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对中国古代石桥建筑的影响

时间:2022-08-10 05:04:58

道教文化对中国古代石桥建筑的影响

【摘 要】桥梁建筑追求实用性,但是在桥梁装饰中却有着不少细节的可以观赏的美,比如栏板、望柱、横帽石梁等的雕刻图案,这使得古桥在具有实用性的同时,也富有艺术审美。古代石桥的艺术审美主要在图案美、意境美、工艺美等方面得到体现,装饰图案题材众多,往往与中国的道教文化、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有着密切联系。本文将研究道教文化对中国古代石桥建筑的影响。

【关键词】道教 文化 石桥

道教是从唯一中国本土产生发展起来的,有着久远的历史文化。在道教刚刚创立的时候,就将《道德经》奉为圭臬,并将老子奉为教主。从东汉开始,很多人一方面是老庄思想的研究者,一方面又是道教的信徒。《道藏》这部道教典籍丛书中包含了很多阐述老庄思想的宝贵著作,内容涉及广泛,比如包括很多炼丹的方法和方术等。中国古代的化学、医药学等科学技术都深受道教文化的影响。这是因为道教思想提倡人要不断追求更高境界,不断求索,从而推动了发明创造,带动了古代科技发展。道教文化追求自然,以炼丹、养生等实践活动,影响着中国古代科技的进步。历史表明,所有宗教的产生都与对生死的思考脱不开关系。道教也不例外,同样对人的终极存在进行了深入思考。但是道教更加重视实用性,倾向世俗化:追求得道成仙,尽情享受;对养生之道非常注重,希望实现长身不老,为此采取各种方术,所谓方术就是对外部和内部自然进行认识从而得道成仙的手段。道教信徒在方术的使用过程中,不知不觉的为中国古代医药学、化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而道教崇尚自然的文化思想,在推动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道教文化直接关系到中国古代科技的起源和发展,比如古代化学、医药学、植物学和矿物学等都源自道教。同样道教文化对中国古代石桥建筑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道教哲学对古代石桥建筑结构的影响

道教哲学思想中所谈论的“道”是非理性和非逻辑的空有无名之状,不再人类感觉范围之内,无法用语言将其传达出来,其所凭依的语言的意象符号系统,这使得它具备了抽象性和超验性的特征。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特点,很多时候我们会用道教富有哲理性的话语来进行表述,比如“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在进行古桥设计时,因为道教哲学思想,尤其是有无观念的渗透,使得古桥更具文化内涵。老子曾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玄妙难解的言论,正是道教哲学在表述存在于自然事物中的客观规律。将有无观念同古桥文化结合起来,能够暗合桥型结构。薄拱薄券技术让古代石拱桥的桥拱的空间得到了最大发挥,而且将自身重量降低到最小;而石拱桥的简支结构形式则充分的演绎了古桥的“有”、“无”之象。道教文化在石桥的材质、装饰、色彩等方面无不有所体现,让石拱桥呈现出祥和虚静之感,同时体现出开阔疏朗、恬淡谦和的人生追求。

对于水,道教哲学尤为崇拜,认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夫唯不争,故无尤”,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教哲学主张的以柔克刚、以退为进通过不争来达到无不争的目的。道教祀神、修道或举行宗教仪式都是在道教宫观进行,所以多将水引入宫观之中,使其环绕屋舍,而这必然要求修建很多石桥。这些石桥同其他地方的石拱桥相比,虽然尺寸相对较小,但是布局、形制却没有多少区别。石桥不仅能够让道观显得庄严,而且还能够起到改善风水的作用。在民间,道教阴阳术士常常用桥来趋吉避凶,使得桥带有了神秘性。

二、道教图案是古代石桥建筑装饰艺术的重要题材

桥梁装饰多见于石桥,通常是在桥栏、望柱、仰天石、拱券石、抱鼓石、桥面横梁等这些人们容易观看和接触到的地方。装饰多用雕刻手法,题材众多,主要包括两大类,分别是动物和植物,动物类有龙、凤、狮、羊、马、鱼等,植物类有莲花、牡丹、蔓草绣球花等;此外还多见祥云图案。这些工艺精湛的石雕装饰往往同神话传说、民俗风情等有着密切联系,比如吸水的石兽、压水的蛟龙和降伏水怪的图案等等,极大的丰富了古代石雕艺术,推定了独特风格的形成。中国古桥从清代中期开始,越来越不重视装饰,而强调其结构和功能;而在明代以前,对装饰较为重视。装饰能够有效的增加建筑的美感,而古桥的雕饰也是如此。

这些装饰存在于桥梁各个不同的部位,题材广泛,且多为群众所熟知的,一般表达工程竣工后的喜悦之情和祝颂吉祥之意。中国古代的木桥的装饰都十分简单,比如浙江泰顺的廓桥,在桥上的建筑,从其功能来看,有些已经是构成主体的重要部分,而我国古代石桥的装饰却非常丰富,而且还具有浓厚的民族趣味和人文内涵。

古代石桥的装饰直接受到的道教文化的影响,桥栏板上雕饰图案多是对道教学说的反映,或者寄予崇拜神灵的含义;道教文化中的“太极阴阳图、八卦图和暗八仙等标志图案往往会在石桥构件上出现,这些图案具有镇桥的寓意。古桥建筑中,这些反映道教文化的图案非常常见,在桥顶的定心板上往往会有“束带笛”等浮雕图案,而在桥底拱券的龙门石上往往会有阴阳八卦图的浅浮雕;比如浙江省德清县德武桥,阴阳八卦图雕刻于桥桥中央面石上,“八仙过海”图案雕刻于桥栏板上。这些反映道教文化的装饰是对造桥者精神祈望的体现。

三、结论

古代桥梁的建造需要高超的技艺和智慧,而造桥者往往被世人所尊重;同时由于信仰宗教,石桥往往会以“仙”字命名,来营造虚无缥缈的意境,让石桥富有禅宗意味,对鬼斧神工的造桥技艺进行宣传和弘扬,使能够世代流传,比如“望仙桥”、“驾仙桥”、“会仙桥”等。这是道教文化与桥文化相互融合的现象。中国古代石桥中与神仙有关系的故事或者桥名,数不胜数。本文对道教文化对中国古代石桥建筑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参考文献:

[1] 周腾宝. 浅析花钱上的道教文化[J]. 安徽钱币. 2005(03)

[2] 胡诚林. 试谈道教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 中国道教. 2006(02)

[3] 余信昌. 道教文化初探――对道教的产生、思想体系和基本信仰的一些认识[J]. 中国道教. 1990(01)

[4] 孟霓霓. 装饰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应用研究[D]. 天津科技大学 2010

[5] 冷霜. 关于中国古代建筑文献的基础研究[D]. 辽宁大学 2011

上一篇:空压机余热回收用于洗浴系统 下一篇:沿海电厂凝结水溶氧超标原因分析和措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