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区域文化联动向“长三角”扩展

时间:2022-08-12 05:26:43

吴江区域文化联动向“长三角”扩展

长三角地域相连、文化相近、经济相融、人缘相亲,相互联系十分紧密,吴江区域文化联动的实践和探索,有利于与周边区域在互动交流中构建区域文化发展和资源共享体系,开创区域文化交流合作新局面,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范例。

吴江位于江浙沪交界之处,东临上海、西濒太湖、南接杭州、北依苏州,被称为“吴根越角”。吴江市下辖10个行政镇(区),常住人口81万,外来务工人员达到83万。因地理位置的差异,吴江东、南、北面文化认同也有所差异,文化元素具有多样性。东面受海派文化影响深刻,南面与浙江有割舍不断的丝缕关系,北面受到苏州的辐射。西面太湖滩涂上还有新建的移民乡镇,更是南北文化的熔炉。

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元素,群众的创作热情,为吴江市开展区域文化联动创造了有利条件。自2003年来以来,吴江在加强区域文化联动、区域文化协调发展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实践。从2003年的“三镇联动”到2004年的“十镇联动”(区域联动),从“镇区联动”到“市镇齐动”,从“广场文化活动”到“流动文化车进村”,区域文化联动不断向更广阔、更纵深方向进行,一步一个脚印地探索出一条“服务群众,服务基层”的特色之路,把喜闻乐见、精彩纷呈的“文化大餐”送到了乡镇,不仅优化整合了吴江市乡镇的特色文化资源,丰富和繁荣了农村群众文化,而且年年创新突破,有效地促进了“乡风文明”建设和城乡协调发展;区域文化联动逐步走出本地小区域,向长三角地区扩展,为传承吴越文化,推进长三角区域文化融合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盘活特色文化资源

吴江一地汇集着京、昆、锡、越、沪、黄梅、豫、粤、苏州评弹、上海说唱、宣卷、山歌多门类戏曲、曲艺等文艺形式,这在国内是少有的。长篇叙事吴歌《五姑娘》就诞生于吴江。吴江人对文化艺术的热情正如“芦墟山歌”里唱的那样:“吴江山歌名声响,一日不唱心不爽,民间艺术代代传,好比分湖一浪高一浪。”

在历史的长河里追溯,吴江人在中国文化史上书写了绚丽的篇章。吴江市委副书记孙悦良自豪地告诉记者,吴江人文荟萃,英才辈出,吴江籍或长期生活在吴江的历史人物有140多名,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春秋时期的范蠡,西晋文学家张翰,南朝梁陈间文学训诂学家、画家顾野王,唐代文学家陆龟蒙,宋代进士谢景初、谢涛,明代戏曲大家、“吴江派”盟主沈,园林建筑师计成,清代天文学家王锡阐、文学家吴兆骞,近代辛亥革命风云人物陈去病,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诗人柳亚子,革命烈士张应春,国学大师金松岑,文学家范烟桥等等。

为了给富裕起来的老百姓以及从全国各地蜂涌而至的外来务工人员,提供精神文化食粮,吴江市宣传文化部门从2003年起开始了 “文化联动”的探索。平望的舞蹈、横扇的小品声乐、芦墟的山歌、七都镇的木偶昆曲……在一年一度的 “区域文化联动”中,丰富多彩的节目让吴江农村沸腾了。

2003年夏天,由吴江市文化馆牵头,组织盛泽、平望、震泽三个镇的文化服务中心开始了“区域文化联动”的先驱之行。文化馆在组织、业务、技术上提供服务和保障,负责策划、辅导、统筹、舞台、灯光、音响、舞美等工作,三个镇分别排练一台两个小时的综艺节目,再从中抽调部分优秀的节目组成一合节目,在每个镇巡回演出,三个镇共演了6天。群众自己演、自己看,这种形式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活动轰动了全市,在缺乏文化生活的农村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2004年起,“三镇联动”发展成覆盖全市的“十镇联动”,形成全市区域的文化大联动,并命名为“吴江市十镇联动大型文艺巡回演出”。整个活动由宣传部、文广局和各镇党委、政府等作为主办单位,文化馆、各镇文化站承办,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全程历时2~3个月,每周演出2场,其中一场是各镇“联动”演出,另一场是主办镇自己演出,共演出20场。2008年,吴江“十镇联动”又增添新内容,将流动演出车开到村口,把群众喜爱的文艺节目直接送到农民面前,将文化服务农村群众推向深入。

吴江还主动加强和周边地区的联合互动,在2003年第二届吴江市广场纳凉晚会活动周中,组织了一场“苏州群文专场”。此后,每年分别邀请浙江嘉兴、湖州、桐乡、上海南汇、江苏南通、海安、建湖、扬州、常州、无锡、苏州工业园区等省内外的优秀群文专场来吴江,使“十镇联动”向“区域文化联动”扩展,为长三角地区群文工作者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

“请进来,走出去”,使吴江区域文化联动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大显身手。2001年、2004年吴江市3次组织到上海南京路等地演出。2003年赴太仓、昆山、苏州进行专场演出。2008年赴苏州工业园区专场演出。

吴江市文化广播电视局局长钱俊认为,通过这些活动,把吴江特色的传统的优秀文化奉献给更大范围社会区域的同时,让吴江更多地看到、学到别人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经验。县市互动、市镇联动、镇村齐动,区域文化联动的扩展,不仅是对本区域新农村的建设,还是更大区域范围内的共同发展,无疑是一项具有积极意义的好举措。

集聚优势整合资源

一座城市的发展,需要独特的文化底蕴,这就是要有与硬件建设相匹配的精神文化氛围,这是一座城市引人入胜的魅力所在。6年来,吴江“区域文化联动”已经成为吴江市民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精神文化生活内容,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探索了切实可行的路子,即通过创新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聚合有效的文化资源,把相对单一狭小的个别乡镇文化置身于一个大区域文化联动的背景和框架中,融入到吴江市文化大格局中,构建一个多元化、多功能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吴江区域文化联动工作主要有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全市各镇的文化联动,即“十镇联动”大型文艺巡回演出,时间是春夏之交;二是江浙沪的区域文化联动,时间是国庆期间。

在传播手段上,选择农村广场文化活动这个最公共、最大众、最基层、最普及、最实效的文化活动形式。在内容形式上,选择雅俗共赏、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综合文艺形式,配合法制、计生、劳动社会保障、创建健康城市、创建放心消费城市等国家法律法规宣传、政府中心工作宣传,力求年年有新意,年年有不同。

“十镇联动”是吴江市文化工作的一次大检阅和大汇报。6年里“十镇联动”走遍了全市所有的乡镇和社区,自去年开始的流动演出车送戏下乡,深入乡村近20个,几乎全市的各个角落都感受到联动带来的欢乐和兴奋。据统计,“十镇联动”共演出近110场,创作排练及演出各类节目近2000个,参演演职人员21000多人次,观众达100多万人次。演员中有古稀老人,也有黄口孩童;有机关干部,也有普通农民;有本乡本土的,也有他乡异族的;国内的30余种的文艺表现形式都在舞台上亮相过,参加演出的演员来自全国的15个省市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

文化精品层出不穷。6年里,吴江市创作的少儿歌伴舞《水乡妞》、男女声对唱《摇船情歌》、音乐小品《我把妈妈借给你》、小品《不能没有他》、苏剧小戏《相女婿》等节目在全国、江苏省获奖。木偶昆曲《游园》、弹词开篇《姑苏水乡》和芦墟山歌《结识私情》分别获得首届中国农民文艺会演银穗杯和丰收杯,《游园》还作为江苏省的优秀节目晋京演出,还代表吴江市政府赴韩国交流演出。

吴江市文化馆馆长沈泉生介绍说:“‘十镇联动’的形式不仅深受老百姓的欢迎、各级领导的肯定,而且也为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文化站的功能性作用更加凸现,原本门庭冷落的镇文化站热闹起来,文化站干部也找回了自我施展的舞台,每年创作新节目百余个,也为农民展示才艺提供了舞台。”

联动把吴江及周边区域的文化形态、文化内容、文化群体、文化元素等资源联合起来,调动和激活了一系列公共服务资源,提升了乡镇文化活动的规模和档次,农村文化工作得到升华。吴江市还打造出4个国家级品牌,平望镇新世纪文化广场、同里镇退思广场被命名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文化馆“十镇联动”和同里镇“周周演”被评为全国特色广场文化活动。

吴江区域文化联动的实践和探索,开辟了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阵地,构建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满足了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吴江区域文化联动得到苏州、江苏省文化厅、国家文化部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2005年,在浙江长兴召开的“全国公共文化发展论坛”上,吴江向全国同行作了交流介绍。文化部在很多场合和会议上,肯定了吴江区域联动,构建运行顺畅、效果显著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经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文化报》等国内媒体相继报道了吴江区域联动的成功做法,反映了吴江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

延伸扩大“联动效应”

在三月份召开的全国两会上,许多代表认为,文化实际是一个民生问题,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事实上非常薄弱、非常不健全、非常不充分,8亿农民的文化消费问题并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

吴江区域文化联动通过相互衔接、配合以及文化资源整合,形成了一个江浙沪区域地方文化和板块优势。吴江83万外工人员来自五湖四海,他们也成为文化使者,带来了具有家乡地方特色的、民俗的文化,不仅使各地的文化有了互补和交流,而且使外来人员和本地人民在思想感情上得到融合和促进。?

吴江的探索没有止境,他们又给自己出了一堆难题。“联动”已经形成规模化、制度化,相似的节目极易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活动内容如何创新?文化生活日益多彩,以前广场文艺的轰动效应可能难以为继了,文化工作者如何创造出更多的活动形式吸引观众?如何将联动的区域不断地扩大,走向长三角,甚至更广阔的空间?

3月8日,吴江举行了区域文化联动工作研讨会,邀请国家文化部、省文化厅等有关领导以及江、浙、沪等周边地区文化部门同行与会献计献策,共商区域文化联动创新发展之路,进一步打响区域文化联动品牌。?

国家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副司长李宏肯定了吴江在区域文化联动方面所作的创新、务实的工作。他认为,群众不仅是文化的接受者,更是文化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文化部艺术服务中心副主任刘波说:“吴江要让更多的文化人才脱颖而出,提升群众文化艺术含金量,从全民文化普及向艺术精品迈进,并勇于到全国大舞台,如中央电视台的星光大道等节目中亮相。”

《中国文化报》主任记者陈彬斌曾深入报道吴江区域文化联动的创举。他认为,长三角拥有丰富的原生态文化资源,区域文化联动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可以争取“非遗”专项资金,而且可以保护和延续当地文脉。

江苏省文化馆副馆长戴珩曾十多次来到吴江,对吴江怀有深厚的感情。他认为,吴江区域文化联动在全国是很好的范例,一个地方本身的文化资源是有限的,联动不仅体现了文化发展的要求,而且拓宽了乡镇文化站的眼界。他建议,在更大范围上实现长三角文化资源共享,丰富联动内涵,创新联动模式,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苏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社文处处长陆前建议,区域文化联动要突出“区域”,可以考虑形成联席会议制度,先在太湖流域,再拓展到长三角范围,逐步建立长三角区域文化联动发展机制;还可以向多样性发展,不仅有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也可以扩展到体育,同时,考虑专业与业余相结合。

长三角地区群众文化资源丰富,仅吴江就有149支业余文化团体,每个镇有万人文化广场。从吴江的实践来看,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热切渴望,同时,农村文化艺术人才也希望被欣赏,有一个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59岁的山歌手杨文英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芦墟山歌”的代表性传承人,她乐呵呵地说:“站在台上,给村民唱山歌;走到台下,和乡亲拉家常,这样的生活,对我来说很亲切。”

上一篇:铜山:科学发展实现大跨越 下一篇:横林:奏响地板发展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