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地开展校园足球工作

时间:2022-08-11 11:02:25

创造性地开展校园足球工作

柴郭小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农村小学,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至今已有80余年的历史。全校现有20个教学班,近1000名学生。“一切为了师生的健康成长”是学校的办学理念。为了实践这个理念,学校提出了学生的成长目标: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玩耍,教师的成长目标:会为人、会工作、会生活。近年来,柴郭小学坚持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学校教育品质,本着“以足球特色为先导,以创新课程为动力,以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归宿”的工作思路,有效推进柴郭小学和谐发展,全力打造农村学校品牌。

自2013年7月开始,学校大力推行校园足球活动。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015年,学校被评为首批教育部足球特色学校,同年11月成为黄河科技学院体育学院实训基地。2016年1月,我本人也被评为河南省2015年度校园足球年度新闻人物,柴郭小学也逐步成为河南省校园足球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省校足办)官方微信里出现频率最高的学校。

一、抓住机遇解决师资问题

自2013年7月开始,柴郭小学大力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然而,在校园足球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师资短缺的问题也日益严重,如何上好足球课成了学校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2015年4月8日,省校足办在黄河科技学院揭牌。由于离得近,学校敏锐地意识到,如果能受到省校足办的支持,这对一所条件相对薄弱的农村小学搞好校园足球,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也对今后在全省继续普及校园足球有积极的探索意义。经过多方联系,黄河科技学院体育学院决定派足球专业实习生到学校实习,帮助学校上好足球课,这也为黄河科技学院的大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双方实现了互利共赢。全校各班每周一节的足球课,由一名体育教师和一名实习生共同教学,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开创了郑州市中小学上足球课的新模式。

2015年11月12日,柴郭小学成为黄河科技学院体育学院实训基地,这种和高校合作探讨体育发展的新模式,受到了省校足办的高度认可,柴郭小学也成为了“手拉手互助工程示范校”。

二、将足球文化融入学生生活

2016年3月,柴郭小学首部校园足球微电影《笑缘足球》正式开机,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副处长高翔和管城区教体局副局长张哲等领导出席开机仪式。同年5月,教育部体卫艺司王登峰司长来河南对校园足球检查督导时,对这部微电影表示赞赏。

这部微电影完全由柴郭小学师生根据学校真实故事改编,由师生共同演出。把足球作为一种文化融入孩子们的生活中,充分显示了校园足球的魅力,反映了普普通通的柴郭小学师生真实而快乐的校园足球生活。

三、推动校园足球再次创业

当这些“风光”都过去后,我冷静地思考:我们追求的校园足球,是否已经“功成名就”?按照现在的模式,我们的足球运动能否真正普及?学生能真正掌握足球技能吗?能出足球人才吗?如果学校还是这样走下去,五年后的柴郭小学,在校园足球圈子里会怎样?事实上,尽管校园足球看起来如火如荼,但学校的足球氛围并未真正形成,学生参与足球的程度还比较低。

考虑到这些后,我们达成共识:“如果柴郭小学不改革,还是按照当前模式发展,不是在推广足球运动,没有自己的核心理念,我们充其量就是搞了一个足球活动而已,这样是没有出路的。因此,我们必须改革,对校园足球进行再次创业,闯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足球道路。”

但如何改革,成为了困扰学校发展的一个难题。2016年5月,管城区教体局组织校长们到温州考察学习创客教育,让我接受了一次创客思想的洗礼,再加上当年6月在“中国(中部)校园足球领航论坛”上,郑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田保华有关创客教育和足球的发言,给了我新的启迪,坚定了我对校园足球工作进行改革的信心。

四、用创新的思维开发足球课程

省校足办提出:“足球是教育,足球是文化,足球是生活。”这为柴郭小学指明了方向。我们确立了立德树人的理念,落实省校足办提出的“育人为本,重在普及,夯实基础,共筑梦想”的指导思想,创造性地开发柴郭小学的足球课程,让校园足球在每位学生和教师心里生根发芽,让足球成为孩子们课余生活的一部分,真正普及校园足球。

真正困扰校园足球发展的关键问}是什么?

许多人会说,我们没有场地,没有专业足球教师。然而我认为,真正困扰我们的,是我们自己,是以往的惯性思维。正是这种思维,束缚了我们去探索和创新。许多人看待足球运动时,往往以为搞足球必须要有大场地,必须组织比赛,每场比赛最起码需要四五十分钟。但是,按照这种思路,一所一千多人的学校,如果要让每个孩子每周踢一场比赛,根本实现不了。

经过深思熟虑,我们成立了柴郭小学校园足球改革小组,由我担任组长,副校长杨志红担任副组长,教导主任、大队辅导员、体育教师和各班班主任担任成员。小组成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创建了笼式足球场地。学校在操场南边建了四个笼式足球场,每个长12米、宽9米,并用软性材料把柱子和铁丝网边缘包裹,保证孩子们比赛时的安全。建成后,可以顺利进行三对三足球比赛。

五、创新课堂和比赛模式

我们坚持尊重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尊重和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上学期实行了每周两节以足球为中心的体育课,每节课的前2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做热身活动,教他们一些足球技能。20分钟后,学生分两部分活动,一部分在体育教师的带领下完成正常的体育教学任务,另一部分由班主任带领,在笼式足球场进行两场班级内小组联赛的比赛。班级内小组联赛是将每个班的学生分成8组,男女混编,5~6人一组,在足球课上实现轮换制教学,在足球课上实现比赛和教学轮换进行,利用足球课打三对三比赛,每场比赛5分钟。由于是在封闭的球场内比赛,球不出界,所以比赛的强度比较大,属于有强度的无氧运动,每次比赛后,会对学生心跳进行测量,踢满全场的主力队员,心跳可达180次/分钟,一般队员心跳也会达到120次/分钟。

每场比赛5分钟,考虑上下场、入场以及比赛中的中断时间,每场8分钟,时间基本够用,这样每节课就有4个组的孩子参加比赛,每周两节足球课,实行轮换。班级内小组比赛实行联赛制,8个组每学期打双循环,一共14轮比赛,也就是14周比赛。每班每周4场比赛,一学期56场比赛,全校20个班,一共1120场班级内小组比赛,再加上“校长杯”班级联赛24场,全校一学期一共打比赛1144场。

这种比赛和教学相结合的模式,提高了足球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了足球运动氛围的形成。在这里,无论男女学生全员参与,有参与比赛的队员,每场比赛有学生当记录员,有学生当裁判员。由于比赛实行联赛,整个比赛几乎贯穿整个学期,每周都有比赛,使孩子们保持对足球的兴趣。为了赢得胜利,孩子们必须团结,必须练好技术。此外,在每周的其他课余时间,会有更多的孩子投入足球游戏和比赛、训练,让校园足球文化深入人心。这种教学模式的改变,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他们真正成了足球运动的参与者,成为球场上的主体,成为课堂的主人。

六、足球礼仪带动学校文明礼仪

足球成为了教育的手段,实现了立德育人的教育目的。创客足球课程,让学生和教师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大家认识到,足球不仅仅是一场比赛、一种运动,更是一种生活、一种态度、一种教育,一种帮助孩子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很好的教育载体。通过足球,孩子们不仅变得有礼貌了,而且更懂得了如何做人。

例如,上课前教师和学生相互问好、下课后教师和学生互道再见,在校园之中,学生见了老师主动问好,老师对学生的问候微笑还礼;足球比赛前,比赛双方排队和裁判握手、同对方队员握手、向观众鞠躬致敬等,都已经成为习惯。

孩子们的这些变化,也获得了家长们的赞誉。孩子身体越来越健康了,学习成绩也有了提高,放学后好多学生会主动和家长聊在学校踢球的事,这令家长很高兴。据家长反映,原来孩子放学后,和家长交流得很少,现在居然能主动和家长聊聊学校的事,也促进了家长和孩子的沟通。一位女生的妈妈这样写道:“每次踢完比赛,她都会和我分享在比赛中她学会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我们逐渐增进了亲子关系。真的没想到足球带给女儿这么多收获,谢谢柴郭小学,谢谢足球!”

七、提出“柴郭模式”

2016年11月29日,利用省校足k开会前的间隙,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处长郭蔚蔚、郑州市教育局副调研员王克杰、河南省校足办宣传部副部长常乐一行来到柴郭小学,对“笼式足球”进行调研,充分肯定了我们柴郭小学探索出的“柴郭模式”:“作为一所农村小学,在校园足球实施方面做了很多的探索,为河南全省的基础薄弱足球特色校提供了可复制、可落地、可执行的样板。”

“柴郭模式”的提出,对于我们来说不是一个终点,更不是一个高枕无忧的功劳簿,只是对我们足球工作阶段性成果的一个总结,是对我们校园足球再次创业的探索的肯定,为我们未来的工作奠定了基础。我们将坚定不移地坚持创客足球,努力完善“柴郭模式”,让一代又一代的“柴小鸭”们都张开翅膀,放飞理想,努力成为展翅翱翔的白天鹅。

(作者系柴郭小学校长)

(责 编 阿 宁)

上一篇:高职院校毕业生顶岗实习及就业管理系统的设计... 下一篇:基于“二元制”的现代职业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