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在后循环缺血诊断中的应用

时间:2022-08-10 04:35:33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在后循环缺血诊断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 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查在后循环缺血(PCI)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分析驻马店市中心医院脑电图室2008~2012年PCI患者96例(PCI组)的BAEP检查结果,并与同期8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对比。 结果 PCI组患者Ⅰ、Ⅲ、Ⅴ波的平均潜伏期(PL)分别为(1.80±0.22)、(3.92±0.29)、(6.12±0.26)ms,Ⅰ~Ⅲ和Ⅲ~Ⅴ波平均峰间潜伏期(IPL)分别为(2.16±0.39)ms和(2.23±0.21)ms;健康对照组Ⅰ、Ⅲ、Ⅴ波平均PL分别为(1.75±0.20)、(3.79±0.25)、(5.98±0.23)ms,Ⅰ~Ⅲ和Ⅲ~Ⅴ波平均IPL分别为(2.19±0.30)ms和(1.67±0.19)ms。PCI组患者Ⅲ、Ⅴ波PL和Ⅲ~Ⅴ波IPL长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CI组Ⅲ、Ⅴ波PL和Ⅲ~Ⅴ波IPL大于健康对照组2.5个标准差;PCI组患者中,BAEP异常84例,异常率为87.5%,主要异常表现为Ⅲ、Ⅴ波PL和Ⅲ~Ⅴ波IPL延长,(Ⅲ~Ⅴ)/(Ⅰ~Ⅲ)的IPL比值>1,表现以脑干型为主(45/96,46.8%),高于内耳型(20/96,20.8%)和混合型(31/96,32.2%)。 结论 BAEP检查能灵敏地检测出PCI患者的神经电生理异常,可对PCI的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峰间潜伏期;潜伏期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7(a)-0078-04

后循环缺血(PCI)是临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20%,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与生命[1-2]。目前认为PCI是发生于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梗死。后循环能够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枕叶、部分颞叶及上段脊髓,其解剖结构复杂,部位广泛[3]。因此,PCI患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不具有明显的阳性体征,缺少临床诊断依据。快速、经济地诊断病情,对患者进行早期确诊与治疗,减少其病死率与病残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例如CT)尚无法明确的界定PCI时的“相对缺血状态”。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是由声波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在脑干听觉传导通路上的电活动,反映耳蜗至脑干相关结构的功能状况,任何病变或损伤累及听觉通道的都可以影响BAEP[4]。脑干轻微受损甚至临床无症状和体征时,BAEP已有改变[5]。目前BAEP因为其检测时对患者创性、检测结果灵敏度高等特点,已经成为诊断PCI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应用BAEP对临床已经确诊的96例PCI患者进行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2012年在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就诊的PCI患者96例(PCI组),其中男42例,女54例,年龄28~76岁,平均(54.0±7.5)岁。所有入选病例均符合2006年PCI专家共识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6]。所有入选病例均不包含以下情况:①后循环供应区有脑出血、感染、肿瘤等病变的患者;②有多发性硬化、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症等累及后循环的脱髓鞘疾病患者;③颅脑外伤的患者;④各种疾病导致耳聋的患者。另选择同期健康对照组80例,其中男38例,女42例,年龄30~75岁,平均(53.0±6.5)岁。两组性别、年龄构成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BAEP检测方法

采用上海海神号NDI-200p+型肌电图/诱发电位仪,被检查者处于平卧位,安静放松状态。按国际10-20系统电极安放法,将记录电极置于被检查者头顶正中,参考电极置于两侧耳垂,地线接手腕,极间电阻

测量参数:Ⅰ、Ⅲ、Ⅴ各波的波幅,Ⅰ、Ⅲ、Ⅴ各波的潜伏期(PL),Ⅰ~Ⅲ、Ⅲ~Ⅴ、Ⅰ~Ⅴ峰间潜伏期(IPL)。

异常判断标准[7]:①Ⅰ~Ⅴ各波PL和Ⅰ~Ⅲ、Ⅲ~Ⅴ、Ⅰ~Ⅴ的IPL绝对值大于对照组2.5个标准差;②Ⅲ~Ⅴ IPL与Ⅰ~Ⅲ IPL比值大于1;③Ⅰ、Ⅲ、Ⅴ波各波分化或消失。

进行结果判断时,根据BAEP各波PL、IPL的不同,将患者的BAEP异常分为3种:①脑干型(Ⅰ波正常、Ⅲ、Ⅴ波PL延长,波形分化差,Ⅰ~Ⅲ、Ⅲ~Ⅴ、Ⅰ~Ⅴ波的IPL延长);②内耳型(Ⅰ波PL延长或波形分化差);③兼具脑干型和内耳型表现的为混合型。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3.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PCI组患者Ⅰ、Ⅲ、Ⅴ波的平均PL分别为(1.80±0.22)、(3.92±0.29)、(6.12±0.26)ms,Ⅰ~Ⅲ和Ⅲ~Ⅴ波平均IPL分别为(2.16±0.39)ms和(2.23±0.21)ms;健康对照组Ⅰ、Ⅲ、Ⅴ波平均PL分别为(1.75±0.20)、(3.79±0.25)、(5.98±0.23)ms,Ⅰ~Ⅲ和Ⅲ~Ⅴ波平均IPL分别为(2.19±0.30)ms和(1.67±0.19)ms。PCI组患者Ⅲ、Ⅴ波PL和Ⅲ~Ⅴ波IPL长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CI组Ⅲ、Ⅴ波PL和Ⅲ~Ⅴ波IPL大于健康对照组2.5个标准差;PCI组患者中,BAEP异常84例,异常率为87.5%,主要异常表现为Ⅲ、Ⅴ波PL和Ⅲ~Ⅴ波IPL延长,(Ⅲ~Ⅴ)/(Ⅰ~Ⅲ)的IPL比值>1,表现以脑干型为主(45/96,46.8%),高于内耳型(20/96,20.8%)和混合型(31/96,32.2%)。见表1。

3 讨论

中国PCI专家认为,PCI就是发生于后循环供血区的TIA与脑梗死[6]。与颈动脉系统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相似,PCI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要分以下两种:第一种是可调节因素,例如心血管系统密切相关的疾病例如高血压病、心脏病、高脂血症等,可以累计血管的一些内分泌系统疾病例如糖尿病等,也包括缺乏锻炼、吸烟和饮食等的一些不良生活方式;第二种是不可调节因素,例如患者的性别、年龄、个人史及家族史等[8]。这两种危险因素以前者较为重要。

因为后循环供血的范围比较广泛,因此后循环TIA时累及的部位较多,这种疾病在发作的时候临床症状会相对复杂,但发作方式固定,进展至脑梗死者较少。PCI最常见的血管病理表现是动脉粥样硬化[9]。PCI最常见的发病机制是栓塞,约占所有发病机制的40%[10]。另外动脉狭窄和闭塞引起的血管的低灌注以及动脉夹层等也常导致PCI。栓塞时的栓子主要来源于心脏、主动脉和椎基底动脉,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远端是最常见的栓塞部位。据葛迎辉等[11]报道,PCI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眩晕和平衡失调,这两种症状在发生时会经常伴随一些与小脑和脑干相关的其他症状,其主要原因是小脑、脑干和内耳对缺血较为敏感,PCI时后循环向这些区域的供血量减少,这些部位所在的神经系统的发生了一系列病理过程。临床上对疑为PCI的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诊断排除出血和急性病变[12]。BAEP是研究听觉神经传导通路的一条新途径,反映的是听神经及脑干听觉传导通路的电生理机制。

BAEP形成的解剖基础是脑干的听觉传导通路,其基本构成包括以下4级神经元:第1级神经元为蜗螺旋神经节的双节细胞,第2级神经元胞体在蜗神经腹侧核和背侧核,第3级神经元胞体在下丘,第4级神经元胞体在内侧膝状体。听觉信息在在这4级神经元经由3次传导,最终经内囊后肢止于听觉中枢(颞叶的颞横回)。值得一提的是,听觉信息在经由第2级神经元向上传导时,会形成一种特殊的结构,解剖学上称为外侧丘系,单侧的听觉信息从此部位开始将进行双侧传导,因此听觉冲动是双侧传导的。因为听觉信息在外侧丘系以上是进行双侧传导的,如果一侧传导通路在外侧丘系以上受损,则可经对侧继续向上传导,将不会产生明显的听觉障碍;但是如果损伤了外侧丘系以下的部位,例如蜗神经、内耳或中耳,听觉信息将无法传导,此时将导致听觉障碍。由此也能看出,脑干听觉传导通路通过的解剖结构与后循环供血区域基本相吻合,所以用BAEP检查后循环缺血应该有其独特之处。

BAEP由Ⅰ波、Ⅱ波、Ⅲ波、Ⅳ波、以及Ⅴ波5个波段构成成,各波来源定位较为清晰[13]。其Ⅰ波发自听神经,其Ⅱ波发自耳蜗核,小部分是听神经的颅内段。其Ⅲ波则主要为上橄榄核。其Ⅳ波则反映患者外侧丘系与核团,其Ⅴ波主要为下丘其中央核的团区。其中Ⅰ、Ⅲ、Ⅴ波3个主波是分别代表听神经、桥脑下段、中脑下段的电活动;其各波潜伏期、波间间期、各波分形和各波波幅的测定,可以间接地反映出患者脑干神经核团血流的灌流状态[14]。

本研究结果发现,BAEP对PCI诊断阳性率达87.5%,与以前的研究结果[15-16]相比,阳性率相对较高,可能与本研究选择的病例的病情的轻重,病程的长短不同有密切关系。BAEP在本研究中主要是Ⅲ、Ⅴ波的PL和Ⅲ~Ⅴ波的IPL明显延长,从损害的部位而言是以脑干型为主,内耳型最少。根据BAEP的表现,本研究发现PCI时,脑桥下部至下丘脑水平对缺血缺氧的敏感性明显较内耳高,且PCI时,损害主要集中在脑干。另外,从表1可以看到(Ⅰ~Ⅲ)/(Ⅲ~Ⅴ)的IPL比值

临床上,BAEP异常的患者病情往往较重,症状持久且不易控制。及早应用BAEP监测PCI患者脑干供血及脑功能状态,可提供更客观的诊断参考依据,有助于临床医生对PCI进行早期确诊、判断患者的病情轻重、指导治疗,同时有助于分析PCI病理生理机制。有资料表明[20],PCI患者症状缓解程度与BAEP电生理的逆转是一致的。在PCI的发作期,BAEP的异常率可高达89%,随着临床症状的逐渐缓解,其异常率也同时下降,这说明BAEP不仅能准确地反映PCI的缺血损害程度,也可用来评估PCI病情的动态变化。但是BAEP不能反映脑干听觉通路高级部分以外的损害,也没有病理特异性,无助于临床根据BAEP的检查结果判断脑干功能受损的病因[21-22]。因此,同步合理结合其他相关的影像学(例如CT、MRI)和血流动力学(例如,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手段,可为PCI的诊断提供更全面的参考依据,将会为这类疾病的诊断提供更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吴永红.天麻素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疗效观察[J].天津药学,2011,23(1):43.

[2] 田小卫,田柳,刘金艳.急性脑梗死与左心室功能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1):29-30.

[3] 张莉莉,李敬诚,谢鹏,等.后循环缺血患者椎基底动脉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的分析[J].重庆医学,2008,18(37):2022-2024.

[4] 李军,刘亚平.经颅多普勒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J].中外医疗,2010,29(27):17-18.

[5] 姜健慧,程旭.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术中监测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8):156-157.

[6] 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组.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06,45(9):786-787.

[7] 汤晓芙.神经系统临床电生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384-399.

[8] 卢慧英.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132-133.

[9] 陈渊,陈志,钟维章,等.不同年龄段后循环梗死临床特征及血管形态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3,33(4):296-299.

[10] 贾伟华,周立春,安春华.前循环缺血性卒中老年患者颈动脉斑块及其稳定性与血流肇切应力关系的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6,23(2):198-200.

[11] 葛迎辉,栾献亭,石高举,等.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24-25.

[12] 李满棠,罗成宏.CT血管造影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联合应用对后循环缺血的诊断价值[J].影像与介入,2011, 18(24):112-113.

[13] 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785-831.

[14] 王淳,陈纯,张标,等.后循环缺血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及神经电生理变化[J].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2008, 17(6):328-330.

[15] 刘小荣,龚晓洁.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性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68-69.

[16] 冼珊,陈健梅,梁少辉,等.后循环缺血患者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与经颅多普勒对比分析[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10,17(3):149-151.

[17] Caplan L. Posterior eiwulation isehemia:then,now and tomorrow. The thomas willisleeture 2000 [J]. Stroke,2000, 31(8):2011-2023.

[18] 张文召,殷明君,韩淑辉,等.后循环TIA与椎基底动脉血管形态特点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 16(6):39-41.

[19] 田英,刘翠萍,张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转颈试验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意义[J].河北医药,2012,34(10):1514-1515.

[20] 赵运河,高文红,郭国志.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 12(19):74-75.

[21] 刘立海,王德泉,艾明华,等.低分子肝素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后循环缺血疗效观察[J].疑难病杂志,2012, 11(9):701-702.

[22] 喻恒,龙崇荣,王亮.BAEP和TCD联合评价后循环缺血患者临床病情[J].重庆医学,2012,41(32):3360-3361.

(收稿日期:2014-03-10 本文编辑:李继翔)

上一篇:Ghrelin在地塞米松诱发小鼠胸腺应激性萎缩中的... 下一篇:1.1亿岁古蜻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