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科学实践巧用意外收获的方案

时间:2022-08-11 04:19:48

浅议科学实践巧用意外收获的方案

【内容摘要】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充满悬疑和不确定性,整个过程蕴涵着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轨迹,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因此,不可能是近乎完美、滴水不漏的.。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必然会出现教学意外。这是教师预想之外动态产生的教学资源,是一种转瞬即逝的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科学课堂的教学中,观察数据出误差、器材损坏、实验失真等课堂意外时,我们应该对它有正确的认识,及时引导,灵活重构,从而使课堂上的意外事件转化成教学中宝贵的课程资源,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情感体验机会,使他们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使课堂因意外而精彩。

【关键词】意外态度认知探究

教育学家布鲁姆曾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如今的课堂正显现出刚性向弹性转变的趋势,更关注过程和体验,关注过程和体验中即时生成的东西。在动态的生成的过程中出新思想、新创意。”在课堂改革深入的今天,在积极倡导生成的课堂教学时,经常会出现“意外”。面对课堂中的“意外”,教师常见的反应有三:置之不理、束手无策、懊恼不已。在这部分教师眼里,课堂意外就意味着教学效果不好,教学设计不到位。为了减少意外的发生,他们千方百计的把课“做”得圆满,不容许学生有出错的余地。其实,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新理念下的课堂是鲜活的,随机生成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是真实的生活经历。所以,当面对无法回避的课堂意外时,特别是在实验中出现意外时,我们更应该对它有正确的认识,把意外及时纳入预设的教学当中,可借实验的中“意外”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敢于探索的无畏精神;在意外中让学生认知得到升华、让探究更为深入,从而使课堂上的意外转化成教学中宝贵的课程资源和财富。

一、在实验“意外”中,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科版小学科学主编郁波老师多次强调:“科学教育要立足于对科学的新理解”。对于科学教师而言,不懂得科学的本质是“严谨和证据”,不懂得“科学课的核心目标是(引领学生)懂得什么是证据、怎样获得可靠的证据去解释世界”(张红霞),就不可能在课堂上引领孩子们真的学科学、学真的科学,也绝对不可能真正上好科学课。

科学课就其教学内容而言,有很多的不确定性,课堂中的“意外”事件可以说是经常发生。《科学课程标准解读》指出:“科学教育不是一个完全可以预设的过程,尤其对以科学探究为主的教学来说,更是无法预测将会出现什么结果,即使是过程,也很难完全预设与控制。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整个过程将随着教师、学生参与的程度与具体情况而展开。”在上《油菜花开了》这一课,我也经历了一次“意外”。

《油菜花开了》是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新的生命》的第一课,教材安排了“观察一棵油菜”、“观察一朵油菜花”、“观察一棵油菜的花”三部分内容。在上“观察一朵油菜花”时,学生运用解剖的方法认识油菜花各个组成部分,汇报时,9个小组的解剖结果如下:

组别123456789

花瓣数444444444

雄蕊数675666565

雌蕊数112111121

萼片数4444344353

我当时在听学生报实验结果的数据时,感到很迷茫,这么简单的解剖活动,怎么会出现这样多不同的结果呢?实验前,我还特地让学生对照书本的图片认识油菜花各部分的名称,而后让学生进行解剖的。从统计结果分析,花瓣数4个是统一的,因为花瓣大,容易看清。雌蕊大部分小组是1个,差错最多的要数雄蕊和萼片了。

当这样的结果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们开始争论,到底是谁的答案正确呢?我先让两个小组上来拿实物展示介绍雌蕊,原来他们把萼片、雄蕊当作雌蕊了,它们的颜色比较相似。雄蕊有7个的小组,把一个雄蕊夹成两半了。还有一个小组很肯定地说,只有5个雄蕊,没有丢失。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我意识到是自己的指导不到位造成学生操作的不规范。当时我没有具体指导学生如何解剖,就把油菜花发给学生,学生都是凭自己的意愿进行解剖的。这是学生最原始的能力,探究的过程出现一些错误也是在所难免的了。面对这么多不同的数据,我突然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可以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教育。我让学生展开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生1:实验员不够仔细,夹的时候不能太用力。

生2:解剖的时候应该从外到内,有顺序地进行。

生3:把相同的部分放在一起,不要混起来。

生4:解剖后,用放大镜仔细看,形状一样的放在一起。

师:你们说的方法很有用,在做解剖实验时,要做到细心、有序,从外到内慢慢解剖,把相同的部分放在一起,这样就比较清楚地看清个数了。

师指黑板上的表格问:从这张表格的不同数据中,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一次实验的数据不一定正确,要多做几次。

师:说得好,科学讲究的是事实证据,但我们这么认真做的实验结果竟然不对,这是很正常的,实验过程因为各种原因会产生一些误差,最好的方法是多做几次。

师:按照刚才同学说的方法,我们再来解剖一次,看结果如何?

小组再次解剖。

最后得出统一的结论:油菜花有4枚花瓣、4枚萼片、6根雄蕊、1根雌蕊。

这个结论,每个学生都说得理直气壮,这是他们两次实验,9个小组共同得出的结果呀!

本案例中,解剖结果出现不同的数据,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解剖的技能和技巧。实验中的技能技巧的形成,不是简单地通过教师的讲授就可以实现的,往往需要通过学生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体验与感悟。在第一次解剖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原有经验进行操作,很难注意到细小的地方,如有序解剖,相同的排成一排等,但在交流、讨论中,他们会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学到改进的方法。而第二次解剖则为他们的所学提供了练习的机会。这不仅让学生习得解剖的技能,更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尊重数据的态度。

二、在实验“意外”中,培养敢于实践的勇气。

在《赶走杯中的水》的实验中,我请了一位小女孩上台演示。当时教室的后面挤满了前来听课的老师。或许是置身于众目睽睽之中的缘故,小女孩神态显得有点紧张,拿玻璃杯的手微微发抖,结果玻璃杯掉在水泥地面上。

“啪”,那个晶莹的玻璃杯,肢离破碎。

“刷”,所有的目光倏地聚焦在小女孩的身上。

整个教室先是宁静,静得仿佛都能听到彼此的呼吸和心跳。老师和同学们都敛声屏气。

接着是哗然,许多学生叫起来了:“赔!要赔!”说实话,这部分学生并没有错,甚至可以说是极富有集体荣誉感,说明损害公物要赔偿的观点已深入人心。

但是,站在女孩的身边的我,清楚的看见,泪水在女孩的眼眶里打转。于是,我接过学生的话茬,说:“赔?当然要赔!不过应该由老师赔——因为刚才我让她做实验的!”

说完,我拿起另外一个杯子,微笑着对她说:“现在,老师再次邀请你为大家演示实验——”然后转身对大家说:“事先申明,如果这个杯子打碎,还是老师赔!”

闻听此言,大家安静下来了。

自信回到女孩的脸上。

实验很成功,也很精彩。

我率先鼓掌,顿时教室响起热烈的掌声。

这个片断至今我记忆犹新。因为在那一刻,那个站在讲台上的小女孩,在我的脑海中定格了。我知道,学生无心打破玻璃杯,自责已经让她心情不安,如果再加以批评,那么这个学生探究的天性也许就这样被压抑,被泯灭,也许这节课她就无法继续安心上课,甚至会影响她今后的研究和学习。新理念不是提倡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吗?这里的“每一个学生”,当然包括例子中的这个女孩子。所以当时我最先想到的不是怎样让课进行下去,而是想怎样尽快让这个学生从事件阴影中走出来,于是我给予她莫大的鼓励和信任,使她品尝到实验成功的快乐。我觉得,这是我这节课中的最大收获。

其实在意外发生的时候,伴之而来了学生的某种隐性的心理需要。关注、体察和创意让看起来只是意外的细节变得富有灵性,尽管单纯,但它却充溢着灵动的智慧和人文的关怀。当我们在课堂上用宽容的心来善待孩子的失误和过错,是对人的价值和精神生活的真正关怀和尊重!

三、在实验“意外”中,引发认知升华。

课堂意外的发生总是具有偶然性。教师提醒学生留意意外情况,在意外情况上作文章,发现其中的奥秘,挖掘探究的深度,往往能使学生获得独特的感悟。

在听课中我曾经见到这样的例子。在上《热胀冷缩》的时候,由于缺少仪器,教师请每位学生自带一瓶牛奶用于实验。插入吸管后,由于毛细现象,吸管里出现了一小截液柱。当学生把牛奶浸入热水后,马上就有学生喊起来:“下降了,下降了!”这一现象大出意外。老师急了,浸入热水后吸管的液柱怎么不升反而下降呢?老师让大家继续观察,过了一会儿,刚才降下去的液柱缓缓上升了。于是老师特意安排时间让学生分析刚才实验中的意外情况。原来,当牛奶刚浸入热水时,外层的塑料瓶首先受热胀大而增加瓶的容积,所以液柱下降;过一会儿,等瓶内的牛奶受热膨胀,液柱才又上升。通过对这意外问题的讨论,学生对物体的热胀冷缩的认识内容更加丰富了,不但没影响教学效果,还让学生得到了意外的收获。

课堂意外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理解或者操作上的错误。那么,怎样对待学生出错呢?法国“动手做”科学方案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永远不要对学生说“你错了”,这是一个老师对待学生错误的态度问题,要正确对待。法国的有关文件中也有过明确的表述,指出“错误在此时变得重要了”“错误具有建设性的意义”,他们还把这个理念列入项目十项原则的解释中,认为孩子们在科学探究中的错误是必须的,也是很宝贵的。

四、在实验“意外”中,激起深层探究。

许多科学发现、发明是从意外情况中获得灵感的,我们在观察、实验中,要像科学家那样,高度敏感地留意意外情况。教师研究意外情况,适时更改或增加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引发好奇心、引起问题、引发思考的生动有效的途径。

在《磁铁》教学中,我就遇到过一次意外。当时,学生已经认识了磁铁有南北两极,探究中还发现了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现象。我拿出一根没标明磁极的磁铁,问:“用今天的知识你能帮助老师判断这块磁铁的磁极吗?”坐在后排的章志超不等我“点将”就自告奋勇地冲了上来。我把手中的磁铁递给他,但是我放手太快了,他没有拿住,磁铁掉在地上,断了。说来也凑巧,刚好从红蓝中间断开。

有个爱起哄的学生叫起来:“老师,你的磁铁南北极分家了,一块只有南极,一块只有北极,哈哈……”其他同学一听这话也哄堂大笑起来。我举起两块磁铁,对大家说:“磁铁断了以后,真的是南北分家吗?”有的孩子点头,有的孩子摇头,还有的不知所措。

见同学的意见不统一,我灵机一动,何不用实验来证明呢?于是我请志超同学用刚才的方法辨别断的磁铁的南北极。只见他将断的磁铁的一端(红色的)与完好无缺的磁铁(标明磁极)的南极接近,吸在一起,又与北极接近却不能相吸。这时,志超同学说“这块红磁铁断的那端变成了南极。”我趁机提醒他用蓝磁铁(同学们认为只有南极)试一试,结果,蓝磁铁断的一端是北极。没等我说什么,有的同学就嚷起来了:“奇怪,这磁铁摔断后居然能长出南北极。”

可是,有的同学还是不相信,提出要用别的方法实验。我请了一个同学上来做实验,他用线系在断磁铁的中间,等它静止后,果然又指南北了。他连声说:“真的呀,有点像蚯蚓,断了头长头,断了尾能长尾!”多么形象的比喻呀,我为学生的发言而喝彩。

就是我点头的同时,又有学生提出:“如果把磁铁再连接在一起,南极会变吗?”我真的没有想到学生如此善于思考,兴奋地邀请他来为大家演示。他小心地将断开处接近,高兴的叫起来:“老师,它们又吸在一起了。”同学们睁大眼睛看着,他又将注明南北极的磁铁的一端接近断磁铁的两端,“哈,断磁铁合在一起,南北极不变。”

这是个典型的课堂意外,教学设计中根本就没有预料到这样事情的发生,但我凭借自己的教学机智捕捉到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金钥匙”,及时进行课堂调控,掀起了课堂教学高潮。

上一篇:建筑设计公司实习小结汇报材料 下一篇:英语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