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印象 第10期

时间:2022-08-11 02:45:00

大竹位于四川省东部,北连达县,东邻梁平,南接邻水,西濒广安,称“达州南缘门户”。它的得名始于女皇武则天,唐久视元年(公元700年)始置县邑,“因地多竹,故以大竹名县。”全县呈三山两槽地形,幅员2000余平方公里,辖14个区(镇),人口逾百万。

县城竹阳镇居国道210线和318线公路交会处,沿国道南至重庆国际机场160公里,东至万县机场90公里,北至达川机场及火车站80公里,西至渠县火车站40公里,已经形成“半小时达州、一小时重庆、三小时成都”的交通环境。

把酒话竹麻

大竹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县,农业人口占总人口80%以上。境内温润的气候条件,适合农作物耕种,也适宜发展畜牧业。

大竹的特色农业经济是“竹文化”和“麻文化”:大竹竹大,名不虚传。“大”有两层含意:一指竹多,种植面积大;二指竹品质好,开发潜力大。

而被西方国家称为“中国草”的苎麻,在大竹的种植历史也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

大竹在上世纪50年代,就列名“全国苎麻生产基地县”,2004年2月中旬,被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命名为“中国苎麻之乡”。2006年,大竹苎麻种植面积为28万亩,占全国苎麻面积的15%,优质率达到90%。大竹县苎麻技术推广站是全国惟一的县级苎麻科研机构。

大竹现有苎麻加工企业17家,从业人员7800人。苎麻纺织产品以初加工、低档次产品为主,苎麻的终端产品是麻纱和坯布,但大竹产品品种单调,整体效益不高,坯布产量低,苎麻印染等精深加工还处于空白阶段,苎麻制衣刚刚起步,苎麻加工开发潜力巨大。

大竹县的金桥麻业有限责任公司是四川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和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是目前四川最大的苎麻纺织及产品出口的外向型生产经营企业。

1998年公司成立以来,经过连续七年的跨越式发展,资产总额达到1.2亿元,辖四川金桥鸿发国际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大竹县柳桥苎麻脱胶有限责任公司、金马纺织有限责任公司等三个子公司和苎麻脱胶、长纺、短纺、织布、服装等五个生产厂;具有年产苎麻精干麻3000吨,苎麻纱2000吨,混纺纱2000吨,坯布1200万米的生产能力,年产服装60万套。产品遍及日、韩、欧、美及我国港、台等地。

2000年以来,金桥麻业经中国麻纺协会苎麻专业委员会评定,经济指标综合排名列全国前茅,四川首位;产品获国家质检合格好产品称号,“蜀玉”牌苎麻纱获全国麻纺知名品牌,“蜀锦”牌苎麻布被评为四川省名牌产品,公司获四川省质量管理先进单位称号。

大竹县正在努力做大“中国苎麻之乡”这篇文章。

县委副书记、县长许国斌说:“苎麻是大竹的特色优势产业,县委、县政府提出了通过三至五年努力把大竹建成中国苎麻产业集群地。围绕这一目标,我们将把住几个环节做文章,在种植环节上:扩大种植面积,力争达到30万亩,实现规模化生产;优化布局结构,大力发展专业乡镇、专业村组,实现区域化生产;提高苎麻品质,实施品种改良工程,力争优质率达到95%。在加工环节上:加快苎麻产业园区建设,加大对现有苎麻加工企业资源整合力度,力争组建2―3户大型苎麻加工集团创造规模优势,增强麻纺工业实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大印染、成衣等后续加工环节的开发力度,精心打造苎麻精深加工产业链;鼓励企业创建国家或省级名牌产品,拓展苎麻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许国斌认为,做好大竹的苎麻产业,流通环节也很重要,今后大竹县还将建立健全苎麻市场信息服务网络,逐步形成以专业市场为主体,融集市贸易、期货贸易、电子商务等配套的市场体系;建立全县苎麻协会,培育一批苎麻经销大户,组建一支专门的销售队伍;发挥大竹县作为国家级产麻大县的优势,逐步建立川东苎麻交易中心;高度重视自营出口,提高大竹县麻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我坚信,通过3至5年的努力,苎麻这一特色产业一定会成为大竹乃至达州的富民产业。”

曲径通游处

“蜀江水碧蜀山青”,是唐玄宗当年被迫“旅游”时才发现的。大竹的旅游资源,也如同二三十年前的九寨、黄龙一样,被蜀道的艰难所屏蔽。

天公造化,厚赐大竹;三山两槽,风光旖旎。大竹2075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明珠般地散落着美妙绝伦的自然景观。大竹县利用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融入重庆――广安旅游圈,大力发展独具特色的旅游经济。实现的年旅游收入已超亿元。

大竹的“竹西佳处”,莫过于五峰山国家森林公园。五个山峰,峰峦叠嶂,山色云影,或依或离,各呈其奇。园内有水库三座,岛屿100余个,森林覆盖率85.30%,动物10余种,植物83科432种。平均海拔800米。

大竹的清河古镇,是四川省级文化保护单位。它的“傻儿故里”,是融合中西方文化的欧式建筑群,被专家誉为“国外没有、国内少有、四川仅有”。大竹还有融合了三国古驿道、峡谷、温泉、寺庙、古巴人洞穴等多种资源的云雾山风景区;森林风光独特,夏季气候凉爽的胜地峰顶山风景区。此外,它还有川东最长的溶洞和“云雾神汤”温泉、川东最大、最有名的净土寺。

旅游资源不仅是靠天吃饭,真正见到社会和经济效益,要靠抓住机遇,要有精确的市场运作。

大竹正在着力培育精品景区:下大手笔打造川东大竹海旅游区,加快世界竹博园、竹海生物馆、五里坡度假区、欢乐竹园和百岛湖休闲度假中心的规划建设进程;筹办竹文化节,将这个旅游区建设成最具吸引力的4A级竹文化生态旅游区;全方位包装清河古镇中西合璧的傻儿故居。

此外,还要开发云雾山旅游区、三国古道文化观光、宗教文化观光、温泉度假等旅游项目和产品、加强对古道和寺院的修复保护、加快度假村和温泉的建设步伐,建成铜鼓山休闲区、高观寨佛教文化区、果园休闲区、麻柳滩别墅区等四大旅游区。

不仅如此,大竹由政府主导,强调旅游不能仅止于观景看庙,而要以文化铸魂,打造特色品牌。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大竹挖掘竹文化、苎麻文化、三国文化、古镇民俗文化等内涵,通过创意性策划,形成特有的专项旅游路线。

以大型旅游文化节活动创建旅游品牌,争取承办中国竹文化节,举办一年一度的古镇文化节、苎麻文化节等,“以节兴旅”、“以会促旅”。

大竹围绕构建“中等城市”的目标,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功能分区和产业布局调整,逐步建成相对集中的教育区、工业区、商贸区、文化娱乐区,并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打造一条综合旅游街。

强工以富民

工业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加快城市化的必由之路。作为以农为主的农业县需要加快城市化进程,大竹因此始终把工业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 作为四川丘陵农业大县的大竹,认真实施 “工业强县”战略,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2006年,全县实现GDP78.4亿元,人均8447元,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30∶40∶30,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4%,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中,大竹还必须乘势而上,加快工业强县步伐,力争到“十一五”末全县经济综合实力在全市领先、在全省进入前30名。

县长许国斌提出了工业强县的冷静思考:大竹工业基础虽然较好但后劲乏力,实施工业强县仍有很多困难。全县虽已形成纺织、能源、机电、食品、化工、建材六个产业,个别产业在达州乃至四川都占有地位,只是近年来发展步伐不快,缺少后续大项目的支撑,必须过好二次创业这一关。

大竹工业改制结束但活力不足,部分企业领导思想观念转变不够,引领市场、敢做敢为、敢冒敢闯、敢为人先的创业勇气和胆略不足,需要聚集再度跨越发展的激情和欲望。

此外,大竹还面临区位占优但制约较多、资源丰富但开发不够等诸多困难。许国斌提出“大竹要变优势为能力,变压力为动力,变资源为资本,满怀忧患重视工业,满怀信心谋划工业,满怀激情抓好工业”。

大竹工业强县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政策扶持为引导,以招商引资为突破,以营造环境为保障,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以工业发展推进经济跨越。到十一五末,全县将培育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2户,超5亿元的企业3户,超亿元的企业5户。工业创造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60%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35%。

工业强县既是政府的号召,更是政府的职责。政府该做的事又有哪些呢?

大竹县委、县政府归纳为六个“重抓”,即重抓园区建设,促进工业集约发展;重抓招商引资,增强工业发展后劲;重抓质量兴企,提高企业竞争实力;重抓扶持政策,破解工业发展瓶颈;重抓环境优化,营造工业发展氛围;重抓组织领导,形成发展工业合力。

在工业兴县的基础上,大竹县全面加快了经营城市的步伐,以达到造福,致富于人民的目的。

通过“经营城镇”战略,城市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转变为市场化经营,大竹县旧城改造步伐不断加快。

通过“流通活县”战略,城市建设与市场建设得到了“突出重点、建设骨干”的同步发展,不断进入新领域,涌现创新业态,大型超市、专卖、等新的商业形式层出不穷,“工业品下乡,农副产品上街”活动,促进了城乡商品交流,繁荣了城乡经济。

大竹的民生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居民收入持续增加。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90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84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0%和6.5%,比2002年增长46.6%、44.4%。全年新增城镇就业 12335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失地无业农民实现再就业673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

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37.8万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104.3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30.7亿元,年均增长13.8%。

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构成的社保体系逐步健全。国有企业退休职工大病医疗统筹及征地拆迁、安置补偿工作平稳进行。

随着治理污染的力度加大,大竹人的生存环境也在逐步优化。全县取缔“十五小”企业29户、违法排污企业18户、石灰窑33口,治理排污企业13户。乌木水库水质主要指标达到国家二类饮用水标准。

全县完成以退耕还林为主的绿化造林17.9万亩,天然林资源保护73.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2.0%。生态环境日益好转,资源保护得到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9‰,获四川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称号。

体现竹子的风格,主要不看它的逢雨即萌,而在于经霜不凋。过去四年,大竹遇到的困难超出预料,成绩来之不易。

许国斌说:“我们的体会就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抓住宏观调控机遇,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基础,优化环境,为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创造良好条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从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大力实施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提高民生质量;必须坚持社会和谐,抓好民主法制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注重社会管理相公共服务,加快构建和谐大竹;必须坚持依法行政,善于把法律精神与政策原则和大竹实际结合起来,善于把对上级组织负责与对人民群众负责和对历史负责结合起来。”

“依托成都、融入重庆、错位发展、强工兴农、重城活商、富民强县”,大竹的发展,和春笋冒尖一样刚刚破题,任重而道远。大竹万千之竹,不乏凌云之志,坚守着对构筑和谐的劲节与虚心。

上一篇:从代代木公园看日本奥运经济 下一篇:外资A股退出轮廓初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