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经典 感悟新知

时间:2022-08-11 11:28:30

重温经典 感悟新知

摘 要:古代的经典著作往往被打上“封建”的烙印,我们不必拾人牙慧,完全可以也对古代经典进行再发现和新认识。让古代经典著作在新的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关键词:古代经典;孔子;《论语》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0-0014-01

现代西方有识之士早就指出:欧洲力量的来源,常是透过古代文明的再发现和新认识而达至,中国要想真正崛起,为世人瞩目,也应如此,要对中国古代经典进行再发现和新认识。中国文化的发展史也证明,文化的每一次进步和创新,都是以“复古”为名,借以对古代文明的新认识而达至。当代中国文化要充分发挥他的民族性和创造性,取得更大的辉煌和成就,就必需对古典文化进行再发现和新认识。

阅读古代经典,反对者无外以“古代经典的封建糟粕”为借口。所谓的古代经典,多是先秦经典,大都产生于春秋战国。这时是奴隶制崩溃而封建制尚未确立的时代,何来“封建糟粕”?所谓的“糟粕”,不过是不同时代的学者予以的符合当时时代的意义和价值,用以服务当时的社会。而现代社会,应该对经典有新认识和再发现,予以其新意义和新价值。正如著名学者顾颉刚说:“不同时代对孔子思想的阐述都不一样,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孔子。”

经典该不该读,问题不是经典本身,而是对经典的注解。学生阅读古代经典的关键,是要对古代经典再发现和新认识,以现念重新解经。宋儒释“中庸”为“不偏为之中,不易之谓庸”,已把中国人的性格塑造成没有棱角的“谦谦君子”。我们完全可以把“中庸”重新释为“中和之用”。“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就是适当地表现自己的情绪,审时度势地采用相应的方法。勇于展示自己的才华,坦然地接受别人的赞美。面对羊,则如羊,面对狼,则如狼。

最近一直在看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首先想要说的是,这是一本对古代经典再发现和再认识的非常好的书。

想起以前读中学的时候,什么《论语》《庄子》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奥的东西,虽然在填鸭式的教育中我背会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在其位,不某其政”“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朗朗上口的句子,可自问心里对这些话的理解却是肤浅和随意的。或许,没有于丹,我大脑中不会再想起《论语》,不会想到通过读《论语》来指导自己的生活,也不会理解先人圣贤为什么会说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那种推崇,当看了于丹教授的书后,我知道了孔夫子的伟大,也知道了过去自认为深奥的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今天,仍然可以让我受益匪浅、温暖备至。于丹教授说:“《论语》告诉大家的,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所以,当这本书被我认认真真地看完后,心里很为于丹教授把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通过《论语》完美结合后给予的精辟阐释表示喝彩!

于丹把解读《论语》的指南针,放在了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里,告诉今天的我们,怎样有价值有效率地生活,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生活。在于丹的眼里,《论语》的价值,或者说是一切经典的价值不是用佶屈聱牙的语言作弄人,也不是用晦涩艰深的典故吓唬人,更不是用天经地义的章法约束人;所以,她不需要我们穷究义理、旁征博引,也不需要我们顶礼膜拜,奉若宗教,而是让这些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朴素的真理,穿越时空的尘埃,用经典将心灵的内在唤醒,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欲世界中找到心灵的归宿地与栖息地。

读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让我明白了怎样才能拥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怎样去面对人世间的是是非非、怎样做才能算是当今社会的谦谦君子,怎样才可以拥有长久的友谊,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益者三友、损者三友”,让我知道了“朋友数、斯疏矣”,保持合适的距离,才是交友的长久之道。这样的还有很多,等待我们凝神静气地阅读,心领神会地颔首。

这就是于丹和她的《论语心得》,游刃有余地行走在古代与当代的边缘,擦拭去古典作品表面的斑斑锈迹,超越圣人与凡人的时空界限。并没有深奥难懂的语言、没有刻板的说理,而是通过简单的故事,把经典里最朴实的真理告诉我们。将千万颗心中的一心之得呈现于观众读者,解读当下社会和生活,让我们豁然开朗,让我们坦然微笑,还让我们掩卷而思,在某一个阒寂的深夜。

我们用现代人的心灵去重温古代的经典,得到的不应该是所谓的“封建糟粕”,而是对古人智慧的感叹、对古代经典的重新认知。让这些最朴实的道理去指引我们,走向更加辉煌灿烂的现代文明。

参考文献:

[1]金良年撰.论语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于丹著.于丹论语心得.中华书局.

[3]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产品购买动机研究综述 下一篇:过敏性鼻炎与哮喘是“孪生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