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8-11 01:25:11

小学数学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摘要】 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既要传授学生系统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对数学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和掌握,同时,又要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达到学生学习数学的真正的目的,那种把学习理论和实践相割裂的得做法,是极其错误的,它不仅违背了数学教学的规律和数学教学的初衷,更违背了数学实践功能。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271-0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探究数学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它与小学生直观形象的思维是矛盾的。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不仅满足儿童生长发育的需要,而且使儿童的注意力集中到有意识的活动中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再引导学生到生活中验证、运用。这样,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也会得到协调发展。

1创设情趣,让学生感受其中的乐趣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驱力,它会给学习者带来深厚的愉悦情趣,只要创设出良好的教育情境,进行情境化教学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后,提出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如果不等底等高是否存在“2倍”与“一半”的关系呢?学生经过讨论后得出:若等底不等高或等高不等底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不可能存在“2倍”与“一半”的关系,但如果它们的面积和底一定时,那么三角形的高是平行四边形的高的几倍或它们的面积和高一定时,那么三角形的底是平行四边形底的几倍。这样引导和讨论,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掌握。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主要途径

2.1课前收集操作活动材料,获得新知识:要为学生准备和提供合适而充分的材料,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把学生生活中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转化成一种可供操作、讨论、思考的材料,为每个学生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同时让学生参与操作材料的收集与提供。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收集不同形状的物体,扩大了自己主动参与和亲身动手操作的空间。

2.2辅以直观实物和实践活动:在动手操作之前,要鼓励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和假设。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提出自己的问题,述说独到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满足于现成的答案,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进一步验证猜想。例如:学习“认识钟表”时,让学生自己拿出实物钟面,同桌一人说时间一人拨,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加深了对知识的巩固与应用。

2.3自制学具,设计小方案:利用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可提出实际的问题,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方案。例如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后,让学生用纸剪一剪,再以这些图形做材料拼成自己想象的图案,在班中展示。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审美价值和创造力,更促进了动手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适应新时代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动手操作与学生的所学知识紧密结合,需要学生人人参与,让学生从动手操作中理解并获得数学知识,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负担,也可以减轻学生的理解困难,体验数学知识,获得数学活动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师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全面发展的学生。

2.4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以学生为主体的核心是以学生的“思维”为主体,必须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才能让他们有效地去交流,探索和解决,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中如果压缩了这个过程,忽视学生的直接经验、,感情,代替学生的认识过程。把结论直接告诉他们、把知识强加于他们,那学生只会去记一些结果,去背一些公式、定律,那还说什么创新与实践相结合呢?所以,应给他们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其动脑、动口、动手,让所有学生的小脑袋都“转”起来,积极探索,逐步学会做解决问题的主人,从中体会到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5 注意练习设计,促使主动完成练习: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基本活动方式,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练习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训练中心,在练习题的形式和内容上寻找突破口,题中适量增加一些与应用性、操作性、创造性的题目,如学习厘米 、米 的认识后,可个人测量或分小组测量,用直尺度量实物的实际长度。学习“面积单位”后,让学生测量教室、 桌面、 操场的面积,这些练习题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达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氛围,最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之,面向21世纪的小学数学教学,我们的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选择的素材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能提供充分展开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结合课堂内外的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对体育课堂如何实施有效教学途径的探悉 下一篇:《数学课堂中的多元化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