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亮会场的代表“关键词”

时间:2022-08-10 01:31:08

创新驱动、收入增长、美丽城市、厉行节约、反腐倡廉……走进世博中心,在各个分组审议的现场,这些代表们聚焦的关键词频频入耳。

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860多名代表共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市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市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共商大计、谋取共识。代表审议聚焦的这些关键词也成为我们解读今年人代会的风向标。

【现场:政府工作报告审议】

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关键词:转型期

随着经济增长级的明显转变,上海已开始进入全面“转型期”。报告显示,2012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6%,增速快于二产7.5个百分点。换言之,原先拉动经济增速的“引擎”——工业增速已回落至3.1%。而几年前对经济贡献显著的房地产业,也失去了原先的依赖地位。对率先经历“转型阵痛”的城市而言,7.5%本身并不是一个低速度。市人大代表黄仁伟分析,“今年的增长,应当是在结构调整基础上寻求的有效增长,也是对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成果的一次考验。如果能实现7.5%目标,就意味着上海走出经济低谷;如果这个势头保持五年,就足以为上海在全国率先进入中等发达经济体水平提供保障。”

在黄仁伟看来,对今年的经济形势的判断或可不必悲观。世界经济去年已显示复苏迹象。一旦真正回暖,对上海的外向型经济将有明显利好。另一方面,在“十”提出收入倍增计划目标刺激下,居民收入的渐次提升亦有望拉动国内消费,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此外,作为结构调整的成果,一批先进制造业、大型装备产业项目有望在今年开工。加之民生、文化产业等方面的投入增加,上海的投资有望在经历“世博后”的两年低谷后企稳回升。

政府工作报告在阐述未来五年目标时指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要达到65%以上;同时强调,要使“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与此同时,创新转型期也是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攻坚期。黄仁伟强调,“四个中心”建设突破的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影响GDP增长的质量,并对城市功能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收入增长数据提振人们信心

关键词:收入增长

去年上海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双双超过7.5%的GDP增速。根据政府工作报告,“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2007年的23623元、10222元,提高到2012年的40188元、17401元”。其中,2012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0.9%,扣除价格因素后增长7.9%。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2%,扣除物价因素后增长8.2%,均快于全市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上海“力争在2020年前实现全市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代表们谈到,政府对低收入群体的“托底”坚挺有力。2012年,本市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职保”、“镇保”和“新农保”人均养老金分别比五年前提高90%、89%和192%,最低工资标准、城镇和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73%、63%和84%……“这些都会直接改善对物价最敏感人群的生活质量,让老百姓敢花钱。”杨若凡代表说。如何筑高“底部”?杨若凡认为,政府还应在提供质优价廉的公共服务上有更大作为,包括交通、卫生、文化、教育等方面,让中低收入者得实惠。收入增长了,公共服务优化了,百姓更能体会到实在的幸福感。

收入增长数据提振了人们的信心,但也有人表示“我们单位连续几年没涨工资了,我是否‘被增长’了”,有人问“不同行业间的收入差距到底有多大”?对此,代表期待数据能够更“丰满”。杨若凡说,建议统计部门通过多种分组以及多种结构性数据,更全面、准确地反映居民收入变化的情况,并公布城乡居民收入中位数、基尼系数等数据,以更加全面地描述居民增收情况。

“螺蛳壳里做道场”更需智慧和合力

关键词:美丽城市

“美丽城市”出现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不少代表眼前一亮。上海人多地少、环境资源约束接近极限,而报告却对实现“美丽城市”自我加压:环保投入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3%左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以上,中心城污水处理率不低于98%,森林覆盖率达到15%以上……对此,代表们认为:“螺蛳壳里做道场”,需要勇气和魄力,更需要智慧和合力。

伍江代表认为:“上海的实际情况决定了我们不可能照搬照抄西方宜居城市的建设路径,我们所要考虑的是,如何在高密度人口条件下建设美丽城市。”在他看来,有限条件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发挥出更大效应,需要我们科学调整城市生态空间布局。他还指出,构建生态宜居环境,上海无法单兵突进,也不可能独善其身,应积极与长三角地区省市建立区域联动机制。

任建兴代表注意到了报告中提及的一个数字:“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60%”,在他看来,只要一、二、三产业合理布局,不断淘汰落后产能和高污染产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就能为城市奠定“美丽”的基石,“现在达到60%,还是有继续往上提升的空间。”

产业调整之外,还要推动能源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提高利用率和效益。任建兴代表认为,不久前发出的新能源汽车牌照释放了积极信号,但与国外相比,还相去甚远。他建议,加快煤炭的清洁化利用,在此过程中企业如有困难,政府应给予政策倾斜。

发挥“乘数效应”

关键词:改革

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制度创新取得新突破”写入了五年工作目标。距浦东开发开放二十多年后,改革在上海再次被提到一个不容忽视的高度。一些代表认为,这不仅是对中央要求上海当“改革开放排头兵”和“科学发展的先行者”的呼应,更是上海现阶段发展绕不过去的“坎”——已经到了不率先改革就要被边缘化的地步。

对于“改革”,市委书记韩正将此阐释为“加减乘除”,很多代表认为这是上海改革的新指向。加,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全国的能力加快提升;减,是进一步“减少四个依赖”;乘,是行政效率提高、法治环境改善要有乘数效应;除,是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清除“高耗能、高污染、高危险”产业。

会场里不少代表提出,“加减乘除”之中,“乘”是关键。代表们深有体会:上海硬件建设已取得一定成绩,更为关键的是要提升城市竞争软实力,这要求政府不断提高办事效率,营造公平、透明的环境。

数据显示,过去5年,围绕“两高一少”目标,上海取消了1040项行政审批事项,产业项目平均审批期限缩短三分之一。政府依法公开信息73.2万条。行政事业性收费,取消、停征368项,成为行政事业性收费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最少的省市之一。代表们认为,以“乘数效应”来形容行政效率的提升目标,足以看出,各方对政府行政职能变革需求之迫切,以及可预见到改革后产生的“红利”将几何倍数增长。“先行改革是上海最大的红利。”代表们认为,政府职能转变,要解决减政放权问题,政府要做的是在公共资源的配置上发挥作用。

如何避免“舌尖上的浪费”

关键词:厉行节约

厉行节约、不浪费是本次人代会上代表始终关注的一大话题。袁斌代表说,很多时候,宴请讲究的是面子,某些浪费也是因为面子,大吃大喝产生不了更多的社会效益,还不如把精力与时间放在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件实事上。在梁惠英代表看来,制止公款吃喝,是桩好事情,财政花的是老百姓的钱,我们国家还有那么多困难人群,你怎么吃得下去?

如何用制度管住公款吃喝?王元洪代表认为,代表们午餐从简,剩饭剩菜现象大大减少。会场之外,许多单位取消年会,政府部门聚餐以工作餐为主。白酒销量远不如往年,香烟也没有以往卖得动,这些都是好现象。但是,中国的饮酒文化由来已久,“请客吃饭”这种传统并不容易改变。首先,少数“单位人”的心态需要改变,“为了办成事,哪里高档到哪里吃,什么贵上什么”的想法要不得。必须认识到,“公家钱”和“自己的钱”是一样的,公家的钱可以发挥出更大效益,更应该善加使用。建议出台严格详细的制度,做出硬性规定,一旦发生公款浪费现象,就可以“追根溯源”,责任到人。

在黄庆伟代表看来,“舌尖上的浪费”,要区别是私还是公,前者大多源自文化心理,后者则是因面子和攀比,办事急于求成。杜绝浪费首先应该从杜绝公款吃喝开始,这考验政府的决心。有了决心,常年形成的“潜规则”就可打破。建议上级部门对公款宴请出台明确规定,在有标准可循的情况下,自上而下推动落实,既规范公务宴请行为,又保障正常交往、推动招商引资。机关干部应该举一反三,反思日常沟通、联谊、公关等过程中的公务行为。

【现场:市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审议】

精炼朴实 创新多 亮点多

关键词:制度自信

“报告精炼朴实,彰显制度自信,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做到“铁了心坚持,静下心完善”。”代表们认为,五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履行法定职权,创新多、亮点多,重点工作推进有力,自身建设扎实有效,报告充分体现了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谈到立法,金哲民代表认为,常委会这5年在立法方面大有作为,以立法推动社会管理创新,重视平衡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钱耀忠代表说,常委会开拓创新,立法不追求“大而全”,而是抓住关键的几条,制定了“控烟条列”、“养犬管理条例”、“商品包装物减量若干规定”等一系列关注民生的社会领域法规。汤东英代表提到,常委会坚持开门立法,通过听证会、论证会和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听取民意,注重保护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常委会通过多种形式让代表广泛接触基层,与人民群众双向互动。”代表们认为,常委会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主体作用,为代表知情知政、联系群众搭建了平台。比如推动全市99个社区(街道)规范设立人大代表联络室。从2010年起,每年两次集中开展代表进社区活动,并通过组织代表培训、接访、视察等多种方式,推动代表充分履职。

如何进一步完善人大工作?许丽萍代表建议,要更加关注专项监督中常委会及代表对政府工作提出意见建议落实的跟踪监督,并梳理出代表书面意见中的共性问题,集中进行督办。同时,增加暗访监督和专题询问的频次。夏西平代表建议,加强对新代表的履职能力培训,尤其是提高代表审查计划和预算等报告的能力和水平。

【现场:“两院”工作报告审议】

提高权力“能见度”

关键词:反腐

高院报告显示,在案多人少的压力日益增加的情况下,上海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206.06万件,审结206.13万件,收结存案持续保持良性循环,91.8%的案件经一审即息诉,二审后的息诉率达99%,上海法院司法公正指数连续5年位列全国法院第一。

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党的十以来,多次在不同场合谈及反腐倡廉,并强调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代表们认为,在上海,预防职务犯罪的实践也在不断探索创新,“制度加科技”预防腐败机制的作用日益凸显。在王中代表看来,过去5年,上海职务犯罪案件数同比呈下降趋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制度加科技”预防腐败机制的不断深化。这些好的机制应该通过立法的形式予以强化和固定。王中还提到,上海检察机关在对腐败案件分析总结后发现,有些部门领导权力过分集中,监督机制不完善,导致很多领导干部往往以追求效率为借口,在某些重大事项决策中,简化或规避决策程序,导致权力被滥用。由于制度设计上的不完善和缺失,一些权力部门的自由裁量权过大,审批环节过多过繁,信息和程序的不公开、不透明,导致暗箱操作、、权钱交易的现象时有发生。建议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

阮忠良代表认为,权力“能见度”提高了,不仅能有效预防职务犯罪的发生,更能提高政府公信力。他举了法院系统的例子,比如通过建立审判、执行岗位法官配偶、子女为律师的“一方退出机制”,为法官建立了一道“隔离墙”,有效减少了在审判和执行环节职务犯罪的发生。这一举措让司法公信力在群众心中不断增强。

上一篇:凝聚各方,努力开创新局面 下一篇:长宁:搭建法律职业共同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