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长寿并不难

时间:2022-08-11 12:39:56

专家介绍:

陆智慧,安徽省立医院中医内科专家、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中医体质养生第一人。

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2013年我国老龄人口突破2亿大关,老年人的健康问题也将成为家庭与社会关注的焦点。让老年人健康而有尊严地活着,这既是我们健康工作者的使命,同时也是每个有老人的家庭的心愿。

我们每个人都会老去,只是不确定死亡将会何时降临。为了追求“长生不老”,历代帝王可谓是招数用尽,其实,想长寿并不难,《黄帝内经》里有这么一段话:“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说,我们在日常生活里要掌握自然规律,根据天地阴阳法则调和各种生活方式,有节制、有规律地安排饮食和起居就可以长寿。大思想家老子和孔子也各自提出了养生思想:老子是“清静无为”,“保养精气、顺乎自然、气功修炼”,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养生思想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两种思想形成了一个静动结合的思维方式,贯穿于中医养生学发展的过程中。

衰老过程和本质的认识

正常衰老是一个生理过程,但衰老的生理改变和病理变化并无明确的界限。随着衰老的进程,人的抗病能力减弱,为老年病的发生提供了病理基础。老年病的产生和发展,同时加速了衰老的进程。二者互为因果,易形成恶性循环。中医衰老学说主要有以下3个:

肾虚致衰

肾为“先天之本”,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生殖与生长发育。肾气充盛,则生长发育正常,齿坚发泽,骨壮有力,脏腑功能正常;若肾气亏虚,则生长发育迟缓,或齿脱发落,过早衰老,有脏腑功能减退等症。

随着肾中精气由盛转衰的变化,人体生命活动也呈现出生长壮老的规律性变化。如《黄帝内经》所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男子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这段话讲的是什么意思呢?它指的是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都与肾气相关,强调衰老与否、衰老的速度,取决于肾气的强弱。女性以“七年”、男子以“八年”为周期,女性35岁左右(五七)面色开始发黑,头发开始脱落,42岁左右(六七),三阳脉亏虚,出现怕冷,面色全面转差,长斑,头发开始发白,七七四十九,也就是说50岁左右任脉亏虚,绝经,不能生育了。男子40岁肾气开始衰退,头发脱落、牙齿开始出问题,48岁左右阳气衰退,两鬓斑白,56岁左右肝气衰退,筋骨开始不结实,体力及运动灵活度明显下降,到了64岁肾精衰竭,头发牙齿都掉落。

老年多肾虚,肾气亏虚,精耗则体衰而不能尽其天年。因此,老人只有注意保肾护肾,才能真正地做到益寿延年。

气滞血淤致衰

中医认为老人多“气虚”、多“血瘀”。老年人元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卫气虚弱,卫外功能低下,一旦外邪侵袭,常易引起疾病。表现为少气懒言、神倦无力、自汗、头晕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苍白、腰酸耳鸣、尿频或失禁、易感冒等五脏气虚的症状,所以说人体衰老开始于气衰;人体是一种耗散结构,是在与外部环境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过程中保持自身稳定的系统。老年人气虚,血液运行缺乏动力,血流速度缓慢,血管易被“堵塞”,淤血产生后,气血运行受阻,脏腑得不到正常营养,据《素问》记载,“使道闭塞不通……以此养生则殃”,“使道”即血脉,明确指出血脉不通有碍养生长寿;同时,代谢产物“垃圾”不能排泄,堆积体内,毒害机体,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加速衰老。

脾胃虚弱致衰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不足,元气失养,脏腑组织受损,机体抵抗力削弱,外邪乘虚致病,因病而衰。

脾胃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肾之间存在着相互“资助”的关系。在调养后天的脾胃时,能不断充实先天精气并使之强壮,也就是说先天不足的人可以通过后天的调养而转弱为强。正如古代医家所说:“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这就充分说明了补脾(食养)的重要性。

人到老年脾胃多虚弱,也多气虚,所以对于补药往往难于运化,即所谓“虚不受补”。“药补不如食补”之说,对老年人尤为适合。《寿亲养老新书》中说:“缘老人之性,皆厌于药而喜于食,以食治疾,胜于用药……凡老人有患,宜先以食治,食治未愈,然后命药,此养老人之大法也。”而老年人饮食“宜茹淡养阴,忌厚味辛辣”,饮食厚味太过则易导致疾病。

老年人饮食保健的原则

营养要全面,不要偏食;饮食以清淡为主,不可过于肥甘、过咸;

定时定量,不要食无定时或暴饮暴食;食物宜熟软、温热,不可生硬、寒凉;

坚持几个“少”:少盐多醋、少糖多果、少肉多菜、少药多食、少睡多行、少忧多眠。“所食愈少,心愈明,年愈丰;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

多喝粥:粥是老人养生的一大法宝。民间有“老人喝粥,多福多寿”的说法。但老人也不能一天三餐都喝粥。

《粥疗歌》

若要不失眠,煮粥添白莲; 要得皮肤好,米粥煮红枣; 气短体虚弱,煮粥加山药;

治理血小板,煮粥花生衣; 心虚气不足,桂圆煨米粥; 要治口臭症,荔枝粥除根;

清退高热症,煮粥加芦根; 血压高头晕,胡萝卜粥灵; 要保肝功好,枸杞煮粥妙;

口渴心烦躁,粥加猕猴桃; 防治脚气病,糙米煮粥饮; 肠胃缓泻症,胡桃米粥炖;

头昏多汗症,煮粥加苡仁。

常见抗衰老食物

银杏:又称白果,含丰富的维生素C、核黄素、胡萝卜素等,可以抗氧化,延缓衰老,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疾病,提高免疫力,还可抗肿瘤。但值得注意的是银杏不能生吃,也不能大量食用,一日服食8~10枚。

栗子:栗性甘温无毒,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功效,它兼有大豆和小麦的营养,对人体健康大有益处。栗子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和多种维生素,能抗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症,是抗衰老、延年益寿的滋补佳品。把风干的栗子细细地咀嚼,然后徐徐地咽下,是以栗作药用的服食方法,每晨、晚各吃六七枚足矣,不宜多食,否则难以消化。

木瓜:作为水果食用的木瓜实际是番木瓜,有“万寿果”“百益之果”之称,富含17种氨基酸及钙、铁、木瓜蛋白酶等,具有健脾消食,补充营养的功效,并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核桃:又名胡桃,在我国有“长寿果”之称。其义有三,一是说核桃树本身寿命长,可连续存活和结果数百年之久;二是讲其果肉营养丰富,于人有强肾补脑之功,令人长寿。三是中医“以形补形”“同气相求”原则,核桃外形同人脑现状相似,有补脑、补肾功效。

常见老年慢性病的食疗

1.气虚肺弱的饮食调养。气虚肺弱的表现为“老人气弱、骨疏,风冷易伤”;“老不耐风”,“老怕伤寒”。

补虚正气粥:党参10克,粳米100克。功效:补正气,疗虚损,抗衰老。

适宜范围:内伤劳倦,年老体弱,久病身瘦,心慌气短,体虚自汗,脾虚久泄,食欲不振等症。

人参粥:白米50~100克,人参10克。功效:补中益气健脾。

适宜范围:因脾胃气虚、运化失职所致的饮食不香,腹胀便溏,稍食寒凉则脘腹不适,甚至腹泻者。

2.老年糖尿病的饮食调养。糖尿病是吃出来的“懒病”(运动少)。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一项最重要的基本措施,无论病情轻重,无论使用何种药物治疗,均应长期坚持饮食调整。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属于“阴虚燥热”体质,损伤肺、脾胃、肾三脏。多吃甘凉滋润的食物,比如绿豆、山药、芝麻、百合、菌菇、蔬菜、苹果等;少食性温燥烈的食物,如牛肉、花椒、油炸食品、糕点等。

糖尿病食疗方:银耳山药粥或山药清蒸;葛粉芝麻糊。

3.高血脂的饮食调养。中医认为高血脂为“血中之痰浊”,“肥人气虚生痰”。多食用健脾化湿食物如薏仁米、党参、陈皮、茯苓、芡实、魔芋、莲藕、芹菜等。

降脂茶:每日冲泡决明子15克,荷叶3克,当茶饮;或三七花6~8克,山楂10克,当茶饮。

莲藕薏仁米绿豆粥:绿豆40克,薏仁米30克,莲藕50~100克熬粥。

(咨询电话:0551-65501872, 18156025521; QQ:1277367785)

上一篇:关于房屋建筑钢筋混凝土主体结构质量控制 下一篇:识字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