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以来中国粮食安全研究

时间:2022-08-11 12:42:47

入世以来中国粮食安全研究

一、粮食安全的涵义

1974年,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做出的粮食安全的定义为: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与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其基本内容是保证全世界的人都能得到最起码的营养。1983年,粮农组织总干事爱德华・萨乌马对“粮食安全”概念作了新的定义:“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应该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它包括三项具体目标:1.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食品;2.最大限度地稳定食品供应;3.确保所有需要食品的人都能获得食品。

二、入世后中国粮食安全分析

(一) 斯韦德伯格波动系数

经济学家斯韦德伯格提出,一国的粮食总产量决定了本国的粮食供给能力,粮食产量波动系数反映了粮食数量的稳定状况。可以用简化了的斯韦德伯格波动系数来表示粮食产量的波动程度,其表达公式为:VI=(Yt-Yi)÷Yi(其中VI为粮食产量波动系数,Yt为t年的平均趋势粮食产量,Yi为t年的实际粮食产量)。VI在0和1之间,波动系数越小说明生产的稳定性越强;反之则稳定性越弱。

数据来源:实际粮食产量由中国统计年鉴查得,平均趋势粮食产量是利用1949-2001年53年的历史资料。以时间序列作为自变量(t),粮食总产量(y)作因变量进行预测。结果如下:相关系数r=0.973为显著相关,所得直线回归方程为:y=9021.164+771.66t。式中,y为预测产量,t为预测年度。

从表1可以看出,2002-2008年的实际粮食产量整体上是逐年提高的,但2003年的产量降幅较大,降幅为-5.77%。这主要和一些自然灾害有关系,毕竟粮食是比较依赖自然环境的。中国2002-2008年的斯韦德伯格波动系数均接近于零,充分说明中国的粮食状况是比较安全的。这主要与中央减免农业税有关,农业税费的减免,种粮的积极性提高,粮食种植面积增加,粮食产量提高,整体上提高了中国的粮食安全。同时,粮食安全存在波动,我们需要提高警惕。

表1斯韦德伯格波动系数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并计算得出。

(二) 人均粮食占有量

人均粮食占有量是在一国粮食总产量Q一定的情况下,平均每个国民的粮食占有量q,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国的粮食安全水平。显然,q值越大,表示粮食安全水平越高;反之,q值越小,表示粮食安全水平越低。我们可以假设D*为社会所能够允许的最低人均粮食占有量,当q<D*时,该国陷入严重的粮食不安全状况,可能会出现严重通货膨胀,饿死人,发生社会骚乱,贫民涌入城镇等,我们称D*为人均粮食占有量警戒线。

加入WTO后,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除2003年外,2002―2008年人均粮食占有量逐年增加,由2002年的357公斤/人增长到2008年的399公斤/人。人均粮食占有量越多,粮食安全的程度就越高。按国际现行的标准370公斤/人来讲,我国已逐步实现了粮食安全,如表2所示。

表2人均粮食占有量(单位:公斤/人)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三)粮食贸易依存度

假如一国粮食供需缺口全部由进口来弥补,那么粮食缺口占总需求量的百分比即是一国的粮食贸易依从度a。我们用S表示一定时期一国的粮食总供给量,D表示粮食总需求量,则该国粮食贸易依从度a可表示为:a=(D-S)/ D*100%。

对国际市场依赖度的提高,意味着风险性因素增多和不安全程度提高,因为国际市场受自然、经济、政治因素影响,往往处于变化之中,而这种变化又会通过贸易渠道波及到各国粮食经济之中。一般来讲,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可以接受的a值的大小远低于一个小国,多数经济学家认为a≤5%表明一国已经基本实现了粮食自给,或者说达到足够高的粮食安全水平,只要a≤10%,即达到了可以接受的粮食安全水平。

从表3可以看出,中国2002-2008年的粮食贸易依存度分别为:7.3%,12.9%,5.2%,2.7%,0.6%,4.9%,2.6%,2002年和2004年属于达到了可以接受的粮食安全水平,2003年达到12.9%,粮食不安全程度提高。从2005年开始,粮食贸易依存度都≤5%,说明中国已经基本实现了粮食自给,已经达到足够高的粮食安全水平。

表3粮食贸易依存度

数据来源:2003-2008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及经《中国粮食安全的预警系统及长效机制研究》计算得出。

三、 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建议

通过以上关于粮食安全的研究,不难发现我国粮食基本安全,但存在波动,为此我们应该采取各种积极措施来提高中国的粮食安全,以防粮食处于非安全状态。

(一) 扩大粮食生产,增强粮食生产安全

1.合理布局,调整结构,形成粮食的质量竞争优势

任何粮食品种都有其最适宜生长的生态环境,我们应做到适地适时种植,提高粮食品质;进行生产结构调整,增加粮食的竞争优势。要根据资源禀赋条件和市场需求状况,根据消费者的偏好和认同安排粮食的品种品质结构比例,增加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进行整体优化,提高粮食的外观质量和内在质量。外观质量的提高主要通过品种、生产技术、包装贮运和加工、分级来进行。内在质量的提高主要通过营养成分改进、安全标准提高等来进行。

2.节约用水,保护耕地

就我国的现状而言,水与土地资源的问题已成为制约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核心因素。我国淡水资源量本来就不多,且分布不均,加上利用率低下和水环境污染,导致水资源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我国能再开垦的土地已屈指可数,而毁田占地却逐年上升,此危机已到了急需解决的程度。我们应该兴修水利,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严格保护耕地。在耕地数量减少和质量下降问题短期内难以扭转的情况下,应树立保护耕地资源就是保护粮食发展的观念,采取严格的规定和措施保护耕地,稳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以增加粮食产量。

(二)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

农产品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如粮食,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如蔬菜、水果等。在土地密集型的农产品方面中国是缺少比较优势的,如果没有贸易障碍,随着中国居民收入的增长,中国会进口越来越多的土地密集型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但是,加入WTO以后,贸易关系比较正常,出口的渠道比较畅通,中国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如蔬菜、水果等的出口也会增加,这会有利于中国的农业发展。加入WTO对我国粮食产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我国要按比较优势调整粮食生产结构,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以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要加大技术含量,提高产品质量。

(三) 认真管理,使粮食的进出口贸易有序进行

组织建立诸如日本农协、澳大利亚小麦局、美国农业合作社等组织,形成一种能进行公平交易和谈判的力量。一方面在粮食进出口贸易中发挥交易、谈判等作用;另一方面在粮食生产和流通中发挥协调、沟通等作用,做到统一对外和有效地避免“自杀性”过度竞争。同时,组织建立国家级的应对加入WTO以后的粮食进出口管理机构,统一安排粮食的进出口贸易活动。对于从境外进口的粮食,可以通过区域指向和时间指向来进行数量和质量调控,以保证国内粮食生产安全和粮农利益。

(四) 将中国粮食安全问题视作一个系统工程

粮食安全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生产、流通、运输、储存、进出口贸易和分配等方面。在生产上,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在流通领域,采取政策措施减少农产品流通交易成本和运输成本;准确掌握粮食的库存情况;通过农产品国际贸易调剂余缺,保证国内粮食安全;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合理配置有限的耕地资源,等等。只有各方面协调、有序的发展,才能保证中国粮食安全。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上一篇:产业集群视角下浙江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对策探... 下一篇:浅谈内蒙古农村地区小额信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