,打造趣味语文课堂 下一篇:科学合理指导?让学生乐于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