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生活中的“最佳女主角”

时间:2022-08-10 11:41:12

我要做生活中的“最佳女主角”

“最佳女主角”

张文菁,“文”是文化、文艺的“文”,“菁”是精华的意思,指事物最纯粹、最美好的部分。这个名字,寄托了她的父母望女成凤的心愿,希望她将来成为文艺界的精英。据说,文菁“抓周”时一手握住钢笔,一手抓起收音机,让全家人兴奋不已。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世界上确实存在一种叫做“天赋”的东西。文菁很小就显示出在语言方面的天赋。六岁上小学一年级时,文菁主演了她的第一部儿童广播剧《你是妈妈吗?》,剧中她饰演一个失去了妈妈的小姑娘。导演叔叔怕小孩子不能尽快入戏,特意将女主角的名字改成“菁菁”。事实证明他的担心是不必要的,一进演播室,文菁就完全把自己当成剧中的“菁菁”,排练八次竟然哭了八次,每次都哭成泪人儿。电台的叔叔阿姨只好抱着她遛弯儿,买来好吃的东西哄她开心。等到正式录音的时候,小家伙几乎一气呵成,倒是把和她演对手戏的妈妈――吉林人民广播电台的资深主持人比得失去了光彩。一遍下来,导演发话:孩子通过,妈妈重来!

这部广播剧代表吉林人民广播电台参加当年的全省广播剧评奖,获得了一等奖。评委们对这个六岁的小姑娘大加赞赏,文菁获得了那届唯一的“最佳女演员”奖,那一年的最佳男演员空缺。同年,这部剧获得中国广播剧政府奖三等奖。

电台的导演也像发现了一块宝贝,第二年,又为她量身创作了儿童广播剧《寻找幸福的眼睛》,文菁担任主演,扮演一位失明的小姑娘“明明”;第三年,在广播剧《一件小棉袄》中文菁扮演童年时代的女主人公。这两部剧都获得了省里一等奖。

有了少年时代用声音塑造角色的锻炼,加上家里主持人妈妈的熏陶,文菁在初中和高中阶段都是校园广播站的一员。一些文艺晚会的舞台上也少不了她的身影,或主持,或表演,她用甜美纯正的声音创造着美,传播着美,并渐渐地在播音和朗诵中获得了自信和快乐。

为爱起舞

文菁是姥姥带大的,祖孙俩感情极深。姥姥会跳民族舞,是业余舞蹈者中的佼佼者。在姥姥的引领下,文菁从四岁多开始学习民族舞,风雨无阻地坚持了十年。期间参加全省舞蹈大赛,参与的群舞《放牧少年》《祝福》《傣族小姑娘》均获得一等奖,她还在小学毕业前拿到了中国舞蹈家协会颁发的十级证书。文菁和姥姥经常在一起切磋舞艺,共同语言可多啦!她们互相学习、借鉴,自编动作,边交流边开玩笑,祖孙俩的笑声感染着家里的每一个人。文菁每次参加舞蹈比赛或学习、编创了新动作,姥姥都会拿微型摄像机拍摄并亲自拿到外面编辑好,刻成碟,给文菁留作永久纪念。

初中课业加重,文菁曾有三年不怎么跳舞,基本功几乎消失殆尽,不免令人惋惜。考入东北师大附中后,她发现很多同学都才华出众,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文菁内心中对舞蹈的热爱的火种再次被点燃。她报名参加了附中的“T舞社团”,为了排练常常在午休时间奔走于自由、青华两个校区之间,常常顾不上吃饭休息,回家后还要抽空抻筋压腿,疼得龇牙咧嘴,忙碌辛苦却乐在其中。

文菁认为,只要是做真心喜欢的事情,便不会觉得累。实际上,文菁从舞蹈中获益匪浅:从小到大她很少得病,练功让她经络畅通,筋骨柔韧;十年的坚持使她懂得做任何事都不能半途而废,只要开始就要坚持到底;舞蹈馈赠给她最好的礼物就是修长的、挺直的腰板儿――人群中,只需看背影你就能认出她。故技重拾,她每天对着镜子跳舞或是摆出几个舞蹈动作,文菁似乎对舞蹈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感悟,舞蹈已经成为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2013年她参加了学校的“才俊杯”舞蹈大赛,以一支傣族独舞获得十佳称号。

快乐的精灵

凡是见过文菁的人,都会觉得这孩子是典型的淑女,说话柔声细语略带腼腆,时而也会抛出两句赶劲儿的话,逗得大家开心一笑。她骨子里的幽默源于从小对曲艺的喜爱。电视或广播里一播出小品、相声节目她就特别专注地听,有时听一遍就能记住台词,表演得惟妙惟肖。国内知名笑星的特点她抓得准,学得像,尤其是模仿宋丹丹,简直一绝。初中时,她和好朋友马歆依堪称最佳搭档,每年的新年晚会,她俩都会自编自演小品,引得满堂喝彩。记得在《昨天・今天・明天》里,她们结合班级现状,模仿赵本山、宋丹丹用东北方言表演:“只见班任走进门,B班学子抖精神。放假还得留作业,老师净能欺负人!”台下的欢呼声、叫好声四起,几乎把演员的声音淹没。

数学是许多女孩子在中学阶段“心中的痛”,而对文菁来说,数学竟成了她最喜欢也最擅长的科目。她说,一方面数学相比其他科目较为简单,另一方面,她喜欢从小到大所有的数学老师。初中时,数学老师是她的班主任郎老师,她选文菁当数学科代表,还在她第一次考满分时奖励给她三支笔。从那以后,文菁对数学充满了热情,几乎每次考试都能拿到满分,成为文菁初中学习阶段最为辉煌的记忆。

生活中的文菁始终是个懂事、善解人意和开朗乐观的女孩儿。你几乎看不见她耍小性子,也从来不会顶撞长辈。她是父母眼中的乖乖女,老师眼里的听话学生,同学圈里最好相处的人。因为身材娇小和娃娃脸,她的绰号都与“小”有关:小不点儿,小豆丁;还有同学说她像《Tom and Jerry》里的Jerry,就叫她小耗子……她的同桌曾羡慕地问:“你父母都做什么工作,把你培养得性格这么好?”文菁自豪地告诉她,爸爸是一汽的高级专家,妈妈是主持人。

文菁从未受过爸爸妈妈的打骂,在爱中成长的孩子自然学会了用爱回报他人和社会。文菁懂得父母的辛苦,也从不吝啬表达自己的感恩之心。有时妈妈下班晚了,她就先把饭焖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包括联系课外辅导的老师,一点儿都不用父母操心。

文菁的理想是当艺术家,就像她父母当初期待的那样。她的近期目标是成为一名编导或是主持人。现在,让我们记住这个名字――张文菁。也许不久的将来,你会在电台或是电视台的节目中听到她的声音,看到她的样子。她跟你们一样,是读着《中学生博览》长大的孩子,是铁杆的“铂金”,是一个要做生活中“最佳女主角”的女孩儿。

上一篇:立足有效对话促使动态生成 下一篇:多谢,那些替我陪伴妈妈的小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