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盘中餐,粒粒皆我钱

时间:2022-08-11 10:18:54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我钱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代李绅的这首诗可谓妇孺皆知,当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父母或老师就教育我们粮食来之不易,不要浪费粮食,要珍惜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

从小时候的教育推论,如果我们浪费粮食,可能农民伯伯就会受到损害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农民种植庄稼,经过许多中间环节后,会变成我们餐桌上的米饭。不管我们现在吃还是不吃这碗米饭,农民实际上早已卖掉了产生这碗米饭的粮食,拿到了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也就是卖粮收入。

所以单就吃这一顿米饭来说,我们是否浪费粮食,和农民的收入是没有关系的,不会增加或者减少他们的收入。相反,我们是否浪费粮食,却和我们自己的利益直接相关。假如我们的肚子只能吃一碗饭,但是却“眼大肚子小”地点了两碗饭,最后浪费了一碗饭,我们就会因为浪费而损失了购买一碗米饭的钱。这点钱本来可以用到购买我们需要的商品上的,比如买本杂志之类的,现在却损失掉了。所以从经济的角度看,“谁知盘中餐,粒粒皆我钱”啊!

更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如果全社会都在浪费粮食,农民不仅不会受到损失,反而会增加收入。假设全社会总共需要4亿斤粮食就够吃了,但是由于大家都铺张浪费,得需要5亿斤粮食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经济学的基本规律是“供给与需求”定律,供给越小,需求越大,商品就越值钱;反之,供给越大,需求越小,商品就越不值钱。由于铺张浪费,全社会对于粮食的需求显然增大了,在粮食产量不变的情况下,物以稀为贵,粮食价格自然就会上涨,是农民对浪费粮食的人的一种“惩罚”,让他们遭受了经济损失。

不过,浪费粮食就是让一部分社会财富白白流失了,从社会整体上看,这并不是好事情。所以自古以来,不论是政府也好,还是家庭也好,都大力提倡节约粮食,其目的就是希望减少社会财富的无谓损失。

但读者们根据前面的分析很容易就判断出来,全社会节约粮食的一个后果是,农民的收入会减少。全社会原来需要5亿斤粮食,由于厉行节约,现在只需要4亿斤粮食就够吃了。导致农民的一部分粮食卖不出去了,或者虽然卖出去了,但是价格很低。

至少在短期内,农民伯伯会因为收入减少而愁眉苦脸。不过节约对于全社会是一件好事,对于那些节约粮食的人,他们节省出来的钱可以用于购买其他想买的商品了,或者干脆去投资到其他经济领域里,这等于是增加了他们的财富。

那么收入减少的农民伯伯怎么办?既然种粮食收入较少,相应地做别的工作可能会更划算,就会有一些农民转型,比如进入城市里的工厂打工,或者改种蔬菜、果树和其他经济作物,也可以去做生意。当一部分农民变成了工人和商人,农民人口减少后,剩余农民的机会就来了,他们可以耕种更多的土地,生产效率提高,收入也会增加。

如今世界各国贸易越来越频繁,我国和其他国家也有粮食买卖,而且目前主要是进口粮食为主,因为国外一些品种的粮食比我国国内要便宜。这些进口的粮食必然也会对我国农民的收入带来冲击。节约粮食还是应该大力提倡的,这对于国家粮食安全有一定的益处。但农民收入的提高却不那么简单,与国内、国际的复杂市场形势有关系。如果我国农民能够更高效地生产粮食,增加市场竞争力,对于国家安全和个人收入将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摘自《大科技・百科新说》 )

上一篇:安徽凤凰山铜矿床成矿机制探讨 下一篇:幼儿分享教育的实践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