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姐》:低调而华美的人性绽放

时间:2022-08-11 12:10:56

2011年9月,许鞍华的《桃姐》亮相威尼斯电影节,颇受舆论好评。此后该片先后荣获台湾第48届金马奖三项大奖、第18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奖,此外还获得2012亚洲电影大奖最佳女主角奖和最受欢迎男演员奖……盛誉之下,票房亦应声而起,影片自3月8日登陆内地影市以来,凭借口碑效应,已收获5000多万票房收入,的总票房收入升至7000万元以上。这部小投资的文艺片一路走来,以朴质无华、温润雅致的格调,轻轻地撞击观众的心灵,让长久以来浸淫于好莱坞式奇观大片的观众,感受到电影的另一种美丽。而它的成功无疑提振了华语电影的艺术创作的信心。

放眼世界电影,我们发现,近些年来,反映老年生活题材的影片不乏佳作。2008年,加拿大电影《柳暗花明》(Away from Her,萨拉・波莉编导)曾备受赞誉,获得加拿大吉尼奖七项大奖;2011年,意大利电影《无限的青春》(A Second Childhood,普皮・阿瓦蒂编导)也在本国赢得好评,导演阿瓦蒂收获了意大利银绶带特别奖。年华逝去,疾病缠身,老年痴呆症改变了相爱一生的浪漫;现实的重压,情感的纠结,被迫放手心爱的伴侣……两部影片虽然具体内容不同,但都再现了迟暮之年老人生活的病痛,以及比病痛更难以忍受的心痛。同时,两部影片最终都借诗意化的表现手法释放、升华了美好的人类情感。

相比之下,《桃姐》有些不同。虽然它也将镜头对准了老年生活,描写孤老病死的人生结局,却通过写意地表现病痛,有意地回避内心纠结,善意地调侃生活,营造出一种更平静、更温暖的影调,让生命像林间的涓涓细流,无声地流淌、远去,像绿草上的无名小花,悄悄地绽放、凋谢。而这种低调、内敛之美得自于影片在几个方向之间达到的平衡。

影片写情但拒绝煽情。佣人“桃姐”(叶德娴饰)在梁家服务60年,先后侍奉祖孙五代,主人家的少爷罗杰(刘德华饰)在她中风后,安排她入住老人院,直到最后为她养老送终。在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中,导演通过日常生活的写实描写,刻画了主仆两人之间的情感流动。桃姐以自己的尽职、勤俭,打理罗杰的生活,用自己的厨艺呵护罗杰的健康。那只卤好的牛舌凝聚了桃姐对罗杰的疼爱与关切。从罗杰的角度来说,桃姐意味着家的所在,意味着等他归来的窗口灯光,意味着受宠、被偏爱。但导演许鞍华没有用戏剧化手法强调主仆之间的感情互动,而是将所有情感溶化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罗杰对桃姐的关爱,渗透在一件件琐事之中,帮她联系老人院、带她出席电影首映式、一起吃饭、陪她看病等等,一切都在不言之中。不仅如此,在有些段落影片还做了“冷”调处理,比如最后罗杰放手让桃姐离开的段落,既没有刻意突出罗杰的痛苦,也没有让他一直陪伴桃姐到生命的尽头。罗杰和桃姐恪守主仆身份,只是努力将世间的温暖传递给对方。这样的处理让影片跳出了情节剧式的戏剧性,更写实,也更有韵味。

影片谈论生死但少有压抑之感。生死是一个深入心扉的话题,它纠缠世人一生,总让人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收获不同的感悟。正像影片的英文标题A Simple Life所暗示的那样,影片在主仆情的背后,通过桃姐豁达、平静地接受人生的谢幕,探索了生死大义。桃姐不抱怨,不纠结,她冷静地预想到自己病情的后果,主动提出进老人院。虽然初入老人院有种种的不适应,但她善意对待身边的老年朋友,很快与周围老人打成一片。在生命面临结束之际,桃姐、罗杰和牧师一起祷告,用“忧患有时,伤痛有时”等一切皆有时的观念,给自己支起一片宁静的天空。因为一切有时,桃姐坦然地接受了生死,接受了相聚与分离。在这样的处理手法之下,影片虽然讲述了一个略带忧伤、让人唏嘘不已的故事,但它不晦暗,不悲观,不让人窒息。因为桃姐的豁达,观者也跟随她一起卸下因生命消逝而起的重负。

影片文艺腔十足但不乏商业片的愉悦。沉闷似乎是文艺片的“通病”,是导致文艺片曲高和寡的“元凶”。想当初,许鞍华的《天水围的日与夜》(2009)曾获得多项香港金像奖奖项,虽如此也未能逃脱市场败北的厄运。或许是汲取了前者的教训,许鞍华在这部作品中,既保持其一贯的写实风格,同时又糅合了明显的喜剧的、商业的元素,比如罗杰与香港导演的双簧戏,罗杰身份两次被误认,再比如老人院里两位老人错戴假牙并发生挣执、某老伯不停借钱找洗头妹,还有对电影首映式的调侃等等,正是这样喜剧元素的点缀,使得一部极易流于沉闷的电影引逗出观众的阵阵笑声。再加之香港知名电影人,如徐克、洪金宝、邹文怀和内地导演新秀宁浩的客串,以及刘德华的明星效应,让一部小规模文艺片有了商业片式的演员阵容,也制造了“数星星”的。

不过,群星灿烂的配角阵容并未掩抑女主角的风采。就像朱丽・克里斯蒂(Julie Christie)支撑起《柳暗花明》一样,叶德娴对角色的精彩演绎也是全片最令人称道之处。她细致入微地展现桃姐的容妆、姿态、不同阶段的身体与心理变化,丝丝入扣,不温不火,自然顺畅,再加上许鞍华一贯的写实风格,使得桃姐这个形象像邻家奶奶一样朴实、真切。

《桃姐》的成功让观众再次认识许鞍华,也给她带来新的荣誉――2012亚洲电影大奖终身成就奖。很庆幸,在中国电影也步入奇观大片的时候,我们还能看到电影人的艺术坚持,看到这样一部埋头挖掘人性的艺术片,也许这才是华语电影未来的方向。

秦喜清: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研究员

上一篇:时代的、科学的、进步的精神 下一篇:电视包装与商品包装视觉要素设计的共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