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过秦论》词语的修辞艺术与功用

时间:2022-08-12 01:39:12

例析《过秦论》词语的修辞艺术与功用

【摘要】 《过秦论》很好地运用词语的修辞艺术来提高表达效果,文章铺张扬厉,文字精炼传神。通过同义词、反义词、模糊词的运用以及夸张、借代、比喻词语的运用提高课文中的词语修辞功用。

【关键词】 《过秦论》 词语修辞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b)-0192-01

《过秦论》是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贾谊的代表作品。全文包括上中下三篇,现行中学教材选的是上篇。文章如长江黄河,波澜跌宕,气势磅礴,雄浑有力,极富文采,令人赞叹不已。作品之所以有如此强烈的感染力,是因为作者恰到好处地运用了词语修辞艺术。提高了修辞功用的表达效果。笔者拟从词语修辞方面举例分析:

1 同义词语的运用

同义词是指几个声音不同而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从修辞角度看,同义词的恰切使用能十分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使语言表达更加精密、确切。

例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句中“据”、“拥”都有“占有”之意,作者仅用了一“据”一“拥”两字就写出了秦孝公扼守险关,拥据一方沃土,大有“此其志不在小”的宏愿,境界开阔。 “宇内”、“四海”、“八荒”均为“天下”之义; “席卷”、“包举”、“囊括”均为“吞并”之义。这里同一词意的叠用,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野心以及对各诸侯国的逼人气势。

例2、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句中的“取”、“举”、“割”、“收”四个动词都有“获取”之意。这四个动词活画出了惠文王、武王、昭襄王“蒙故业,因遗策”凭藉其强大的国势,东西南北四处扩张的张狂之态;而天下诸侯七零八落,溃不成军,土地丧失殆尽的窘态也跃然纸上。

例3、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句中的“践”、“因”、“据”、“临”四字都有“凭借”之意,此四字把秦始皇至高无上、虎视天下群雄的嚣张跋扈形象描写得淋漓尽致。可以想象,天下诸侯岂不俯首听命、任其宰割?

2 反义词语的运用

从修辞作用上讲,在同一语言环境中,正确地运用反义词,能鲜明地揭示事物的矛盾,突出对立面,形成“对比”的效果;使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充分、强烈,道理阐述得更深刻、有力,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4、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句中“会盟”“弱秦”,前者暗含“强大”之意,而后者含有“弱小”之意,这一组反义词语的对比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诸侯“恐惧”的心理以及应对策略。

例5、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强”和“弱”这一对反义词语从侧面烘托出秦王朝的强大气势。

例6、尊贤而重士,约从离横………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约从”与“离横”、“成”与“败”等反义词语的配合使用,使中心论点更加突出。

3 模糊词语的运用

模糊词语就是语义范围不明确的词语,即内涵明确,外延不明确的模糊概念。在文学语言中,模糊词语以其语义的不确定性给读者提供审美再创造的广阔空间。

古代汉语中,大多数数词意义都是确定的,但也有如“三”“五”“九”“百”“千”“万”之类的词语,经常用来表示不精确的概数。

例7、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句中的“十”、“百万” 表示上十、多于百的意思,均是虚指,把秦灭六国摧古拉朽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例8、此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句中 “明智”、“忠信”、“宽厚”、“贤”、“富”等溢美之辞,是很难用精确精确的词语来替换的,这就是模糊词语的修辞功用。

当然,这些模糊词语是相对于精确词语而言的,它的主要特点就是混沌、不确定。这种不确定性,不仅给作者提供了灵活多样的表达空间,也给读者提供了联想、想象以及审美再创造的充分条件。

4 夸张词语的运用

例9、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拱手而取” 极力形容秦国政治、军事之强大,得到疆土之轻而易举。

例10、秦无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

例11、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无矢遗镞之费”、 “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等夸张词语, 则写出了六国之不堪一击以及失败之惨状,可谓淋漓尽致,也有力地衬托了秦国兵力之强大。

以上夸张词语的运用深刻地表现了作者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5 借代词语和比喻词语的运用

例1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敲扑”本是刑具的一种,短的为“敲”,长的为“扑”,在这里借指“严酷的刑罚”。

例13、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弯弓”本是“使弓弯”,这里却借指“动武”。

例14、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七庙”其义是天子的宗庙,这里借指“国家”。

这几句中,借代词语的运用,引人联想,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也使文章达到具体生动之效果。

例15、振长策而御宇内。“振长策”本来是“挥动长长的马鞭”,但在这里却比喻“使用武力”,用“牧马”来比喻“用武力统治天下”。

例16、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藩篱”本指“篱笆墙”,这里比喻“边防”。

以上比喻词语的运用都是为了说明秦始皇统一天下和巩固天下的政策,既形象生动,又使文章说理透辟。

总之,作者以磅礴的气势、豪放的语言、酣畅淋漓的笔墨给读者呈现出一篇脍炙人口的政论文。读罢此文,我们也从中体会到作者通过精炼传神的文字,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同时也足见作者对词语的选择、搭配以及锤炼的功力之深,对词语修辞艺术的功用运用之巧。它使文章气势恢弘,姿态壮丽,议论精辟,实乃文章经典之作。

上一篇:高三,帮助学困生长出一双“隐形的翅膀” 下一篇:以爱心、信心、耐心优化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