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插图,创设灵动课堂教研札记

时间:2022-08-11 07:12:21

巧借插图,创设灵动课堂教研札记

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继承与创新是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一大难题,我们往往是忽左忽右,左右摇摆不定:要么是全面现代化,一节课上“电灌”不停,多种多样的教学媒体充斥着学生的大脑,以“机灌”代替“师灌”(这种情况多数为公开教学);要么是“保守”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老传统,教师喋喋不休,学生被动听讲(这种情况多数为日常教学)。现行的各种版本的教材图文并茂,课文插图形象直观。其实,我们既不必费力去寻找其他图片,也不必自制成多媒体再让学生去观察,只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现有的插图,就可以在“电灌”与“师灌”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让语文教学充满灵动之美。

一、 巧借课文插图,语言训练既扎实又灵动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我们欣喜地看到,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广大教师不断强化“语用”意识,课堂教学中语言训练的痕迹很浓,语文课越来越有语文味。例如,在低年级《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十分”这个词语,教师在教学中会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语境去理解“雄日十分用心地培育花种”。之后,往往许多教师就会引导学生运用“十分”进行说话练习,通过造句强化“十分”一词的运用。但是,我们常常会看到学生在课堂上这样饶有趣味的练习:“爸爸十分爱看书。”“妈妈十分爱看电视。”“我十分爱吃巧克力。”……从表面上看,这样的教学突出了关键词语,强化了语言运用,似乎很有效果,但是细细思量,我们就可以发现,这样的设计虽然扎实,但是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当一年级的学生说起爸爸、妈妈、巧克力等生活常用语时,他们的心也许早就飞离课堂,去享受父母之爱,感受巧克力的香甜了。

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十分”,更要学会充分利用课文插图,使学生在观察与发现中不断强化“十分”的运用,让语文课堂既有实效又很灵动。比如,同样是结合课文中的语言环境理解“雄日十分用心地培育花种”,可以先通过“每天”“一个月过去了”等词句让学生感受“十分”一词的含义。接下来,教师就可以巧妙地利用课文插图来强化“十分”的运用。具体做法是:出示课文第一幅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话:“画面上其他花朵都开得十分鲜艳,只有雄日面前的花盆是个空花盆。雄日摸着脑袋感到十分奇怪,为什么花种就是不发芽呢?”这样的说话练习一举多得,既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还强化了关键词语的训练与落实。如果教师继续做个有心人,同样可以利用课文最后的插图,引导学生继续练习:“旁边的孩子十分奇怪,国王最后为什么选雄日呢?”“国王十分开心,因为他终于找到了一个诚实的孩子做继承人。”……

同样是说话练习,由于这样设计巧妙借用了课文插图,既没有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在多次反复中不断强化了词语的运用,真正做到了语言训练巧妙而不露痕迹,强化落实而不机械呆板。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在备课之初,充分挖掘教材插图,真正发挥好插图的作用,而不是让插图仅仅起到一种美化书本的作用,成为一种摆设。

二、 巧借课文插图,课文主旨既全面又精彩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在日常语文教学中,为了践行课标这一理念,强化学生对某种精神与品质的理解,教师往往会搜集各种资料来补充完善,不断升华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认知水平。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有一组以“生命”为主题的单元。教学《触摸春天》一课时,为了体现单元整体教学主题,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关键句“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的含义,教师往往会搜集一些残疾人的图片资料,再配上感人的乐曲来烘托情感,于是,张海迪、海伦・凯勒、《千手观音》舞蹈演员……不断撞击着学生的大脑,他们感慨万分,充分感受到了残疾人之不易,更感受到了残疾人坚强的内心。从表面上看,这样的教学环节无可厚非,但是每每听到这里,总会让人内心感到不舒服。难道只有成为残疾人才会去珍爱生命,正常人的生命就应该去挥霍吗?细细想来,这就是执教者片面地理解了教材编写意图,没有充分挖掘教材资源而带来的误解。

我们依然回到课本中去看看《触摸春天》的插图,画面上主要展现的是在美丽的春光中,一位可爱的盲童小姑娘放飞蝴蝶的一瞬间。那可爱的笑脸,那纯真的笑容,足以打动每一个看画面的人。仔细看这幅插图,除了这位小姑娘,远处还有一对老年夫妇在相携而行,一位妈妈推着婴儿车在缓缓前行……细细品味,这样的人物构图是否在向我们传达这样一种信息:无论是耄耋老人还是嗷嗷待哺的婴儿,无论是年轻的妈妈还是年幼的孩子,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再细细观察,明媚的春光中蝴蝶划过了一道美丽的弧线,找回了自己生存的权利;高高的大树,密密的小草,鲜艳的花朵,碧绿的树叶……这些画面是否也在传达一种信息――大树可以领略高处之美,小草也可以感受群居之幸福,是鲜花就应该绽放,是绿叶就不应该放弃一抹新绿……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其实,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会发现,画面中作者向我们传递着生命的意义――只要活着,只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就能感受缤纷世界的美好!作为执教者,如果我们能充分挖掘这幅插图的内涵,是否比我们去寻找一些其他的图片更有意义呢?因为,我们的视野已经不再是残疾人而是整个世界!如果,我们再挖掘得深一些,这幅插图为什么会成为本册书的封面?课堂上的学生一定会明白编者的良苦用心――珍爱生命,生命是永恒不变的话题!

以此插图的开发与运用为例,是想告诫我们教师,面对课文插图既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把它当成摆设,以为它仅仅起一个美化课文的作用。我们只有做有心人,才能感受到插图的魅力,才能充分利用其价值升华文本之价值,为课文的学习画龙点睛。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语文教师,最不应该放弃的就是课文中的插图。我们在备课时,如果能充分挖掘插图之作用,从语言训练、思维提升、主旨升华等多个角度去细细揣摩,把时间用在挖掘与利用现成的教学资源上,用好“已有”的资源,既能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又能让课堂扎实而灵动,充满趣味性。

上一篇:老师,您在“忽悠”学生吗? 下一篇:新目标英语九年级Unit 13单元要点检测题(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