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让科学探究更有效

时间:2022-08-10 11:30:12

记录,让科学探究更有效

自2003年初参加中法合作“做中学”科学项目研究以来,我园对幼儿的记录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不仅在记录的内容、形式上有了新的突破,而且还将记录有效地运用于日常的科学探究活动之中。使极具科学性的记录活动生活化、趣味化。

一、因年龄而异。考虑记录的适宜性

不同年龄的幼儿记录具有不同的特殊性,因此在选用记录方法时就需要考虑适宜性。

小班幼儿在感知、注意、思维过程中目的性差,极易受外部刺激的影响。因此,小班幼儿宜选择形象有趣、简单的记录方式。比如,小班科学活动“掉下来啦”要求幼儿记录积木、树叶、鸡毛、纸片落下来的不同形态。如果让小班幼儿在没有具体情境的刺激下。回忆实验过程并作个别记录,难以完成任务。因此,我们把物品下落的瞬间用多媒体动画的方式展现在幼儿面前,帮助幼儿回忆实验过程。再现实验现象,以帮助幼儿顺利地进行实验记录。同时采用了“结合情境,个别记录。集体呈现”的记录方式。即事先在记录纸上画上物品,贴在幼儿能够得着的展板上。指导幼儿对应地画上物体下落形态的线条,表示物品下落的样子。在这种直观、形象、可操作的记录过程中,小班幼儿做记录的兴趣和目的性明显获得提高。

中班幼儿注意力仍然比较容易涣散,缺乏专注实验的坚持性,实验研究的目的性也较差。因此,在开展记录活动时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在设计个别记录表时要注意直观形象性。例如。在中班科学活动“开车”第一次教学时。我们设计了两个直观的跑道并用数字1、2标出高、底不同的跑道的记录表,只要求在汽车开得快的那条跑道上做记录,大部分幼儿都能准确记录,但在幼儿讲述时,1、2跑道与高、低跑道需要转换,幼儿讲述不清,该表格不利予幼儿表达结果。于是,在第二次教学时,我们将记录表修改为形象地画出高底不同的两个跑道的记录表,并创设幼儿真实可见的记录情境开展记录,幼儿都能按要求进行有效记录并在交流中准确表达。

大班幼儿抽象思维已经开始萌芽,观察、质疑、合作等能力得到了稳步的发展。因而,大班的记录大多以表格、符号、标记为主,甚至还会涉及实验过程的流程性记录。相对而言,这阶段的记录比较抽象,更加突显幼儿的个性和思维轨迹。例如,在大班科学活动“不用手也行”中,幼儿做过实验以后,只需在自己设计的搬运方法后面记上成功与失败的符号即可。简洁、直观,符合大班幼儿的思维特点。

二、因内容而异。考虑记录的可操作性

在一节科学活动中,到底需要幼儿做什么记录呢?这就要因内容而异了。记录表的设计应考虑可操作性,不要让记录成为幼儿的一种负担。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我们一般涉及两类案例。一类是经验问题型案例,这些案例大都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围绕一些经验型问题展开。我们尤其注重运用过程性记录,记下实验的整个过程。例如,中班科学活动“和面”,幼儿在观看了馒头师傅制作馒头后,亲自体验把面粉做成团的过程,然后小组成员一起讨论、记录和面的流程,先加一杯水,水不够,再加……然后用力地揉、捏……这种记录形象生动、清晰明了,便于幼儿看着记录进行交流、表述。另一类是科学原理型案例。例如。大班科学活动“怎样落得快”,通过双手对比实验,让幼儿发现“物体重量、形状不同,落下的情况也不同”这一科学现象。在记录环节,幼儿不仅记下自己的实验设计——加重或变形的方法,同时也把实验结果记录在相应的表格中,这是结果记录的方式。

三、记录与探索同步,考虑记录的真实性

记录作为科学活动的一个必要环节,它总是与幼儿的探索发现活动同步进行的。这源于幼儿思维直观形象性的特点。即使是刚刚看到或进行的活动,如果没有及时记录,过后补记,或是回忆记录,都会与具体的活动情境有很大偏差。因此。幼儿园阶段的记录活动应与操作活动同时进行,这是保证记录活动真实性的一项有效举措。

四、记录为交流提供支架。考虑记录的有效性

记录活动的一项重要作用就是。为交流、表达提供支架。比如,上面谈到的中班科学活动“和面”。在记录单上幼儿记录了一个一个流程标记。只要看着这些流程标记,逐个讲述,幼儿就能把整个和面的过程描述清楚。在指导时,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加上“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关联词,这有助于幼儿养成完整、连贯讲述的语言习惯,也体现了记录对发展幼儿语言的积极作用。

上一篇:浅谈电视购物及其发展趋势 下一篇:教育,从爱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