椭圆支护结构体系在软土地区基坑工程中的应用

时间:2022-08-12 04:13:59

椭圆支护结构体系在软土地区基坑工程中的应用

摘要: 通过对某软土深基坑方案的设计和施工介绍,阐述了圆形支护结构形式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同时结合监测结果和设计体会,得出了一些对类似工程有一定参考意义的结论,供同类工程借鉴。

关键词:基坑; 椭圆; 内支撑; 位移; 轴力

中图分类号: TV551 文献标识码: A

一 工程概况

高桥镇横河东安置小区位于宁波市鄞州区高桥镇。地下室开挖面积为20000平方米,基坑周长约560米,开挖深度为5.0~6.0米;高桥镇横河东安置小区建设地点位于高桥镇,场地东侧为现状河流,南侧为高桥镇派出所,西侧为杨家漕路,北侧为通途路。详见图1。

图1 基坑支护平面布置图

二 基坑支护结构形式选取

基坑支护结构形式的选取必须综合考虑地下室特点、周边环境和地质条件等因素,才能得到既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又施工方便的基坑支护方案。本工程有以下特点:

2.1 地下室特点

1)地下室基坑开挖面积约20000m2,支护结构延长米约560m。

2)基坑开挖深度较深,基坑四周挖5.0~6.0m;属于Ⅱ级基坑,γ=1.0。

3)地下室边线呈多边形,存在较多阳角,不利于支撑体系布置。

4)工程桩为钻孔灌注桩,属于非挤土桩,且抗水平变形能力较强,对基坑开挖比较有利。

2.2 周边环境特点

1)东侧:基坑东侧地下室侧壁距离用地红线约15.0m,红线外侧为一条宽15.0m的规划河流。距离地下室侧壁5.0~12.0m处有一条现状河流,河流宽约8.0m。在本工程施工前,现状河流将回填,规划河流将施工完成。规划河流东侧为马浦安置小区。

2)南侧:基坑南侧地下室侧壁距离用地红线最近约8.5m,红线外侧为规划道路,规划道路南侧为高桥镇派出所,其基础形式为桩基础。地下室侧壁距离现有建筑物的最近距离约为24.0m。

3)西侧:基坑西侧地下室侧壁距离用地红线最近约8.5m,红线外侧为杨家漕路。杨家漕路宽约为16.0m,车流量较大,路面标高比场地标高高0.4m。杨家漕路西侧为盛世郦都小区,最近处离地下室侧壁约为34.0m,小区建筑物基础形式为桩基础。

4)北侧:基坑北侧地下室侧壁距离用地红线最近约5.0m,红线外侧为宽约25.0m的代征道路绿化用地,根据与业主沟通,该空场地可作为本基坑施工场地。代征道路绿化用地北侧为通途路。

2.3 工程地质特点

1)场地内土层分布比较均匀,地质起伏比较平缓,各区之间土质差异不大。

2)基坑支护所涉及的土层由上至下依次为①0层素填土,①1层粘土,②1层淤泥质粘土,②1a 层泥炭质土,②2层粘土,②3层淤泥质粘土,③层淤泥质粉质粘土,④1层淤泥质粘土。

3)①0层素填土层,结构松散,主要成分以碎石、块石混粘性土等为主。层厚一般为0.4~1.2m。

4)①1层粘土层,该层除原排水沟处缺失外均有分布,物理力学性质尚好,俗称“硬壳层”,层厚0.5~1.7m。

5)②1、②1a、②2、②3层为组合淤泥层,该层在场区内均有分布,物理力学性质极差,具高压缩性,层厚6.7~12.7m。基坑坑底位于该层。

6)③层淤泥质粉质粘土层,物理力学性质差,具高压缩性,层厚3.0~6.6m。

7)④1层淤泥质粘土层在场区内均有分布,土质不甚均匀,物理力学性质极差,具高压缩性,层厚5.4~10.7m,顶板埋深13.70~16.80m,支护桩桩底以落在该层,由于该层土层土性较差,为防止“踢脚”现象的发生,本工程适当增加支护桩桩长。

2.4 支护结构选取

本工程的土层物理性质指标较差,作为单层地下室的开挖,土体挖深较深。两边靠近路边,一边临近河道,还有一边靠近高桥镇派出所,周边环境非常复杂,对基坑变形十分敏感,故需采用控制变形能力较强的支护结构形式,以减小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根据本基坑的特点、实际施工条件、本工程施工顺序的特点及以往多个工程的实践经验,最后决定选用排桩+单道钢筋混凝土水平内支撑的支护结构体系。

优点:该支护结构形式具有安全可靠、控制变形能力强、挖土施工非常方便、造价相对较低。

竖向支护体系

1)由于地下室侧壁距离用地红线较远,为减小桩身,以节省造价,充分利用场地进行卸土,卸土台宽为5.0m。围梁及支撑面设置在自然地坪以下1.5m。支护结构剖面图见图3。

图2竖向支护结构体系

平面支护体系:

围护结构采用排桩+单道钢筋砼水平内支撑的支护结构形式,支撑体系采用圆环内支撑+角撑的形式布置。

1)本工程的轮廓线接近多边形,如果采用常规的内支撑形势,支撑杆件会较多。故采用椭圆环+角撑的支护结构形式。

2)充分利用圆的力学性质,将支撑力转化为圆环的轴向压力,从而充分发挥混凝土的抗压性能好的优势。

3)根据以往多个工程采用大直径圆形、椭圆形内支撑的经验,经过多个方案比较和反复计算,本支撑体系采用圆环内支撑+角撑的形式,尽最大可能减少了支撑覆盖面积,方便挖土施工。而且本院已有类似的成功案例。

4)工程桩均为钻孔桩,设计考虑尽可能利用工程桩作为立柱。

图3 现场全景图

三 结语

目前本工程已顺利施工完毕,现场监测的实际位移都达到了预先设定的要求。综合分析本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过程,可得到如下一些结论:

1)针对基坑边形不规则,存在较多阳角的情况,可以采用一些内拱式的支护结构形式,如圆支撑、椭圆支撑等,使支护结构的受力更趋合理。

2)本工程采用圆形支护结构形式,使得支护结构的覆盖面大大缩小,方便了基坑的挖土以及地下室的施工,大大缩短了本工程的工期,节约了本工程的时间成本。

3)圆形支护结构形式在国内较少施工实施,本工程的顺利施工,为以后的类似工程提供了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 龚晓南等. 基坑工程实例2[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北京 2008.4

2 龚晓南等. 深基坑工程设计施工手册[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北京1998. 424

3 JGJ 120-99,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S.

4 DB33/T1096-2014, 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程S.

作者简介:

昌震(1988-),男,助理工程师,浙江华展工程研究设计有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岩土设计工作。

上一篇:水电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下一篇:项目管理在建筑工程管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