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础美术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时间:2022-08-10 07:49:54

在基础美术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所谓综合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情感表达力、思维能力以及审美能力。我们知道要完成一幅美术创作需要经历观察——感知——记忆——想象——再现——理解等心理活动过程,并最终通过实践活动来产生创作作品。因此,美术活动具有一般性创作活动的特点,并且美术教育活动在儿童创造能力的培养中具有其他教育活动所不可比拟的功能。正是基于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这些功能,美术活动成为了儿童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就是说,如果教师对美术教育活动进行正确的认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美术教育活动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会起到巨大的作用。那么在基础美术教育的小学阶段,教师应该怎样做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呢?

一、教育理念的转变

1要明确基础美术教育不是以培养画家为目的的,而是注重审美文化能力的培养

梁玫在《论中小学美术教育观念与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一文中指出“学生在学校接受美术文化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人人都以会画一张画为荣,或人人都去当美术家,而是让人人都在各自的人生历程中得到美术文化的润泽。”?因此,我们美术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转变美术教育目的——审美文化教育,不是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画家,也不是单单引导学生能画出一幅好画,而是通过美术教育活动的过程,对学生的心理,思想情操以及人格进行美的陶冶和熏陶,从而达到审美文化教育的培养。

2要明确基础美术教育不等同于成人美术教育,注重自由表达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很多美术教师过于强调美术技法和美术专业术语的灌输。我认为这是不恰当也过早了。儿童在先天的自由状态下很容易形成美术天赋,而这种美术天赋,教师如果没有及时发现正确引导,这种美术天赋极容易受到客观世界的消化。那怎样才能正确的引导学生的这种美术天赋呢?我认为,关键在于美术教师或家长观念,教师或家长不应用成人美术的观念标准来衡量儿童。儿童美术教育强调的是儿童主观情感的表现,注重的是情感的自由宣泄;成人美术教育强调的是对客观事物的再现,注重专业艺术技能的培养。

对此,奥地利法郎兹﹒西泽克提出革命性的主张,他认为:“不要给儿童强加成人的思路和方法,要按照儿童的发展阶段进行教育,并使儿童的创造性得以实现。”同时英国的赫伯特﹒里德也认为;“儿童艺术是人的表现方法之一,模仿成人的想法是错误的,艺术应成为教育的基础,通过美术来发扬光大儿童与生俱来的创造力是美术教育应有的基本态度。”?因此,基础美术教育应该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适应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这也是美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而不是盲目的照搬照抄不适应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成人美术教育方式,让小学生过早的接受专业美术知识技能的教育。

3在强调小学生的主观情感自由表达的同时,不能忽视客观基础美术知识技能。

虽然一再强调要小学生自由情感的表达,强加给学生专业美术知识技能是错误的做法,但也不是说完全不注重基础美术知识技能,让学生一味的自由表达。老师完全的“不予指导”,“不加干涉”,让学生“顺其自然”的发展,那教师的作用何在呢?所以说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还是十分必要的。在美术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明确指出“美术课的总目标包括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而只有在学生自由表达的同时加上教师美术知识的适当引导,学生的美术天赋才能更好更长久的为学生的心灵表达服务。因此,在情调让小学生主观情感自由表达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客观的基础美术知识技能。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1将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在传统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常被认为是课堂的主角,一节课大部分的时间是教师在讲授在解答,往往忽视了学生,更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在美术教学中,学生总是在根据教师的教学要求在机械的模仿,被动的接受,一节课教师教授的时间过长了,学生基本没有时间进行独立的思考、独立想法也没有机会在课堂上进行表达,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会丧失。而在新课程改革中也一再强调要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让学生在用"形、色、材料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的过程中,能够独立思考,不断锤炼自己的构思,探索表现的方法"。这种融入了思考与创造力的探索方式对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是十分有益的。那么,在教学活动中怎样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呢?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简单的总结了如下几点:

①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与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以及独立创作美术作品的空间。教师不应把所有的问题答案和想法都直接灌输给学生,而应当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真正的认识事物,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的答案,进行亲身的体验和实践,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养成独立创作美术作品的习惯。

②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要关心尊重每一个学生。美术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是一种个体性精神劳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应尽量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多体验,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思考,促使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2将课堂的主导权交还给学生,注重学生探索发现能力、观察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发现问题,能够提出问题是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起点。在我们的美术教学过程中会有这样的体会,当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行探索,去发现去创造。可是在传统的美术教育中,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美术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直接的灌输,而不需要学生提出问题,尤其是当学生提出一些奇特新颖的问题时往往会遭到教师的不满或训斥。这样下去学生不会有发现问题的意识,更不会创造出新颖的美术作品。

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倡"研究性学习"这就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所以美术教师应在传授“死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注重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勇敢地提出问题,给予学生的聪明才智以充分发挥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以及独特的想法。

3将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想象力的培养。培根说:"好奇是知识的萌芽",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好奇心,教学内容力求构思新颖,趣味性强,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于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运用合理有趣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美术创作的冲动。人们常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既定的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打破教学的单一化状态,利用丰富多彩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同时结合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条件资源,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呈现多样性、启发性及趣味性。这也就要求学生课业的布置要具有灵活性,给学生以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美术活动的想象力是不言而喻的,美术创作中离开了想象力就无法进行艺术构思。美术史上杰出的艺术大师都是充满新奇的想象力的,如梵高、毕加索、达利、米罗、亨利﹒摩尔等等,在他们的作品中,都展露出惊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若使每个学生画出一摸一样的画或出现同样的风格则是教师的悲哀更是创造的大忌,应鼓励学生敢于大胆地设想,有目的地促使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允许学生出现不同的表现技法、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受既定的思维模式约束,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想象力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评价方式的转变

课堂中短短几分钟的评价环节,占整堂课的比重比较小,但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评价方式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因此在课堂评价中要打破传统的“像不像”、“好不好”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获得自信。

让学生自评、同学之间互评、全班同学的集体评价、家长的帮评和教师的师评结合起来,打破学生和家长心目中传统的评价方式“像不像”、“好不好”,转变学生和家长传统的思维模式,让他们知道美术作品不单单只有“像”才是“好”的美术作品,增强学生的参与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听到多方的评价声音,让学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改正缺点,发扬优点,提高自尊心,树立自信心,追求好实现自我价值,形成自己的个性。

基础美术教学的目的不应以传授美术知识技能为核心,而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核心。而在培养综合能力的过程中,教师教学目标的转变,角色的转换,以及评价方式的改变,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梁玫.论中小学美术教育观念与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J]

[2](英)赫伯特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M]

上一篇:中学音乐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践与认识 下一篇:纠错让思维如此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