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宗教的价值

时间:2022-08-11 07:53:16

论宗教的价值

摘 要:本文立足于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思想,旨在重新审视宗教的价值性问题。宗教问题一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某种程度而言,近代文明的兴起恰是建立在对宗教价值的重估之上的。因此,作为20世纪影响最为深远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创始人马克思,不可避免地要对此一问题作出回答,即宗教是什么以及它对人的意义究竟为何。前者是一个本体论问题,后者则是一个价值论问题。本文的基本思路是把马克思批判的宗教思想放置在现代文明进程的背景之下,突出其批判的本质,并结合宗教的终极关怀精神,以探索其丰富的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宗教;价值

1 马克思宗教批判的路径选择

马克思给宗教作出了迄今最为深刻有力的批判。这与其独特的批判路径息息相关,在此之前的宗教批判多是走内在性批判之路径。

首先,宗教改革运动是一种内在的宗教变革,路德解除了人的肉体枷锁,却给人套上了精神的枷锁。其次,启蒙运动的著名代表康德提出了对上帝本体论证明的证伪。中世纪神学家安瑟尔谟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是典型的本体论证明。其观点认为上帝作为一个绝对存在者这个概念包含了上帝的存在。康德对其进行了批判。康德认为一个绝对必然的存在者是一个纯粹理性的概念,其存在不能从概念分析中得出。说“一个绝对必然的存在者”存在恰是将一个本来有待于证明的东西预先设定其存在,而之所以如此的原因是在于一直以来没有弄清“存在”作为逻辑的谓词与作为实在的谓词之间的根本区别。康德对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证伪可以说是在学理层面所做的最为深刻地宗教批判,但不可否认这也是一种内在性的批判,康德没有从更宏观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规律着手,因此缺乏现实的批判力度。

马克思的宗教批判蕴含了历史的维度,富有现实力度。邹诗鹏在《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的现代视域》一文中认为马克思是历史批判来彻底批判宗教的。马克思通过历史批判,从而转向政治变革,在这条道路上,宗教批判成为其基本的哲学起点。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区别于其他宗教批判思想的根本特征在于他并不是局限在宗教教理上的内在性研究,而是从更为宏观的社会历史层面进行宗教批判。正如其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指出的“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2 作为“人民的鸦片”的宗教

马克思对宗教有过深刻的论述,其中最为让人耳熟能详的莫过于:“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马克思这句“宗教是人们的鸦片”曾被过度滥用,因此有必要进行重新诠释。从文艺复兴运动以来,中间经历启蒙运动的西方近代文明,一直都以批判宗教的压迫性,弘扬人的主体性为主要目标,因此宗教批判有特定历史背景条件。

宗教本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有过说明,其基本特征为无历史性,即意识形态没有自己的历史,它是对底层生产关系的一种曲折反映。马克思在《导言》一文认为宗教是颠倒了的世界观。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关于宗教的虚幻性,马克思给出了更明确的回答:“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象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致力于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俗世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在上面这一段文字中,马克思明确肯定了宗教的世俗基础,并指明应当从变革世俗基础中实现对神圣家族变革。

3 作为人类终极精神追求的宗教

马克斯.韦伯对现代化有个言简意赅的判断,即认为现代化是一种合理化的过程。这种合理化过程表现在宗教方面即是一种“祛魅”,即用人类的理性之光祛除愚昧。宗教的职能在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也发生了深刻地变化。之前为马克思所竭力批判的愚昧落后的宗教逐步转变为哲学文化层面有积极作用的宗教。因此,考察现代文明进程中宗教职能的转变,有助于深入理解马克思宗教批判的当代处境及其价值。

现代哲学有关宗教批判思想大致可以区分为三条路数,一条是由克尔凯郭尔开创,叔本华、尼采发展延及前期海德格尔的宗教批判路数;第二条路数属于一种社会学性质的宗教批判,以涂尔干、马克斯.韦伯为代表。第三条路数的代表就是马克思。马克思的宗教批判理论的特色在于将宗教批判最终归结为政治批判,并强调社会革命。但随着文明进程的不断演化,当代马克思主义者不得不对宗教的文化功能作出回应,如果只一味地强调宗教的意识形态功能而忽视其作为文化载体的功能,势必不能适应新形势。

现代宗教哲学家蒂利希提出“宗教终极关怀说”。 他认为“宗教,就该词最宽泛、最基本的意义而言,就是指终极关怀”。无独有偶,我国近代大哲梁漱溟也从文化层面对宗教进行了解读:“所谓宗教的,都是以超绝于知识的事物,谋情志方面之安慰勖勉的”。 梁漱溟依据直觉来立宗教存在的根据,他认为人类理智本来能使人安定生活,但人天然有种不安,这种不安就理智的过度使用,理智一定要寻找这寻找那,因此人生充满了不安,而真正能使人获得安稳的是在理智之外的直觉,而这也就是他所说的宗教超绝之所在。以上两位是从文化层面对宗教作的解释,从中挖掘出宗教积极的一面,对于我们正确处理宗教问题无疑有参考意义。

4 研究马克思的宗教价值观应当注意的两个问题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只有紧紧把握住现代化过程中宗教的职能转变这一点才不致于混用、滥用马克思的批判理论,才能真正对宗教的价值做出评价。在这个评价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应当注意如下两个方面:其一,马克思对宗教本质及其价值的基本判断并未过时。其二、马克思对宗教本质及其价值的基本判断要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加以具体说明,否则容易走向盲目性。如果一味地强调宗教的意识形态本质及其消极地维护统治者地位的作用,那就很难适应现代社会。因为,宗教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地承担起了文化整合的作用,对于统一、凝聚社会人心有着重要价值。另一方面,尽管宗教有着重要的社会整合职能,但也当防止有些别有用心分子打着宗教的旗号蛊惑人心,从而良药变毒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1972,5.

[2]张志刚 著.宗教哲学研究--当代观念、关键环节及其方法论批判[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 p194

[3]梁漱溟著.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商务印书馆.2012,5.

[4]邹诗鹏.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的现代视域[J].苏州大学学报.2012(2)

上一篇:从宋初士风新变看欧阳修诗 下一篇:浅谈二十四节气与养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