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英语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2-08-11 11:27:34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英语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职业英语教学是针对特定的职业所进行的英语教学,要求学生能满足其在具体工作岗位中对英语的需求。由于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及专业教学均没有注重学生职业英语能力的培养,电气类专业学生职业英语能力普遍较低。为提高电气类专业学生的职业英语水平,在日常教学中可采用跨学科校本师资培训、大学英语立体化教学、实验室实训、企业实训为一体的职业英语能力培养模式。

关键词:电气类专业;职业英语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3)12―0009―02

一、前言

本世纪初,教育部在经过严格评估后将一批具有丰富办学经验的地方专科学校升为本科院校,该类新升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多为应用型,其办学突出了地方性、区域性,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互动。该类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于培养生产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直接为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许昌学院是一所省属全日制多科性普通本科院校,200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学校坐落于汉魏故都――河南省许昌市,许昌市作为中原核心城市之一,以许继电气为龙头的电力电子类产业密集。随着国际交流日益广泛,该地区对生产一线的英语+技能高级应用型人才呈强劲需求的势头。

二、职业英语定义及其研究现状

英语教学分为两大类,一般用途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专门用途英语分为学术英语和职业英语两大领域。学术英语指的是某学科英语,针对的是专业学科知识。而职业英语是针对特定的职业所进行的英语教学,将学生当作从事某种特定职业的人员,要求他们能满足其在具体工作岗位中对英语的需求。西方国家如德国、澳大利亚、英国已形成较为完善的职业英语能力培养体系,国外对于职业英语及其教学的研究包括以下几方面:(1)职业英语语域及技能研究,如Strevens(1988);(2)职业英语本体论研究,如Dudley-Evans(1997);(3)职业英语教学实践体系构建, 如Hutchinson(2002)。国内对于职业英语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张连美(2012)探讨了开展职业英语教学的必要性,葛丽萍(2012)探讨了职业英语评价体系建构。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当前国内研究在涉及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时缺乏对某一专业学生职业英语能力培养的深入剖析,以电气类学生职业英语培养能力为例,通过我们的文献调研,目前该类文献资料较为欠缺。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职业英语水平直接决定着员工能否胜任岗位工作。目前我国已有上百家全球知名企业把职业英语水平作为招聘、培训、升职等环节的测评工具,以电气类企业为例,国家电网、诺基亚等著名企业都将职业英语水平作为考评员工的重要标准。鉴于此,为提高电气类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和未来职业发展力,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探讨有效的职业英语能力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三、电气类专业学生与相关电气类企业需求分析调查

我们对许昌学院电气类专业学生目标岗位群及历届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群进行了调研,同时对许昌市许继电气、森源电气等相关电气类企业进行了调研,调查他们对于电气类专业学生职业英语能力的需求。经过调研我们发现,目前电气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群多集中于省内及省外中小型电气电子类企业,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同时受英语水平的制约,较少同学能就职于国内大型电气类企业。

在对相关电气类企业的调研中我们发现,企业对电气类学生的职业英语需求包括以下几点:

(1)掌握电气行业的基本术语并能够熟练运用;

(2)能够阅读电气相关的文献资料;

(3)能够对电气类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翻译;

(4)能够撰写科技文章;

(5)能够完成日常应用文写作;

(6)在被派往国外工作时,能够顺利完成本职工作;

(7)在日常的外宾接待中,能够与外宾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完成指定的工作任务。

四、电气类专业学生职业英语能力培养模式构建

(一)开展跨学科校本师资培训

在教授电气类专业的大学英语老师与电信学院相关专业老师中开展1对1帮带团,由电信学院的专业课老师对大学英语老师进行专业培训,重点要求大学英语老师掌握相关电气与电机术语,对实验室的部分设备进行初步了解。

(二)采用大学英语立体化教学模式

在完成需求分析调查、跨学科校本师资培训后,依托互联网资源及电子阅览资源,建立小型语料库。语料采集的重点在于与电气类专业学生能力相适应并且为具体工作岗位常用的英语(包含工作场景所使用的词汇、相关语法、语篇、中西跨文化交际差异等),将语料库投放到网络自主学习平台,以主题任务方式要求学生每周自主对网络平台语料库内容进行检索学习,老师则通过网络平台监控系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管与帮助。

在日常大学英语教学采取课堂多媒体教学+课外网络语料库自主学习并轨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真实语料素材,采取语言基本知识+职业英语知识双向渗透的途径。建立以任务型语言测试为主的职业英语多元评估体系,采取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接受情况。

(三)开展实验室实训

在学生获得一定职业英语知识及技能后,依照学生的认知水平,老师制订实训计划,与电信学院老师相结合带领学生进入实验室工作场景进行职业英语能力模拟,分阶段要求学生对部分专业课上已经学习过的仪表设备英文铭牌、英文说明书、电气设备铭牌和说明书进行现场阅读翻译。同时,在实验室内模拟演练接待外宾用语、公司英语简介、设备产品用途的英语说明介绍展示等。

(四)开展企业实训

利用学生假期休息时间,与电信学院老师相结合,带领学生深入许继电气等企业进行实训,锻炼学生在各种实际工作环节中的英语运用能力。

五、结语

本文所构建的电气类专业学生职业英语培养模式以“工学结合,能力为本”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情况下,充分合理利用校本师资,将大学英语教学与职业英语教学相融合,把传授知识、语言应用以及职业技能培养贯穿于教与学的过程中,突出了人才培养定位的职业适应性,突出体现以技术能力为培养核心。该模式适合电气类专业学生职业英语能力水平的提升,可以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电气类专业学生中推广。

[参考文献]

[1]Strevens.P. ESP after twenty years[A].In Iichonm(ed.) ESP: State of the Art[C].Singapore SEAMEO Regional Language Center,1988.

[2]Dudley-Evans, T. & M. St. John, Developments in ESP: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Cambridg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3]Tom Hutchinso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2002.

[4]葛丽萍.工学结合下职业英语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2(17).

[5]张连美.高职英语职业化教学改革探析[J].工会论坛,2012(01).

上一篇:浅谈小学低年级学生思考习惯的培养 下一篇:论高中计算机教学中学生习惯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