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啼》点批

时间:2022-08-12 12:55:13

《鸟啼》是英国作家劳伦斯的一篇散文佳作,被选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材,译者为于晓丹。笔者查阅了这篇抒情散文的相关资料,越读越觉得内涵丰富,兴味盎然之余,也想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理解。下面笔者就散文的几处字词和语句做简单的点批,呈奉于此,望方家指正。

一、 “午后,太阳露出了几星光亮,鸽子开始不间断地缓慢而笨拙地发出咕咕的叫声。这声音显得有些吃力,仿佛还没有从严冬的打击下缓过气来。”

这一句话,笔者参阅了黑马、马澜、于红远、叶胜年等人的翻译,发现此处的翻译虽有细微差异,然而其共同点为午后开始,鸽子不停地叫了一个下午。而在第三节“夜色中”鸟鸣却变成了“若断若续”。鸽子为何在整个下午鸣叫不停,而在夜色中不再费力地持续地鸣叫了?

鸽子之所以“缓慢”而“笨拙”地鸣叫,是由于酷冷的寒气使它冻僵麻木的肌肉还没有完全松动,恢复弹性,它还没从严冬的打击下缓过气来,所以后文说声音显得“吃力”。那么整个下午,鸽子不间断地吃力地鸣叫,是何道理?

笔者揣测,午后有了阳光、暖风,鸽子从死亡的边缘苏醒过来,看到遍野是同伴的残骸,恐慌之下的反应是呼唤同伴,寻找安定与慰藉。于是鸽子“整个下午”都“不间断”地啼鸣,当它们逐渐找到亲密的同伴之后,内心会获得一种安定,惊慌感逐渐消散,肌肉松弛之后啼鸣也在“夜色中”变得“若断若续”,不再那么急促持续。

这是动物的一种本能反应,失去同伴的动物会惊恐不安不停地哀鸣,呼唤伙伴。这在古典诗词中就有例证。如杜甫的《孤雁》中就有:“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失群的孤雁,不喝水,不啄食,只是一个劲地飞着叫着,思念和追寻着它的伙伴。不独于鸟,其他动物亦如是。如李白的《送友人》诗:“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班,别也。班马,即离群之马。离群之马,在分道时不断啼鸣,表达孤寂与哀思。

不单动物,人在死亡、惊悚、孤寂之境遇下,也会立即寻找自己的亲人、亲密的伙伴,边找寻边拼命呼唤亲人的名字。这是所有生命共有的生理反应和心理特性。理解了这一点,也就能理解鸽子苏醒之后“不间断”鸣叫的行为了。基于这样的理解,笔者以为这一句于晓丹翻译得较好,这里的翻译中有个长句,读起来气息较长,节奏较慢,不间断地读来有些吃力,和鸽子笨拙而努力地啼鸣相吻合。

二、 “当冬天抑制一切时,深埋着的春天的生机一片寂默,只等着旧秩序沉重的阻碍退去。冰消雪化之后,顷刻间现出银光闪烁的王国。在毁灭一切的冬天巨浪之下,蛰伏着的是宝贵的百花吐艳的潜力。有一天,黑色的浪潮精力耗尽,缓缓后移,番红花就会突然间显现,胜利地摇曳。”

这一段话写出了严寒酷冷下的生命的抗争。这两类词语,阅读时不能忽略。

1.动词

“蛰伏”,蛰,藏也,静也。蛰伏,一指动物冬眠,潜伏起来不食不动。二指潜伏,隐蔽。结合语境,这里的“蛰伏”,即潜藏起来,无声的、秘密的,不让人察觉地埋伏起来。对应后面的“潜力”,潜力者,潜在的能力或力量。也即本身内在具有但还未发挥出来的能力或力量。在严冬的抑制之下,生命并非完全毫无作为,任其宰割,坐等死亡。它蛰伏,虽一片“寂默”,但不是死寂,消亡。(不妨比较一下,“寂默”与“寂寞”“沉默”的不同。)“春天的生机”如种子一般“深埋”着,蕴藏着等待发芽。抓住了“蛰伏”这个关键词,便能理解生命在苦难中的执拗抗争的内涵。

2.副词

从几个表时间的副词来看,“顷刻间”“突然间”,时间间隔非常短暂,一瞬间的工夫,就展现出“银光闪烁的王国”,到处一片纯净、明亮,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景象;番红花毫不迟疑“胜利地摇曳”,这既显示出生命的爆发力,也显示出蛰伏所积聚的能量之巨大。被压抑遏制的花朵(生命)一旦解去严寒酷冷的束缚,立即抓住机会,绽放出生命的奇迹。诵读时应拟想瞬息变化带给人的意外、惊讶、欣喜的情感,揣摩文字蕴含的温度。

再从几个表条件的副词看,“只等着”,只,表示惟一,仅仅。“只”加动词,限制行为状态的范围,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有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意。“只”等着“旧秩序沉重的阻碍退去”,旧秩序的阻碍太强大了,于是选择明智地“蛰伏”,但旧秩序旧事物不可能永远强大,此消彼长,当新秩序新事物逐渐发展到势均力敌乃至强过旧秩序时,便宣告着旧秩序旧事物的阻碍的消亡。从此处看,新事物的发展与旧事物的消亡都是渐进的,而非突变的。它们在潜消默长中进行着力量的对比。“就会”,“就”表示两件事的发生在时间上是紧接着的。有“一……就……”的意味,显示出蛰伏着的生命,并非消极的等待,而是时刻处于一种待发状态,不断蕴集着不可阻挠的生命的冲动。当蓄积到一定的能量,“百花”便会“吐艳”,勃发出不可遏制的力量。

将这些副词连在一起揣摩细读,会发觉它们在文中使得句与句尽可能地上下关联,串在一起,念诵的时间也会缩短,因而起到增强文势,加强文气,加快节奏的作用。理解了这几个副词对表情达意上的效用,在诵读时该重读这些表强调的词,读出它们连接的句子明快的情感与节奏。

三、 “它活泼,像泉水,从那里,春天慢慢滴落又喷涌而出。新生活在鸟儿们喉中凝成悦耳的声音。它开辟了银色的通道,为着新鲜的春日,一路潺潺而行。”

“泉水”这个词非常关键,抓住这个词来解读全文,才能把握文脉。

首先在西方文化中,“泉水”是有象征寓意的。

泉水:在许多古代文明里,泉被看成是神圣的地方。中国的汉字“泉”,是由另外两个字“白”(喻纯洁)和“水”构成的,同时,“泉”还有“源泉”的意思。圣经中说到伊甸乐园的四条河流有着同一源头,这一源头成了再生和永生的象征。(《世界文化象征辞典》265页)

因此,作者将鸟啼比作泉水,是有“再生”“永生”等深意。

再者,全文的脉络也是与“泉水”密不可分的。

“鸟啼”活泼明快,婉转动听,作者形象而创新地将其比作潺潺的泉水。之后便紧承此喻,“开辟了银色的通道”,写泉水的明澈、奔涌。――第10节,“银色的泉流在心底奔涌,这喜悦,我们禁不住”(至此,“泉水”已提升为具有蓬勃生命力的“心泉”)――第11节,“我们就是这样,是银色晶莹的泉流”――第12节“便是银色的极乐的源泉”――第13节,“我们便变成水溪下微弱但美丽的喷泉”――第15节,“在心底,泉流在涌动”(结尾)。即鸟啼――泉水――心泉。“鸟啼”之于“泉水”是比喻,“鸟啼”之于“心泉”是象征。理清了潜藏的文脉,才不会肢解文本,断章取义。

这个句子中有两个词要关注:“滴落”和“喷涌”。“滴落”指液体一点一点地向下落。而“喷涌”则是喷射涌流。既然是“慢慢滴落”,又怎会“喷涌而出”呢?

笔者是这样理解的:复苏的鸟儿的啼鸣,是呈现出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的。从鸟啼的声音、强度上品味,由弱变强,由少变多,由微弱变成欢快悦耳。这里作者把鸟儿的啼鸣比作泉水,以泉水为喻后,也呈现出泉水由少增多,不断汇聚最后达到喷薄而出的动态过程。因而从“慢慢滴落”,“又喷涌而出”,这里的“又”表示接着,然后,再。

这里的“泉水”是美好丰饶春天的一部分,富有春天的生气,因此说“春天”慢慢滴落,是化抽象为具象,以虚代实,“喷涌”则写出了春天渐变乃至蓬勃的状态。

四、 “无论人们情愿与否,月桂树总要飘出花香,绵羊总要站立舞蹈,白屈菜总要遍地闪烁,那就是天堂和新的大地。”

1.此句中编者改用了“总要”,译作原文是“就要”,笔者以为“就要”更符合语境。

“总”加动词短语,表示最后一定会如此;总归。它是人们根据该事物的性质作出的判断,着眼于人对事物未来状态的判断。如“是金子总要发光”,即人们根据金子的属性对其将来的表现作出的推测。

“就要”强调事物按照其性质或规律规定的应具有的属性本然地表现出来,着眼于事物本身该有的表现。如“是金子就要发光”,金子依据其属性规定的特点,必然呈现的一种状态,强调其必然性。

根据文意,无论人们情愿与否,月桂树、绵羊、白屈菜都必然呈现自身属性该有的表现,我们无法选择。故用“就要”更为合适。

2.关于本句中的几个意象

(1)绵羊

在此句中,于晓丹的译文原文是“绵羊就要站立舞蹈”;笔者查阅了劳伦斯的英文原文,相应文句是“the lambs dancing on two feet”,“lambs”是“lamb”的第三人称单数,意为羔羊,小羊,而非“绵羊”。笔者查阅其他译作,于红远、马澜等人译为“羊羔”“羔羊”,黑马译为“羊儿”;结合《世界文化象征辞典》中“绵羊”和“羊羔”的象征义,笔者以为,此处于晓丹的翻译是失当的。

绵羊:在西方文化中,“母羊”被看成“一种善良的(甚至是愚蠢的)动物并且最有可能沦为狼的猎物这样一个传统;“公羊”象征着“力量、活力及不可动摇的决心”。因为绵羊必须由牧羊人看守,因此“还被用来象征在面对捕猎者时的无助。它的单纯常使它容易误入歧途”。(《世界文化象征辞典》223页)而在“羔羊”的象征用法里,绵羊的天真形象得到进一步加强,许多故事里都有羔羊最终战胜魔鬼的描述。

羔羊:羔羊指小羊。由于埃及王不放摩西和他的人民以色列人走,上帝就以对埃及降临第十个灾难作为惩罚,羔羊就是以色列人逃掉这场灾难的标志。若说上帝像牧羊人,那么他的人民就像羊群,他那受苦的仆人像待宰的小羊,受迫害、受虐待,而一言不发。《启示录》中的羔羊指的是胜利的羔羊。在西方,越过死亡而拿着胜利旗帜的复活节羔羊是耶稣复活的象征。(《世界文化象征辞典》87页)

比较二者在西方文化中象征的内涵,结合本文所指向的生命经受苦难后复生的语境,显然“羔羊”才有逃离灾难,越过死亡获得胜利然后竖起前腿跳起舞的内涵,才是符合本文语境的。

(2)月桂树

月桂树是生长在地中海地区的一种树或灌木丛,是祭祀太阳神阿波罗所用之圣物。它也用来象征胜利后和平的来临。传说月桂还是地球上惟一从不遭雷劈的植物(经得起闪电的电击)。早期基督教世界也珍视月桂枝,它象征基督献身所带来的永生和新生。

(3)白屈菜

据查阅资料,白屈菜有大、小之分。它们都产自欧洲,都开黄花,而且都有药用价值,都与燕子有关。小白屈菜在春天开花(3―5月),据说这种植物在燕子归来时开花,在燕子离去时枯萎。有时被叫做“春天的信使”。笔者以为不论其花色、花形、花期都与“迎春花”类似,是报春花。大白屈菜开花时则接近夏天(4―10月),更像是夏花。

劳伦斯英文原文中的celandine中文名虽是白屈菜,但此句之前有语境“我们不能抑制春天”,似描述的更像是春花“小白屈菜”。笔者还查阅到陆蠡、华兹华斯等中外作家在诗文中热情赞美的都是小白屈菜。

另外,不论哪一种白屈菜,都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性耐寒,是多年与严寒搏击下又生存下来的,历经几番严寒酷冷,生命力非常顽强,与番红花(藏红花)同为劳伦斯反复赞美。

参考文献:

①[德]汉斯・比德曼著、刘红玉等译《世界文化象征辞典》,漓江出版社1999年版

②侯学超编《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③于晓丹主编《世界散文随笔精品文库(英国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上一篇:易误为不定式符号的介词to 下一篇:“世界末日”,你信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