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需要我们关注每一个学生

时间:2022-08-12 01:52:20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需要我们关注每一个学生

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归根到底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我认为国民素质的提高不是少数精英分子素质的提高,也不是培养几个去外国留学而最终成为特殊华侨的人。国民素质的提高应该是亿万劳动者,千千万万青少年素质的根本提高。我们的教育只有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合格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的人才,才能满足和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正因为如此,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目标应该面向全体人民、面向全体学生。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即学校教育,教育目标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都获得成功。

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特殊性原理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事物,事物与事物之间有差别。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在学习上、思想品德上等方面存在差异。学生之间有差异,甚至差异很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正视这些差异,而不能回避更不能掩盖,也不能怨天怨地,而是想办法采取措施缩小差距,推进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正因为学生之间有差异,因学生各方面发展不平衡,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既要重视部分优秀学生素质的提高,又要特别重视、关注相当数量的中等生、后进生素质的提高。如何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如何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这是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带着这个问题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与总结,就围绕如何关注不同类别的学生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优等生培养重在心理教育

“优等生”是一个受关注度较高的群体,他们被家长和老师寄予厚望,在享受格外关爱的同时,也承载着相当的压力,他们有的盲目自信,可一旦遇到挫折就难以面对现实,有的则嫉妒心太强,不能正确看待同伴的进步与成长,这些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成绩一样值得关注。我认为教育中需注意以下问题:

一、首先不要给孩子施加过大的压力,提过高的要求。

二、改变错误观念,“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考大学并不是成才的唯一路径。

三、教育他们正确面对挫折,调整心态。

人生在世,谁都会遇到挫折,适度的挫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可以帮助人们驱走惰性,促使人奋进。挫折又是一种挑战和考验。当挫折来临的时候,我们不妨尝试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增强自信,提高勇气。

第二,再接再厉,锲而不舍。当你遇到挫折时,要勇往直前。你的既定目标不变,努力的程度加倍。

第三,寻找原因,理清思路。当你受挫时,先静下心来把可能产生的原因寻找出来,再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四,情绪转移,寻求升华。可以通过自己喜爱的集邮、写作、书法、美术、音乐、舞蹈、体育锻炼等方式,使情绪得以调适,情感得以升华。

第五,学会宣泄,摆脱压力。面对挫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有人惆怅,有人犹豫,此时不妨找一两个亲近的人、理解你的人,把心里的话全部倾吐出来。从心理健康角度而言,宣泄可以消除因挫折而带来的精神压力,可以减轻精神疲劳;同时,宣泄也是一种自我心理救护措施,它能使不良情绪得到淡化和减轻。

第六,必要时求助于心理咨询。当人们遭遇到挫折不知所措时,不妨求助于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医生会对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循循善诱,使你从“山穷水复疑无路”的困境中,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人生在世,不可能春风得意,事事顺心。面对挫折要保持一种恬淡平和的心境。相信你一定能走出迷团,迎接新的太阳。

中等生的培养重在学法指导

描红,是初学书者的惯招。通常是一张薄纸蒙于帖上,“亦笔亦趋”。由此想起中等生学习中的一些问题来。我平时观察,他们学习比较刻苦,课堂笔记也作的好,可就是每次考试成绩上不来;每节课,都认为学懂了,作业也会做,可隔一段时间,就忘得一干二净。这些学生,虽然他们的智力不差、其他课成绩或技能也比较好,但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了他们“描红”式的学习,学习的成绩和品质落后于其他学习者,我这里把他们叫做“中等生”。其实他们很有潜力,帮他们一把非常必要。

一、从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开始

一是改变对中等生的看法,从根本上重视他们,要让他们感觉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注与关心。经常与中等生谈心,一定关注他们的学习、思想,关注他们的需要。

二是改变角色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给学生。把课堂上的时间留给学生 ,力求只讲20分钟。多讨论研究到生成知识,注意思考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理性思考的层面学习。

三是让学生“动”起来。我曾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鼓励 “上课答问、提问自由,不必举手,答案可以突破老师和课本的思路”,深受欢迎。让学生大胆想,大胆说,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课堂也就更有活力、有生机。要改变中等生“描红式”的学习,一定要最大限度地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自己主动构建。

二、从学习方法上加以引导

教学中,我经过仔细考察和反思,这些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接受现成的知识,模仿老师讲授的解题方法,自己真动脑筋的少,对问题的本质思考、回味得少。他们老在“描红”,亦步亦趋、师云亦云地读书、解题,欠缺思维的积极性与求异性,没有从初中的模仿学习,过渡到“领悟”层次,导致较长时间学不得法。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是最关键的。因此,告诉他们:“我们需要花时间来检讨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我们的学习方法,改正自己学习方法上的问题,成绩的突破性飞跃就指日可待。”

看书与做题的三重境界是这样的:

看书的第一重境界就是“记”,就是记住课本上所讲的概念、定理、公式等,明白这些知识的含义;第二重境界是“联”,就是将现在所学习的知识与已经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整理知识组成系统或者网络;第三重境界是“用”,就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解题中,只有会应用的知识才算是真正掌握。

解题的第一重境界是“解”,就是想尽各种办法解决当前的问题;第二重境界是“思”,就是解题后的回顾和反思,总结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第三重境界是“归”,就是获得的知识经验与书本知识联系起来,回归到书本上去。

学习成绩不理想一般是由于看书和解题的境界较低。怎样提升境界,提升成绩呢?我认为这部分学生应努力做到:第一、看书时多总结归纳,将知识形成体系和网络,多想应用,设想应用这些知识的情形,并辅之以配套练习;第二、解题时要留一些时间来总结,从题型、解题方法和思路上总结,还要多想书本,思考这些问题和书本的基础知识之间的联系。争取“打通”书本知识和习题之间的关系。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三、从中等生的学习习惯抓起。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复的行为所铸造的。因而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一个耳熟能详的“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中,天生脚快的兔子,做了乌龟的手下败将。乌龟取胜的法宝是什么呢?伊索的描述是“一往直前,毫不停歇”的优秀习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两个哪怕是顶尖的优秀行为终究敌不过优秀的行为习惯。有了好的方法再加上优秀的学习习惯,我们还怕什么?

后进生的培养重在转变学习态度,“偏爱”他们

一、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努力学习文化科学知识。

后进生的文化基础差,很大程度和学习目的不明确有关。由于基础差而不想学,再由不想学而成绩越差。怎样使这恶性循环逆转呢?就必须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教育他们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这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立足社会。同时要教育他们在学习上认真查漏补缺,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学。作为教师,当学生的学习态度一旦端正过来时,更应及时表扬,适当引导,认真辅导,使他们的学习成绩迅速提高,进入上层生的行列。

二、 充满爱心,赢得信任。

爱心,是转变后进生工作取得成效的前提。试想,如果老师对后进生冷嘲热讽、无情打击,他们怎么会不产生逆反心理?那还能产生多少教育效果?只有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老师的爱心,感受到老师在思想、学习、身体乃至生活等方面的关怀,老师才能逐步树立威信并最终真正赢得他们的信任。这样,师生之间才有可能交流思想,沟通心灵。

三、付有耐心和客观鼓励

这部分学生作业不能按时交,催急了。就照抄别人的,怎么办呢?这时一定要设法鼓起他们学习的勇气,找他交谈,坚持下去,努力努力再努力,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轻言放弃总是太早。有时用放大镜给予鼓励和肯定,有时一个点头一个微笑,时常在他们的单元试卷上、作业本上,写下一些激励的话语和对症下药的批注、圈点,作出一些发展性、进步性评价,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还要有一种执著,对他们的教育很难一次凑效,不是一次谈话就能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我们要有一种韧性和毅力拒绝放弃,就是要有坚持的精神。

四、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理解、尊重后进生,切忌不能歧视、挖苦、讽刺、打击后进生,更不能把后进生拒之教育的门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讽刺中有爱迪生”。陶先生的话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而且还要教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如何做人。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要有较高的人格素养。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管教育对象是谁都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因为教师的教育活动不仅体现在课堂上,而且还体现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还体现在和学生的交往中。现实生活中,有少数教师忽视尊重后进生,教育中经常随心所欲不加思索地批评学生,批评、教育中不考虑教育方式、教育语言、教育时机等,这样做的结果不仅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而且还会使师生之间产生更大的对立,进一步加重后进生不健康的心理负担,从而不利于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教师在平时教育教学中对后进生要做到不嫌弃、不厌烦、不冷淡,而是处处真诚相待,时时耐心帮助,教师要放下架子,走到他们中间去,真正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做他们最可信赖的朋友。教师只有用博大的人文精神、宽阔的胸怀教育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和谐、健康全面地发展。

上一篇:课堂小事之我见 下一篇:让语文课堂成为创新的主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