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SD在烧伤科复杂难愈性软组织损伤创面的临床应用

时间:2022-08-11 11:58:24

VSD在烧伤科复杂难愈性软组织损伤创面的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 对烧伤科复杂难愈性软组织损伤创面处理中VSD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探讨。方法 52例创面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给予治疗组、对照组患者VSD和常规治疗,并对两组患者治疗的相关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在创面清洁时间及愈合时间、换药次数、愈合率等方面,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均优于对照组,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VSD;复杂难愈性;组织损伤;创面

急、慢性创伤创面和创腔的处理中,VSD的应用效果非常独特,已在烧伤科、创伤外科得到了广泛的运用[1,2]。我院烧伤科于2007年8月至2009年8月,对复杂难愈性软组织损伤创面患者进行了此项技术的开展,取得了较好的治愈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复杂难愈性软组织损伤创面患者52例,男33例,女19例;年龄16~65岁,平均年龄34.8岁。致伤因素:电烧伤、机械绞伤、车祸伤、褥疮、糖尿病足。52例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病例数26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16例,女10例,年龄16~61岁,平均年龄32.5岁;治疗组患者男17例,女9例,年龄16~61岁,平均年龄32.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创伤原因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应用碘仿纱条覆盖后进行用药更换,并通过多侧孔引流管冲洗及引流等措施进行处理[3]。

1.2.2 治疗组 给予治疗组患者VSD治疗。①清创术:对创面内异物、失活组织、污物等进行彻底清除,将残腔敞开,使足底脓肿、变性坏死组织得以有效清除。克氏针、外固定架等方法对合并骨折患者进行固定处理,甲硝唑溶液2 g/L、过氧化氢溶液30 g/L对创面进行反复冲洗,l根引流管留置并密封创面[4]。②持续负压灌洗引流:通过引流管对灌洗液进行滴注,持续时间24 h,同时持续负压引流,其压力为50~60 kPa。术后灌洗创面1~2周,依据创面感染情况,将灌洗量控制为500~1000 ml范围当中,液体吸出后呈清亮后持续灌洗2 d,负压吸引维持4~6 d,引流管拔除后,术后3周对线进行拆除。灌洗液配制:8万U庆大霉素、10 ml利多卡因20 g/L、500 ml甲硝唑溶液2 g/L。

1.3 观察指标 术后一周时间内,对两组患者的创面形态学状况进行观察,包括死腔、渗出、肉芽组织生长等情况;另外还包括换药次数、住院时间、Ⅱ期手术时间等[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t检验,均数±标准差(x±s)表示测量数据,P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相关指标明显可知:创面清洁时间及愈合方面,治疗组患者的效果优于对照组,其手术愈合率较高,且换药次数等均低于对照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的疼痛,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具体见表1。

在创面清洁时间及愈合时间、换药次数、愈合率等方面,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均优于对照组,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VSD的应用对伤口愈合的处理效果非常有效,在临床应用上比较广泛。通过机械性引流作用,负压能够彻底排出创面分泌物及坏死组织,同时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白细胞素均能够得以有效清除。不仅利于聚集分泌物与毒素的清除,对组织细胞损伤的影响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进而对细菌生存困难的创面微环境进行创造,有效的促使了感染问题的控制和处理。另外,创面表面氧分压的降低,使低氧情况下的细菌增殖下调,对细菌细胞壁造成一定的破坏,最终起到消灭细菌的重要作用。VSD应用过程中,创面与外环境隔离对外部细菌的入侵具有阻止作用,创面修复细胞的活性能够得到增强,使肉芽组织较好的进行生长,提供了良好时机,可促使皮瓣转移手术的有效实施。为此,在临床治疗中,进行复杂难愈性软组织损伤创面的处理,应用VSD具有较好的效果和意义。为促使应用措施的有效实施,治疗过程中,还要对相关注意事项进行具体分析,确保VSD技术的顺利实施和应用。①对适应证范围进行明确,促使VSD的合理应用。②清创及止血必须彻底,同时确保不留死腔。③注意营养需求的满足,避免负氮平衡的发生。④与抗感染治疗相配合,进行抗厌氧菌治疗。⑤严密观察病情,同时加强护理,塌陷、封闭漏气于吸引管道连续负压吸引后发生,应封闭并对管道进行更新。⑥VSD维持有效引5~10 d,侧孔堵塞、海绵变硬时表明引流不畅,必须二次清创。

总之,VSD技术对引流效果的改善非常明显,能够促使感染创面的有效愈合,使抗生素应用得以控制,并避免了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可较好的处理复杂难愈性软组织损伤创面,且效果显著,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阿玛德,余困荣,陶圣祥,等.封闭式负版引流治疗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观察.医学新知杂志,2005,15(2):45-46.

[2] 姚元章,黄显凯,麻晓林,等.负压封闭技术治疗创伤后软组织缺损.创伤外科杂志,2002,4(1):9-12.

[3] 何琶,张春强,殷亮,等.封闭吸引结合腓肠神经皮瓣治疗小腿中下段开放性骨折.昆明医学院学报,2007,(5):52-55.

[4] 裘华德,宋九宏.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4-122.

[5] 汤苏阳,李春伶,罗晓英.负压引流对人慢性创面愈合过程中细胞增生活性的影响.中国临床康复,2005,9(8):244-246.

[6] 王昌建,姚元章.负压封闭引流治疗肢体远端慢性感染及溃疡创面.创伤外科杂志,2005,7(4):306.

上一篇:麻风治愈者生存与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下一篇:毛细支气管炎不同种吸痰方式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