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贫困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个人评价的关系

时间:2022-08-12 01:11:11

潮汕贫困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个人评价的关系

【摘 要】 目的:探讨潮汕贫困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个人评价的关系。方法:方便选取接受“广东潮人海外联谊会”资助的潮汕地区贫困大学生205名,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量表(EOM-EIS-2)和个人评价问卷(PEI)进行积差相关分析以及典型相关分析。结果:潮汕贫困女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弥散性得分高于男大学生[(53.2±10.8)vs.(49.6±12.0),P

【关键词】 自我同一性;个人评价;贫困大学生;相关研究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09.04.014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9)004-0291-04

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ty)是指人格发展的连续性、成熟性和统合感[1]。基于前人的研究,Marcia以自我同一性形成过程中探索和承诺的行为特征为定义标准,划分出四种自我同一性状态:⑴弥散型同一性(identity diffusion),指没有固定的承诺和不主动寻求形成承诺,处于没有目的与价值的彷徨迷惑之中,是最不成熟、最低级的同一性状态;⑵排他型同一性(identity foreclosure),指没有经历过探索就对一定的目标、价值观和生活信念形成承诺,而且这些承诺往往反映了权威人物的要求;⑶延缓型同一性(identity moratorium),指正在经历同一性危机,个体积极思考各种选择的可能性,并积极探索自我的目的、价值信念,但尚未形成最终的承诺;⑷成就型同一性(identity achievement),指已经经历了探索,总体上解决了同一性危机,呈现出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与承诺,这是一种最成熟、最高级的同一性状态[2]。

近年来,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状态得到了关注。王树青等研究发现,处于延缓状态的大学生占67.5%,其他的三种状态各占10%左右,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与父母教养权威性、同一性风格、亲子沟通都都存在相关关系[3-4];李文道的研究则发现,处于延缓状态的大学生占40%左右[5]。然而,贫困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方面的研究至今仍为空白。面对贫困,他们有些更加自信,而有些则显得很自卑。对个人评价的这种差异,自我同一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因为自我同一性作为对自我的深刻而全面的认识,它既包括对自我的价值观、生活目标等精神层面的认识,也包括对自我所处的环境,对自身的经历的认识,并以此对自我做出合适的评价,促进自我的发展。由此本文假设,贫困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个人评价密切相关。

本文的被试都来自潮汕地区。潮汕文化在鲜明的特色中蕴含着多元的文化因素,潮汕人既受儒家文化又受重商观念影响,家族主义与出人头地观念特别牢固[6]。在这种特殊的文化生态下成长的贫困大学生,一方面其通过读书改变贫穷命运的动机、出人头地的观念会更强,许多潮汕商人的成功更是一种示范;但另一方面,对于某些贫困生来说,高校的生活与学习竞争中由于家庭环境带来的失意往往让他们对自我的认识与定位出现危机。自我同一性在特殊的经济、文化生态下,对个人的自我评价的影响也会显得特殊。本文以潮汕贫困大学生为对象,研究其自我同一性状态与个人评价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被试为接受“广东潮人海外联谊会”资助的潮汕地区贫困大学生。他们以优秀的高考成绩被广州各重点本科录取,包括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外语外贸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但因家境贫寒无法承担大学的生活费用而通过个人申请及学校推荐接受资助。这些学生的家庭经济贫困程度都必须经过当地村委和民政局证明认定,如单亲家庭,父母双双下岗等,潮汕地区三个市的教育局对申请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进行审核和择优择需推荐,最后由该会再度审核,每年一次召开助学金颁发大会。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05份。其中男女生分别占54.1%和45.9%;大一、大二、大三学生分别占28.3%、41.5%、30.2%;年龄19~21岁。

1.2 工具

1.2.1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the Extend Objective Measure of Ego Identity Status-2,EOM-EIS-2)[1]

该量表共64道题目,分为4个分量表:成就型 (ACH)、延缓型 (MOR)、排他型 (FOR)、弥散型 (DIF)。采用6点计分,1代表非常赞同,6代表非常不赞同。在本研究中其内部一致性系数0.906。

1.2.2个人评价问卷(Personal Evaluation Inventory,PEI)[7]

该问卷用来评定自我评价的一个方面――自信。共54个条目。分为学业表现、体育运动、外表、爱情关系、社会相互作用及同人们交谈6分量表,除6个分量表外,还有一些条目是评定总体自信水平和有可能影响自信判断的心境状态。采用4级计分,1=非常同意,2=基本同意,3=基本不同意,4=极不同意。在本研究中,该问卷总的Cronbach α系数是0.886,分量表学业表现、体育运动、外表、爱情关系、社会相互作用、同人们交谈的α系数分别为0.342、0.880、0.768、0.750、0.718、0.811。

1.3 研究程序

问卷采用团体施测法。利用该团体召开“第三届颁发助学金大会”上同时对所有被试进行施测,测试前由主试按指导语训练被试学习使用这一问卷,再正式施测,约30分钟完成全部问卷并及时回收。

1.4 统计方法

进行ANOVA检验、积差相关分析以及典型相关分析。

2结果

2.1潮汕贫困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性别差异

表1显示,女生弥散型得分高于男生。

2.2 潮汕贫困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个人评价的相关分析

潮汕贫困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自我评价的相关性见表2。

2.3潮汕贫困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个人评价的典型相关分析

典型相关分析考察了自我同一性状态(W)与个人评价(V)两组变量的关系。典型变量(W,V)的Wiks检验的∧=0.513,P

个人评价与自我同一性的典型相关分析见图1。典型变量W在社会相互作用上的因素负荷最高,其次是同人们交谈、自信水平、体育运动、心境状态、爱情关系、学业表现、外表。对于自我同一性状态,典型变量V在弥散、延缓、排他及成就四个维度上,因素负荷分别为:-0.789、-0.436、-0.061及0.808。这表明,自我评价的社会相互作用、同人们交谈、自信水平、体育运动、心境状态、爱情关系、学业表现与自我同一性的弥散、排他及成就都有很强的相关。此外,典型相关变量组解释了自我评价典型变量W的39.6%,解释了自我同一性V的36.7%。自我评价典型变量W通过典型变量组可以解释自我同一性方差的15.9%,而自我同一性典型变量V通过典型变量组可以解释自我评价方差的14.7%。

3 讨论

3.1 潮汕贫困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的性别差异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潮汕贫困大学生中,女生自我同一性的弥散程度要比男生强,这与国外Archer[8]和Kroger[9]以及国内王树青等人[3]的研究结果不同,他们的结果都是男女两性在同一性形成的大多数方面不存在性别差异。然而,国外也有研究发现,青少年晚期的女性在延缓和扩散上的得分高于男性[10],郭金山研究表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存在明显的性别特征,对于成就型同一性状态,男生显著地优于女生,而对于排他型和弥散型同一性状态女生则比较显著地多于男生[11],这与本文女生弥散程度要高于男生的结果一致。具体深究到潮汕贫困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而言,该地区受传统男尊女卑影响,家庭与社会对男性的期望更高,他们往往背负着振兴家族、摆脱贫困的重任,迫使男性要对自我能力、自我责任及将来的努力方向做出思考,而女性在潮汕地区则是被赋予相夫教子,料理家务的角色,这些导致女性的弥散程度相对男性要高。

3.2 潮汕贫困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个人评价的关系

对于两个主要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自我同一性与个人评份有很多重叠部分,这一点从他们之间具有一定水平的共享方差得到证据。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到,个人评价多维度与弥散型、排他型同一性状态呈负相关,与成就型同一性呈正相关,这样的结果也是比较符合实际的。而延缓状态与个人评价之间不相关的结果,我们认为是非常合理的,因为延缓状态作为稳定性最差的一种自我同一性状态,处于该状态的贫困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一样正经历同一性危机。他们积极投入到自我的探索中去,探索各种人生观、价值观,尝试各种不同的选择,却还没有形成最终的人生观,从而影响了对自我评价的稳定性,这就使得它与个人评价关系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本研究的被试都是来自潮汕地区的贫困大学生,相同的文化背景使被试同质性高,他们在儒家文化及重商观念的影响下家族主义与出人头地观念特别牢固,其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及个人评价深受这种文化的影响,也因此使得该研究推广到贫困大学生受到一定的限制。另外一个不足之处是学业表现分量表的信度只有0.342,同质性较低。但此次研究还是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自我同一性对贫困大学生发展和大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启示大学、社会教育工作者应关注贫困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与发展,贫困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应成为心理学、教育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郭金山,车文博.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2:51-55.

[2]Kroger J. Discussions on Ego Identity[M]. Lond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Inc.,1993:13.

[3]王树青,张文新,张玲玲.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同一性风格、亲子沟通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1:59-65.

[4]王树青,陈会昌,石猛.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发展及其与父母教养权威性、同一性风格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2:65-72.

[5]李文道.大学生同一性发展的特点及相关因素的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6]杜经国,杜昭.有关汕头文化的两个问题[M]∥汕头大汕文化研究中心,汕头市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编.潮汕文化论丛.初集.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

[7]季益富,于欣.个人评价问卷[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增刊):326-328.

[8]Archer SL. A feminist's approach to identity[M]∥ Adams GR, Gullotta TP, Montemayor R.Eds. Adolescent identity formation.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 1992.

[9]Kroger J. Gender and identity: The intersection of structure,content and context[J]. Gender Roles, 1997, 36(11/12): 747-770.

[10]Fregeau DL, Barker MA. Measurement of the process of Adolescence: Standardization and interpretation[J]. Adolescence, 1986, 21:913-919.

[11]郭金山. 同一性的自我追求一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2.

2008-04-14收稿,2008-12-23修回

上一篇:大学生网络行为与人格特征、自我和谐的关系 下一篇:436名大学生死亡态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