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刚:矢志寻“贾”心不变

时间:2022-08-11 12:45:58

矢志寻“贾”数十年,愿献点录在人间。2013年王凤刚与著名诗人席慕蓉、导演陈可辛等人一起获得“中华文化人物”荣誉称号。

1月8日,“智慧东方――2013中华文化人物”颁奖典礼在澳门举行。此项评选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凤凰卫视主办,主席团在全球范围内推选、评出当年度10~12位杰出的华人文化精英,颁授“中华文化人物”荣誉称号。

在今年的获奖人物中,有一位瘫痪30多年的老人格外引人注目。他凭借自己唯一能动的右手,搜集整理了两万余行、堪称“苗族百科全书”的《苗族贾理》和三万余行苗歌,用毕生精力守护着苗族文化之根。他叫王凤刚,来自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丹寨县。

内化于心的传统

离丹寨县城不远的高排村,是一个传统的苗族村寨。住在村里的人并不全是苗族,还有多年前从三都地区迁居过来的水族人。在这里,水、苗两族和睦相处、世代交好,两族通婚的家庭数不胜数。

1945年,王凤刚出生在一个具有水、苗两族双重血统的农民家庭,因此,他对苗族文化有着与生俱来的亲切感。小时候,父母经常给他讲述各种苗族传说,这让他对苗族文化心生好奇。

除了家庭环境的熏陶,村子里的文化氛围也对王凤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被苗族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和苗家人身上体现的优秀品质所吸引,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苗家人历来崇尚勤劳、训诫懒惰。父母在手把手传授劳动技艺的同时,也将勤劳肯干的精神传授给了王凤刚。这种精神,在苗族流传上千年的口传经典“贾”中已有体现:“脚劳脚有吃,手动手有穿。脚劳才足食,手动才丰衣。”

尊老爱幼的伦理道德在苗族文化里同样受到重视。在家里,小辈给长辈端茶倒水;在宴客等庄重场合,晚辈请同桌的老人先举杯动筷;行走在路上,年轻的要主动给年长的打招呼,看到熟悉的老人肩有重物,要主动帮忙……千百年来,这些传统在苗家人之间口耳相授、世代相传,久而久之便成为一种本能。

辛勤劳作的身影、友爱互助的场景,成为王凤刚挥之不去的童年记忆,苗家人的纯朴善良、苗族村寨的和谐安宁,则成为王凤刚对人性、对生活的美好定义。年幼的他并不知道,这正是“贾”所倡导的精神追求,反映了苗族人的自然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第一次听说有“贾”

在苗族社会里,“贾”是一部维护社会秩序的神圣法典。这部法典没有文字,只能口授相传,承担这一使命的就是一代又一代的“贾师”。

王凤刚的外祖父就是一位“贾师”。在老人的指点下,王凤刚第一次了解到“贾”的存在。

从中央民族学院民语系毕业后,王凤刚先是在一所小学当老师,1971年被调到丹寨县革委政治宣传组工作。

“”期间,王凤刚经常下乡工作。有次路过外祖父吴玉金所在的村,听说外祖父被公社革委会办“学习班”了,王凤刚觉得很纳闷。

四处打听之后,王凤刚这才明白,吴金玉是远近闻名的大巫师,被叫去办“学习班”也是因为一次巫事活动。那一年,村里发生了火灾,按照世代沿袭的习俗,火灾过后必须要做“扫寨”的巫事。德高望重的吴金玉被村民请去做巫事,结果被公社革委会的领导发现,抓了“大搞封建迷信活动”的现行。

知道外祖父是大巫师后,王凤刚对巫事活动十分感兴趣,一有时间他就去找外祖父聊天。

“外公,信鬼神、请巫师‘用鬼’是我们苗族世代的习俗,我很想知道你‘用鬼’时念的那些东西是什么内容,能告诉我吗?”

“你问这些做什么,如果被公社的领导知道,不但我遭殃,你可能也要受罪。”吴金玉避而不答。

外祖父的回避更增加了王凤刚的好奇。他一次次地央求,吴金玉拗不过他,终于将巫事的内容告诉了他。这是王凤刚第一次听说苗族有“贾”。儿时听过的那些故事、父母传授的那些习俗、村里沿袭的那些文化,原来都出自“贾”。

外公告诉他,“贾”是苗家人世代口传下来的一种经典,里面包含了创世神话、苗族的迁徙史、先人分布的村落、婚姻礼仪、巫术等内容。“贾”通过讲述故事、事件,告诉人们是非对错、真善美丑,从而形成苗家人一致尊崇的“贾理”。

了解得越多,王凤刚对“贾”就越发痴迷。结合自己学过的专业知识,他断定承载着苗族博大历史文化信息的“贾”,是苗族民间文学中的一部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从此,王凤刚与“贾”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开始四处打听“贾师”,只要有线索,不管路程多远,无论对方如何拒绝,他都要亲自拜访。为了取得对方的信任,他什么都愿意做,送礼、喝酒、端茶,甚至倒洗脚水。他的诚心,敲开了“贾师”们的心防,他们将自己的所知所学详细告知。王凤刚如饥似渴地记录着,不辞辛劳地行走着,就这样,他长达30多年的寻“贾”历程开始了。

愿献点录在人间

“矢志寻‘贾’三十年,跋山涉水访求贤;苗寨拜师聆教诲,木楼秉烛记古言。秃笔书穷千页纸,黑发成霜心亦甜;寸草难把春晖报,愿献点录在人间。”

这是王凤刚在搜集整理“贾”的过程中有感而作的一首小诗,诗中表达了他对苗族文化的热爱。

在四处搜集“贾”的过程中,王凤刚发现身体越来越没力气。起初,他以为是风餐露宿落下的风湿,并没有在意。可是,病情愈发严重,他不得不到医院进行详细的体检。不幸的是,这次体检给他的身体判了“死刑”。

1983年,经过多次诊断,医生确认王凤刚患的是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病者身体会逐渐瘫痪,双手无力,运动神经逐渐坏死,肌肉日益萎缩直至死亡。这种病目前无法治愈,只能控制病情,发病后,有的人只能撑过三五年,最长不会超过25年。

一边是不能治愈的疾病,一边是亟待整理的“贾”,先治病还是先整理?王凤刚有些犹豫。

住院一个多月后,他的病情并无起色。王凤刚决定回家,用剩下的时间,尽自己最大的力量,能整理多少是多少。

无法行走,王凤刚便把“贾师”请到家里,一边听他们说“贾”,一边专心记录。看到他拖着残疾的身体还在夜以继日地工作,亲戚朋友都劝他别再折腾。但王凤刚明白,精通“贾理”的人大部分年过古稀,在世的传承人越来越少。如果不抓紧时间搜集整理,这种口授文化将逐渐消失。

就这样,王凤刚一面和病魔做斗争,一面加紧搜集材料和整理录音。他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倒下,所以分秒必争、全力以赴。

2005年,在2万余行原始材料和100多个小时录音资料的基础上,他开始《苗族贾理》书稿的整理译注工作。

在整理译注的过程中,为了一句话,王凤刚常常要翻阅大量资料。他认为,不懂得文化背景知识就不能进行准确的翻译。对于“贾”,他始终心怀敬畏,翻译中只要写错一个字,他都要重头来过,哪怕这页纸已经写到最后。对于只有右手能动的王凤刚来说,这个过程异常艰辛,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体力。

凭着别人难以想象的坚韧和顽强,王凤刚靠着一只右手硬是把自己倾注了几十年心血搜集、整理、记录、译注的《苗族贾理》付梓成书。

王凤刚说:“一种文化,不认知它,不了解它的价值,就不会对它产生文化自觉与自信。对我们来说,只要听过‘贾理’、懂得‘贾理’,都会得到一种心灵的净化,会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争取向上向善。”或许这就是王凤刚三十年多矢志不渝的原因。(责任编辑/姚 远)

对话王凤刚

记 者:因为身体原因,你这次未能前往澳门亲自领奖,心里是否有些遗憾?

王凤刚:作为一个并没有做多少事的人,组委会能够注意到我、授予我这个荣誉,我非常感激。这个奖虽然是授给我个人的,但并不属于我一个人,而是属于苗族民间文化,是苗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感动了主席团的成员。虽然我不能亲自前往领奖,但能让大家关注、认识苗族的优秀文化就已足够。

记 者:你从事苗族“贾理”搜集整理工作这么多年,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王凤刚:如果要概括我的感受,我想这句话最恰当,“汉族离不开书,苗族离不开‘贾’”。苗族是用“贾”作为载体,承载这个民族所有的价值观、伦理观、道德观,里面的人生课题、文化内容,会让我们每个人受用一生。

上一篇: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交流 下一篇:江湖恩怨都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