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

时间:2022-08-11 01:15:53

山西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

摘 要:文章基于过程导向构建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同时,综合模糊综合评价法及层次分析法,构建内部控制有效性模糊层次分析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山西省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山西省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整体居于良好水平。分行业来看,山西省采矿业、交通运仓储和邮政业及金融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高于其他行业。但各行业上市公司仍需关注内部控制的构建及完善工作,从而进一步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

关键词:内部控制 有效性评价 过程导向 模糊层次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2-085-03

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模糊层次分析模型构建

(一)模糊层次分析法概述

模糊层次综合分析法是将模糊评价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一种评价方法。该方法利用模糊评价法建立以评价对象各主要影响因素组成的评价因素集,然后根据评价因素的影响程度,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各个因素赋予相应的权重,最后根据建立的评价等级集以及多因素的分配权重,进行综合评价。

(二)基于过程导向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从内部控制五要素入手,建立递进层次的基于过程导向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

二、基于过程导向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步骤

本文首先以山西省某上市公司为例详细说明模糊层次分析法在基于过程导向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中的具体应用步骤。

(一)计算确定评价因素权重集

1.确定评价因素集。依据基于过程导向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评价因素集,表示为U={U1,U2…,Un},同时可以根据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二级、三级等多层次的因素集。根据表1,基于过程导向的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从准则层的5个一级指标,指标层的21个二级指标展开,确定的因素集如下:

准则层因素集为:

U={U1,U2,U3,U4,U5}={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

指标层因素集为:

U1=内部环境={U11,U12,U13,U14,U15}={社会责任,发展战略,人力资源政策与实务,组织架构,企业文化}

U2=风险评估={U21,U22,U23,U24}={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应对策略}

U3=控制活动={U31,U32}={控制活动的设计,控制活动的运行}

U4=信息与沟通={U41,U42,U43,U44,U45}={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反舞弊机制,内部沟通机制,信息系统安全性,信息系统有效性}

U5=内部监督={U51,U52,U53,U54}={监督主体,监督制度,监督活动,责任追究}

2.指标层判断矩阵及权重向量。内部环境下各指标层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判断如表2。

可得到判断矩阵A1:

A1=a11 a12 a13 a14 a15a21 a22 a23 a24 a25a31 a32 a33 a34 a35a41 a42 a43 a44 a45a51 a52 a53 a54 a55=1 1/4 1/3 1/8 1/34 1 1/2 1/6 33 2 1 1/3 58 6 3 1 73 1/3 1/5 1/7 1

采用规范列平均法计算确定该层各因素的相对权重,计算公式如下:

由表3可知,准则层指标内部环境下各指标层因素的相对权重矩阵为w1=(0.0472,0.1384,0.2120,0.5275,0.0749)T。

此外,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结果如下:判断矩阵A1的最大特征值为λmax=5.3237,则C.I.=(5.3237-5)/4=0.0809,由表4可知5阶矩阵对应的R.I.值为1.12,则C.R.值为0.0722

按照上述方法,本文依次确定出各指标层因素的相对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以确定权重矩阵的适当性,各指标层因素相对权重矩阵的最终计算结果如下:

风险评估准则层下各因素的相对权重矩阵为:

w2=(0.1512,0.1625,0.1625,0.5238)T;C.R.=0.0288

控制活动准则层下各因素的相对权重矩阵为:

w3=(0.5000,0.5000)T;C.R.=0

信息与沟通准则层下各因素的相对权重矩阵为:

w4=(0.1216,0.0668,0.2990,0.2489,0.2637)T;C.R.=0.0243

内部监督准则下各因素的相对权重矩阵为:

w5=(0.3215,0.1785,0.3356,0.1644)T;C.R.=0.0165

3.准则层判断矩阵及权重向量。准则层各因素相对重要性判断如表4。

由表4计算可得,准则层各因素相对权重矩阵为W=(0.2673,0.1756,0.2023,0.1537,0.2011)T,一致性指标C.R.=0.0152

(二)确定评语集并赋值

评语集V={v1,v2,v3,v4}={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各指标的评语均设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个等级,评语等级对应的分值为:设定100分为满分,90分以上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60~79分为一般,60分以下为较差。

(三)逐层确定模糊评价隶属度矩阵

由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权威人士组成内部控制评价专家组,设定专家组由20位成员组成,由20位专家组成员根据基于过程导向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对某企业内部控制指标层指标进行评价打分,将其评价结果进行汇总。(限于篇幅,打分表略)

以准则层指标内部环境下的各指标层指标为例,该指标层的模糊评价隶属度矩阵为

R1=0.75 0.15 0.1 00.55 0.35 0.1 00.60 0.30 0.15 0.050.50 0.35 0.10 0.050.45 0.30 0.1 0.15

依次类推可以得到同一准则层下其他指标层因素的模糊评价隶属度矩阵R2,R3,R4,R5。

(四)计算准则层、目标层评价向量及综合评价分值

1.各准则层下的评价向量。

内部环境准则下的评价向量

3.计算综合评价值。本例中,设定评语集{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个等级所对应的分值集评分分值分别为{95,82,70,50},则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综合评价值为:

F=S*95827050=[0.5131 0.2588 0.1332 0.0767]*95827050=83.1251

由此,可以得到该企业基于过程角度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综合评价分值为83.1251分,属于良好级别,说明该企业对于内部控制各要素给予了足够重视,内部控制执行的总体情况基本可以接受。

三、基于过程导向的山西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

本文基于过程导向,运用上述方法对山西省37家上市公司2014年末的内部控制有效性做出了评价。山西省37家上市公司中,沪市20家,深市主板14家,深市创业板3家,按照证监会行业分类2012版,山西省上市公司各行业分布情况如表5,剔除7家被停牌的上市公司,本文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基于过程导向,对剩余30家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有效做出评价,最终评价结果如表6。

通过上述评价过程及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基于过程导向角度,内部控制五要素对山西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总体情况的重要性有所不同,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内部环境因素(其权重占26.73%),说明作为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内部环境对控制目标的实现有着直接影响,进而影响着企业内部控制的整体情况。

其次,在山西省30家上市公司中,有19家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总体情r达到良好水平,占63.33%;有10家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总体情况为一般,占33.33%;有1家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总体情况较差,占3.34%。这说明,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与《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监管要求及技术标准逐步成型,为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提供了指引,从而有利于山西省上市公司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并且山西省大部分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总体情况处于一般以上,内部控制执行的阶段性成果较好。

第三,在山西省30家上市公司中,内部控制总体情况达良好水平的仅占63.33%,这说明,虽然山西省上市公司完善内部控制的阶段性成果较好,但仍不可否认,山西省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使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良好以上的比例进一步提升。

第四,分行业来看,山西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如表7。表中数据表明:山西省采矿业、交通运仓储和邮政业及金融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高于其他行业;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优于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批发和零售业的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较为落后,需要进一步提高。但不论哪个行业,山西省上市公司均仍需进一步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从而实现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优秀的目标。

四、结语

本文引入模糊层次分析法构建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山西省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山西省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整体居于良好水平,分行业来看,山西省采矿业、交通运仓储和邮政业及金融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高于其他行业。但各行业上市公司仍需关注内部控制的构建及完善工作,从而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

参考文献:

[1] 孙h[,魏敏,伊凡,向若琪.FAHP在内部控制活动评价中的应用.会计之友,2014(21)

[2] 陈汉文,张宜霞.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评价方法.审计研究,2008(3)

[3] 戴彦.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基于A省电网公司的案例研究.会计研究,2006(1)

[4] 周小燕,罗绍德.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国内部审计,2013(7)

[5] 张兆国,张旺峰,杨清香.目标导向下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构建及实证检验.南开管理评论,2011(14)

[6] 杨有红.2007年沪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研究――数据分析与政策建议.会计研究,2009(6)

(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山西太原 030024)

(责编:贾伟)

上一篇:新型农村社区的新忧思 下一篇:论刑事电子数据的取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