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字斟酌得佳句 心有灵犀通古人

时间:2022-08-10 11:09:46

把文言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传统的考查方法之一,而且是文言文阅读中赋分值最大的设项,但它也是难度最大、失分最多的一个设项,因此,应该引起考生的重视。

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1.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历年来高考对文言文句式翻译的要求一般采用直译的方式,只有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之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尽量要求同原文保持一致。所谓意译,则是根据原文的基本思想来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字字句句的落实,甚至可以采用同原文差别较大的表达方式。

2. 力求做到“信”“雅”“达”。

信,指译文要准确表达原句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雅,指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达,指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二、文言文句式翻译的基本步骤

1. 顺,指顺语言环境,即先把要翻译的句子放在文中去理解,只有结合上下文的意思才能很好地理解要翻译的句子。可以对文章进行两遍阅读,第一遍集中心思浏览或跳读,能大概明了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能懂大意即可;第二遍精心研读每一个难点。所涉及的句式先换成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句式,然后尽量把每一个实词和虚词放在语境中理解到位。如:

有行,至贫至贱可以亲之;无行,至富至贵不可亲之。何也?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不敢一毫越理犯分,恣其所行,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忠孝仁义,睦于家,蔼于乡,不以害遗于人,断无后殃。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贪涎满吻,并包之心炽然,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虽死且有谋,馀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2012年湖南卷)

单独理解本文段中的每一句话明显有难度,如果从整体阅读入手,先通读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它是以“有行”“无行”“有行之人”“无行之人”四个层次组合起来的,通读之后就会理解文段大致的意思是讲“有行”和“无行”的区别,然后再去推敲个别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做到准确翻译。如本段中的关键词“行”在文中的含义,通读之后,比较一下“有行”和“无行”的结果,大致就可判断为“德行、品行”。

2. 断,对于较长的文言句式,要先正确地断句,弄清每一个字的成分归属,否则,就会造成语义混乱,徒增翻译难度,而且造成翻译错误。如:

虽然,以君之施设与夫世之贵显而力足有为者较焉,岂其有歉于彼邪?(2012年安徽卷)

此句中间部分太长,应给它适当断句:以君之施设/与夫世之贵显而力足有为者/较焉。本句大致的框架是“以……与……较”,意思是“拿……和……相比较”,再考虑剩余部分,翻译就容易多了。

3. 调,主要是调整句式。高考文言文句式的翻译,常遇见的特殊句式有:宾语前置和状语后置(中学教材中经常出现的定语后置现象在高考翻译中一般不出现)。如:

①世即用我,而我奚以为用?(2012年四川卷)

句殊疑问词“奚”,义同“何”,“奚以”为宾语前置,应调整为“以奚”(凭什么)。

②皆汲汲于名,而唯恐人之不吾知也。(2011年天津卷)

本句为否定句,句中“知”的宾语为代词“吾”,放在了动词“知”前,翻译时要调整过来,为“不知吾”(不知道我,不了解我)。

③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2013年浙江卷)

句中“劳于求”“密于法”为介词短语,翻译时应调整为“于求劳”“于法密”(在搜求上费力、在法令上严密)。

④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 (2012年广东卷)

句中“于淮南”为介词短语,翻译时应放在本句动词“推”之前,译为“在淮南推行”。

⑤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2012年江苏卷)

句中“于言事官”为介词短语,应调整到“贤”之前,调整为“于言事官贤”(比言事官贤明)。

4. 补,主要是补充省略成分,文言文常见的省略成分为主语和宾语,有时省略谓语动词,介词“以”“于”也常常省略,翻译时一定要补充完整。

①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2011新课标卷)

本句中省略很多内容,补全应为:(何灌)乞入见(皇帝),(皇帝)不许(进见),而令(他)控守西隅。

②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2011年广东卷)

句中在“匿”字后面省略了介词“于”(在)。

5. 扩,即扩展。翻译时,句中实词一般要根据语境进行扩展解释。如:

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2012年广东卷)

句中“病”“风”“痹”应分别给予扩展为“得病”“中风”“麻痹”。这也是实词翻译中最基本的方法。

扩展翻译也适于实词的一些特殊用法,包括一词多义、名词动用、名词作状语、形容词名用等。如:

①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2013年广东卷)

句中“为”出现两次,一词多义。根据语境分别可以译成“做为”“成为”。

②农家苦灯烛之费,送迎以旦昼,用盖以蔽日也。(2013年江西卷)

句中“苦”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可扩展为“以……为苦”。

③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2012年天津卷)

句中“活”为使动用法,可扩展解释为“使……活下来”。

④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2013年广东卷)

句中“名”为名词动用,根据语境扩展为“称呼……的名”。

⑤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2012年新课标卷)

句中“贤”为形容词名用,译为“贤良的人”。

6. 换,主要指换掉文中古今异义词、大部分虚词和被动句、判断句等句式。如:

①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2013年安徽卷)

句中“中国”一定要换成“中原地区”。类似的还有“足下”“丈人”“妻子”等。

②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而去其弊。(2012年广东卷)

句中“其”为代词,意为“它的”,翻译时要用“它的”或“社仓法”替换。常见虚词在文中如有实际意义,如“之”“以”“其”“乃”“于”“所以”等都要用现代汉语中词语替换。

③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2011年广东卷)

本句为判断句,应用“是”把表判断的“……也”替换掉。

④光武帝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2012年山东卷)

句中“见”表被动,应用“被”替换。

⑤后因酒过为有司所纠,帝亮其情,亦未加黜责。(2012年辽宁卷)

句中“为……所”表被动,应用“被”替换。

⑥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2013年重庆卷)

句中“其”用在问句之首表反问,应用“难道”替换。

⑦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2013年广东卷)

句中“苟……,则……”为假设关系的复句关联词,可译为“如果……,那么……”。

7. 删,删除某些虚词,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以及词中虚设成分等。大致有用作引起议论的发语词“夫”,用作取独的“之”,用作凑音节的“之”,用作使宾语前置的“之”,用作语气停顿的“者”“焉”,用作表陈述语气的“也”等。如:

①初焉,若高阔可步。(2013年福建卷)

句中“焉”用在时间词“初”之后,表停顿,无实义,不译。

②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2012年江苏卷)

句中“之”取独,“焉”表停顿,皆不译。

8. 留,指保留句有名词,包括年号、职务、 姓名、地名、书名、动植物名等。如:

①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2013年江苏卷)

句中“明帝”“安国”“丰”都为人名,其中“安国”为李丰的“字”。文言文中人物的名与字要格外小心,更不能误当实词来翻译。

②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2013年江苏卷)

句中“韬”指李丰的儿子“李韬”,如果不知其为人名,翻译难度可想而知。

③六月庚子,循晨造南津,命三军入城乃食。(2013年大纲卷)

句中“六月庚子”为时间名,“循”为人名,“南津”为地名。对三个名词不加考虑之后,句意就十分明显了。

以上只是翻译文言句式的基本步骤,但并非翻译所有文言句子都必须经过这八个步骤。需要用到哪些知识,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考生如果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就会熟能生巧,准确传达古人之意,翻译出“信”“雅”“达”的句子。

(作者单位:北方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责任编校 彭 琳

上一篇:高考文言虚词题解题指导 下一篇: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引进为突破,加强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