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反思,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时间:2022-08-10 11:32:43

自觉反思,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历史由反思步出困境并走向辉煌,人类由反思步出迷茫走向清醒,教师更应该如此。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反思起了巨大的作用。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叶澜教授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认真反思,是一个老师成功的起点,是一个老师成熟的标志。每个老师都应该好好实践叶澜教授的理论,把写好反思作为自己成功的起点。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所谓反思,实际上就是行为主体对自身、对实践活动过程及相关的主体性认识的再认识,是对本人的教育实践活动及其潜在的教育观念的重新认识。 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大多教师只停留在经验表层,而无理性的思考,对个人的成长作用甚微,更不用说把宝贵的经验予以推广。教师要想使自己的专业能力不断地提高,让课堂中的得与失、感动与困惑等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借鉴,让经验得以提升,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撰写教学反思。

写教学反思既可以防止教育机智、教学感受的流失,也可为我们今后的总结、研究提供鲜活的素材,促使教师有效地进行教学的再认识。 另外,写教学后记也是实践和认识相统一规律的客观要求。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就是遵循着由“实践——认识——再实践”之循环往复的“螺旋上升”的规律的,我们的教学也是如此。带着爱心进行教学实践,及时记录反思,完成由实践到认识的飞跃,把感性的体会上升到理论认识,再去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这样循环往复,才有可能把我们的对教育零散的思考,凝成对教育理性的认识。

那为什么教师对教学反思大多采取的是消极应对的态度呢?

其一,教学反思对教师的理论修养要求较高,要求能运用理论的眼光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用理论来指导问题的解决。而实践中,教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多存在一些实用主义的思想,往往重视教学技能提高的学习,对无法立即收效的理论研究得不多,所以对理论方面难免存在模糊的认识,从而使得教学反思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其二,教学反思要求教师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老师一天的工作大部分时间分配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上了,还有处理班级事务、与学生谈心、与家长交流、完成学校分配的其他方面的工作,再挤出时间来完成教学反思,则增加了不少负担,许多教师就采取应付的态度,反思成了教师们不乐意去做的事情。

其三,教学反思对实践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有的教师把反思当作目的,而忘了行动,忽视了反思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教师作为行动主体,通常是在一个完整的行动过程完成之后,才对自身行为和相关的意识活动进行反思。反思贯穿于行动过程之中,反思又在新的行动之前,反思的有效性削弱了,教师的积极性也就相应地削弱了。

那如何发挥反思的作用,让教师积极对待呢?

一、 改变教师的理论学习方式

纯理论的学习过程是枯燥的,学习效率非常低,这种学习对人的理论水平的提高也是有限的。去年我们学校有幸与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合作建设“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实验基地”。这就为教师们的理论学习提供了平台。我们加强了与专家的沟通,与专家思想的一次次碰撞促进了教师理性的思考。主课题论证会上气氛热烈,专家们对课题的思考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教师;论文指导专场会上,专家的妙语连珠、幽默话语让教师们明确了论文修改的方向;学术报告会上教师们无形中获得的都是具有价值的理论学习……变生硬晦涩的书本理论学习为向教育理论专家学习,这是最具活力、最具效率的理论学习。

二、 为教师提供反思的时间、空间

现实生活中,做教师的都感到时间紧,每天要上课、批改作业,还要备课、辅导学生等,几乎没有空闲。从学校方面来讲,有些学校要求教师课课反思,堂堂反省,这样密度大的教学反思,就成为教师的负担,教师们只得被动地去反思,反思内容不长,思考也不深刻。反思的关键是学会思考。思广则能活,思活则能深,思深则能透,思透则能明。总结课堂得失,反思教学成败,清理工作思路,多思、爱思才能善思、深思。时间一长,就会惊奇地发现,熟视无睹的事物中隐藏着真知,平淡无奇的现象中包含着深意。而思考需要空间,更需要时间。从教学实际的需要出发,学校要为教师减少繁杂无用的工作,引导教师轻松地认识反思、学会反思、自觉反思。

三、 进行“系统”的教学反思

教师来自教学第一线,他们比较喜欢对教学有效的指导,能够较快地运用于课堂。一堂课、一个教学细节都是反思的因子,但“反思”并不是仅仅只是为了一堂课或一个教学细节,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我们整个的教学理念、教学思维,说到底是提高教育教学的生命活力。因此,要做好反思还必须具备系统化意识。所有的学科都由若干的子系统组成,都有其内在的规律与经验积累,只有进行“系统”的反思、实践,才能提高整体教学能力,才能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境界,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

四、 提倡网络反思

当下,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可以利用网络这一有利资源,拓宽教师的视野,与更多的教师进行交流、研讨、反思,让教师们的思维动起来。每一篇回帖都是教师们思维的结晶,闪耀着智慧的火花。网络上的交流在促进教师的反思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

1. 网上反思使教师的反思加深。教师平时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通常是个体性质的,只有在教师集体活动时才会进行群体的反思。以往的一些研究活动结束后,都是通过组织者收集反思资料,或召开研讨会进行反思和交流,这样不仅需要经费支撑,而且时效性不足,面不广。而网络上的反思,一旦发到网上,就成为大家共同反思的对象,教师们可以针对相同的问题,思考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里不仅仅包括参加活动的教师,还可能吸引大量的外部的教师,这些教师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与解决过程又通过回复的形式反馈给作者,思维碰撞从而可能激起更深入的反思,智慧的交流如此循环往复,使问题不断深化。这种波浪式前进的反思就是教师群体反思的过程,也是比较容易做到的。

2. 网上反思提高了反思的质量。大多数教师有这么一个心理:在教研活动中能不说就不说,而面对网络,教师有了思考的空间,有了充足的准备,那种畏难、矜持的心态逐渐被自然的、自觉的心态所代替,交流共享的欲望也被激发,并逐渐学会认真思考、认真研究,抒发自己富有个性的见解,畅所欲言。

3. 网上反思提高了反思的效能。教师的反思活动不能仅仅局限在一个学校里,应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这一点在新课改时期显得尤其重要。传统环境下,在一个学校里的群体反思活动容易开展,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差异以及经费问题等,在校际、区际乃至全国开展群体反思就比较困难了。而网络能突破地域限制,能够实现异步、同步相结合。例如我所了解的“凤凰语文网”上的热心的版主们通过网络通知各位教师在规定的时间进行网上研讨,并且要求教师提前把自己的想法放在网络上供大家研究,到时候,教师们跨越时空在网络里一起进行交流,夜深人静时还有许多人在网上交流。这样的交流不仅充分发挥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体现了自主性,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师反思的能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课程改革日渐深入,要将新课标进一步推向深入,不仅要求教师知识结构上的不断更新,也要求教师情感意志上的不断调适,更要求教师能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实践,对教学持分析的态度。

具有自主发展意识和能力的反思型教师,会自觉承担课程发展的责任,将自身专业的发展视为一种需要,有意识地将自己当前的能力现状和参与课程发展的需要相比照,并自觉调节、监控自身能力发展的行为方式。这是实现教师课程能力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

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那么,在教师队伍中应该流行这样一句话:“想当名师的教师才是好教师。”自觉的教学反思,能有效促进教师课程能力的发展,能让教师在奉献的同时获取自身的成长,获取成功的愉悦,获取生命的价值。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实验小学】

上一篇:浅谈影响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因素 下一篇:采用多种有效手段,激发学生写作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