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权新闻何必“扭扭捏捏”

时间:2022-08-10 09:58:50

人权新闻何必“扭扭捏捏”

当前,“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已经成为见诸各级媒体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之一,然而,从新闻实践的现实来看,地市级媒体仍然存在着许多落后于时代的观念和做法。某地市报发表的一则人权新闻《产品质量一流人权状况亦佳江苏三友获服装直销美国绿卡》,可以充分说明这一问题。

该消息发表于不久前的某地市报头版头条。见报标题就引发了争议:新闻原标题为“美商抽查我企业人权状况(肩题)江苏三友从容应对得满分(主题)”。见报标题曲解了新闻本意,将一条观点鲜明的人权新闻标题改成了类似企业广告的标题。

归纳起来,对这则新闻的争议有三个方面:一是中国企业人权状况无需美企业认可,对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完全独立的国家而言,无论是美国政府还是企业,都没有权力抽查;二是过去有“禁令”,宣传口径要统一,人权抽查能做不能说;三是人权新闻能不能报、怎样报,目前对地市级媒体没有明确规定,不要惹事。

笔者认为,这些观点和看法看似有理,其实是不合时宜的落后观念。理由有三。

首先,党和国家对于人权问题的政策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4月13日发表了《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充分表明了中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宪法原则的基本立场。这份计划明确提出,新闻媒体应“积极参与本行动计划的宣传,参与推动本行动计划的落实”。可以说,关于人权及人权新闻,地市一级媒体与部级权威媒体的报道起点是一样的。地市新闻工作者应及时了解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站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最前沿观照新闻事实。人权新闻往往出现在区域经济尤其是外向型经济迅猛发展的地区,全新的新闻实践,迫使地市一级的新闻工作者直面重大新闻理论问题,迎接经济新闻政治化、政治新闻经济化、新闻视角多元化的挑战。

其次,在中国“入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地市新闻工作者应主动融入世界经济大潮,适应世界贸易游戏规则变化,用全面联系而不是孤立片面的观点认识人权新闻,用好用足对人权新闻的“话语权”,而不应患上“失语症”。接受产品进口国“人权状况”抽查,是国际贸易的惯例。根据世贸组织对等原则,我国企业同样可以抽查产品出口中国的国家相关企业的“人权状况”。向世界公开中国工人真实的生存状态,并以此为动力提升我国企业劳动职业安全健康水平,进而达到国际劳工组织理事会批准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导则》的要求,表明中国政府开放和自信的心态和对中国企业职工生存状况的切实关注。

地市媒体抓住典型,强势引导,在促进企业达标同时,更应借外商抽查之机,向世界表明中国工人真实的人权状况。

再次,打破时空限制的电子媒介,把被文字分散的世界重新聚合为“天涯若比邻”的地球村,任何一个区域的经济事件都带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国际性。地市新闻人应认真反思几十年一贯的“宣传口径”,探索发现适应当今形势的新闻传播规律,勇于突破一切不合时宜的旧观念、体制和做法。全球时代的欧美传播公司利用其在资源、财力、技术上的优势,形成对世界舆论的强势引导,这就意味着我国任何一级媒体都不可能处于封闭状态,而必须以开放姿态面对媒体全球化的挑战。仍以人权新闻为例,只要点击互联网搜索关键词,就会发现一些发达国家有大量关于人权的新闻报道,其中不乏诋毁我国人权的新闻,而我国的人权资料却寥寥无几。这显然与我国的现实状况不相适应,更造成了我国与发达国家媒介传播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由于传播的不对等,我国被发达国家了解的程度也很低。一方面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信息大量流入我国,另一方面有关中国的信息又很少流入发达国家。这就意味着包括地市媒体在内的我国的传播媒介面临着艰巨的任务,要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而不只是被动地接受发达国家传媒的挑战。

片面强调“宣传口径”,以“宣传口径”没有明确规定为由,束缚和剪裁丰富而生动的新闻事实,一则人权新闻的命运,仅仅是地市一级媒体被“闭关自守”、“小心火烛”等观念束缚的缩影。认真研究并摒弃那些已经过时的条条框框,发挥地市媒体新闻工作者的创造精神,与时俱进,是地市媒体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者单位:江海晚报)

上一篇:金融危机下如何做好经济报道 下一篇:平媒,在枯水中挣扎的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