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钱不难,借钱很难

时间:2022-08-10 11:09:59

贷款不再是禁忌,却少了当初的纯真

人人都爱钱,所以借钱很难。借钱要还,有压力。

借钱的基本心态摆在这里,所以古往今来,不管是钱庄当铺还是银行财团,借钱的渠道越来越多,外在形式在变,但抗拒借钱的心理始终存在,始终有人宁愿自己吃苦也不张借钱的嘴。

但是,美国贷款买房的老太太把许多中国人“逼良为娼”。

十年前,住房按揭贷款还是个新鲜事物,那个时候家里如果背有房贷,并不是件光彩的事情,毕竟多数人没有生意人的头脑,知道贷款是个“宝贝”。

光是办理贷款,算不上什么高招。银行贷款这种再简单不过的产品,已经被不少人玩出了五光十色。《钱经》杂志这些年采访的富人中,但凡涉及炒房的人,几乎全都是一边贷款买房,一边把房子质押再贷款接着买房。在房价疯涨的年代,这些人赚得钵体满盆。旁观的人意识到贷款的奥妙,开始后悔当初的房子买少了,银行的贷款用少了。

当然,用了这种方法,一旦房价下跌,个人和银行要承担的损失都是相当大的。托现在房价还没怎么大跌的福,玩火自焚出事的人这几年尚不多见。

除了房贷,信用卡也使得贷款变得像买白菜一样普及。不借白不借,尽量晚点还,迟还了要罚钱,信用卡的如此特质开始考验国人的智力和素养,也考验着银行的管理能力。

老周是上海人,2010年,老周月薪不足2000的儿子办了12张信用卡,欠下10万高利贷,老周倾尽全力才帮儿子把债务还清,并请求银行把儿子加入“黑名单”,不要再为儿子办理信用卡。然而仅仅不到半年,老周发现儿子又办理了十多张信用卡,并欠下巨额债务,老周这次只能卖房替儿子还钱了。

老周的儿子因为滥用信用卡,几乎毁掉了一个家庭。贷款就像一把刀,本身并无善恶,就看使用它来克服困难还是剖腹自杀。

好在信用卡和银行贷款都有银行的监管,即使出现问题也能及时控制损失。民间借贷就完全不一样了。

拿什么拯救民间借贷

回顾十年间江湖中有关借钱的故事,发展最迅猛的融资方式当属民间借贷,以温州和鄂尔多斯为代表的民间借贷故事近年来更是家喻户晓。

民间借贷的迅猛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密切相关。由于资金供求不平衡,中小企业想从银行贷款相对困难,不得已而转向其他渠道。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民间借贷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当时的民间借贷年利息在15%-30%之间不等,最高的甚至超过180%。如此高的利息,可见市场对资金“如饥似渴”。类似温州这样的地方,由于利息奇高,近9成的家庭都参与过民间借贷,中小企业也大以民间借贷融资。民间金融业成为了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存活的决定性因素,直到2010年年底,民间借贷市场一直十分繁荣,利息高、欠债不还的情况很少出现,但畸形的利率也为民间借贷的衰落买下了隐患。

疯狂之后往往就是灭亡。从2011年开始,温州老板“跑路”事件时有发生,昔日的债权人纷纷加入讨债大军。每个跑路的老板背后一般都有人数不等的讨债者,有的甚至都是跑路老板的亲戚朋友、同学情人,大家互换情报,研究对策,四处奔走,合作无间。不少人最后债没讨回,朋友倒认识了一大堆,或者亲戚朋友反目成仇,可谓人间冷暖,世态炎凉。其间各种案件层出不穷,这其中当以把民间借贷推向“风口浪尖”的“吴英案”为首,至今,关于吴英到底是不是非法集资的讨论还未停息。

民间借贷起于民间,终于民间,是百姓的“私事”,但一旦失控,将极大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

典型的就如鄂尔多斯,其民间借贷市场爆出危机,大批房地产在建项目停工,中小企业接连倒闭,民间借贷链条崩塌,大片无人居住的鬼城,还有从上万元降到三千元的楼价,而仅仅两年前,鄂尔多斯还是全国富豪集中营,豪车满街跑,夜总会车水马龙。这座悲催的城市引以为傲的“黑金”发展模式瞬间坍塌。

以广州和温州为试点的民间金融规范化,或许可以为民间金融走出一条平稳的路,但从这些试点以及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民间金融的现状中,都还看不到太多的光亮。

你的信用谁知道

你做过的事情,天知地知,银行也想知道,不过银行到目前为止知道的不多。

如果能有一个系统,能够对一个人关于钱的问题有详细的记录,就可以帮助金融快速判断出他的信用额度,从而不管是信用卡还是贷款,办理起来效率会大幅提高。

各大银行目前凭借的信用系统,主要是央行主导建设的征信系统,这个系统记录有个人的缴费记录、贷款记录、信用卡消费记录等。但是对于这个人有几栋房子、股票账户有多少钱、有几次去澳门的记录,家里有没有吸毒人员等重要的信息,还并未收纳。所以依靠目前的系统想要快速判断出一个人的信用等级,依然困难重重。

但另一边,是快速发展的各种民间信用记录,最显著的就是阿里巴巴和淘宝的消费记录,这已经成为贷款公司的放贷依据。就算是在一般的电商网站上,消费者也会因为有着不错的消费记录,而获得更多的消费折扣。此外还有村镇银行的小额贷款发放,通过大量的业务员走街串巷、调查亲友获得第一手的借款人信用信息。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每个机构都想拥有信用记录,因为这是获取更大商业利益的核心数据,但各自为政、互相封闭的状态,导致信息收集的成本相当之高。

在信用没有被用到“正道”的时候,一些有价值的信用就开始被非法出卖,比如屡屡被媒体曝光的银行“飞单”,就是银行人员将有信用客户的信息卖给金融销售公司。可能也只有当信用在“被销售”的过程中越来越值钱后,信用体系的建立才会被重视、被加速。

上一篇:星老板“财”气榜 下一篇:论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