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城市乡村旅游区域背景及现状对比分析

时间:2022-08-10 09:54:15

中小城市乡村旅游区域背景及现状对比分析

摘要:我国地域辽阔,由于我国南北方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差异的客观存在,其乡村旅游发展的区域背景和现状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对比分析南北方不同区域背景下的乡村旅游现状,对于加强区域乡村旅游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乡村旅游;民族区域;呼和浩特;桂林

一、呼和浩特和桂林区域背景的差异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会呈现出不同的自然地理特征,而且在区域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各个地方独特的地域文化,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同区域的地格和文格息息相关,因而各个区域的经济也同样具有地方烙印。区域自然――社会――经济的复合系统能够综合反映出一个区域的背景,这一复合系统是动态变化的系统,对于区域乡村旅游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一)呼和浩特的区域背景

呼和浩特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属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地处土默川平原的东北部,北靠阴山,南临黄河,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聚集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加上历史、经济、社会等综合因素的制约,造就和保存了许多原始、奇秀、古朴的自然山水和民族风情。这些宝贵的旅游资源为乡村旅游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呼和浩特市绝大多数旅游资源位于城市的郊区和旗县区,不仅保存完整,而且类型多样,包括草原风光类、森林景观类、河段风光类、湖泊风光类、冰雪风光类、温泉类、文化遗址类、古城遗址类、长城类、古建筑类、古墓类、革命纪念地类、博物馆类、现代科技类、地方戏曲类、民间工艺类、节庆类等类型的旅游资源。

在“十一五”期间,呼和浩特市各旗县的农村居民的收入稳步增长,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的 5308元到2010年的 8746元,2010年内蒙古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529.6元,但远低于呼市城镇居民25174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呼和浩特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纯收入的3倍,城乡收入差距还是比较大的。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角度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吸引城镇居民到乡村进行旅游消费,农村居民以提供旅游服务来增加收入,是一条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可行策略。

(二)桂林的区域背景

桂林是国内外知名旅游地,其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反映出桂林有良好的自然地理和社会文化背景,拥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具备发展城市周边乡村旅游的资源优势。在自然地理背景方面,桂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并且雨热同期,气候条件十分优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桂林在历史变迁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其特有的地域社会文化。古朴、多彩的民俗风情、特色的服饰、饮食、节庆活动、、甚至语言文字都蕴涵浓厚的桂林本土文化。广西大鼓、桂剧、彩调剧、“漓江画派”、三月三歌节、瑶族药浴、雕刻工艺、阳朔画扇、桂林米粉等众多带有桂林烙印的文化也是桂林社会历史文化重要的载体。

在经济发展背景方面,桂林作为全国重点旅游城市、历史名城,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桂林也拥有微电子、橡胶、医药、食品类产业,并建立了桂林高新技术开发区,积极推动桂林经济的发展。

(三)呼和浩特和桂林的区域背景差异

呼和浩特和桂林两地的区域背景不同,从两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内的一些要素对比可以发现,桂林市域总面积比呼和浩特市更大,其市区的0.564平方公里大于呼和浩特的0.21平方公里;在人口方面,呼和浩特的城镇人口要远远多于桂林,保证了乡村旅游的客源;在人口的文化素质方面,呼和浩特市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明显多于桂林;城市的经济水平方面,呼和浩特在人均GDP以及居民的人居收入都明显高于桂林,较高的城市化水平决定了城市居民有较强的乡村旅游需求;城市的交通状况方面,桂林的道路建设、交通的便利程度更优于呼和浩特,特别是乡村公路修建大大提高了乡村地区的“可进入”性,家庭汽车拥有量两地基本相差无几,保证了两个城市居民出游便利性;旅游发展状况方面,两地每年的旅游接待人数都比较多,都有较高的旅游收入,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客源基础保证,但相比较,南方的旅游城市桂林在游客接待量上都更胜一筹。从呼和浩特和桂林两地的区域背景众多要素的对比结果来看,北方的呼和浩特周边乡村旅游发展的环境明显的优于南方的桂林。

二、呼和浩特和桂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对比分析

(一)呼和浩特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呼和浩特市地处内蒙古中部的金三角,区位优势显著。包括四区、五县,四区是新城区、回民区、赛罕区和玉泉区;五县(旗)即武川县、土默特左旗、和林格尔县、托克托县、清水河县。全市总面积 1.72 万平方公里,幅员辽阔、乡村众多,乡村旅游资源丰富。近些年随着呼和浩特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通过重点指导、市场运作等多项措施,开拓了很多的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地。形成了以回民区和玉泉区为代表的城郊休闲型乡村游。以新城区、赛罕区和林县为代表的农业观光体验型乡村游;以土左旗与清水河县为代表的风光民俗型乡村游;以武川县的五道沟、得胜沟、托县的一遛弯儿农家乐为代表的景区依托型乡村游。

呼和浩特市政府也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扶持。2008年全市旅游系统按照国家旅游局提出的相关要求,制订了与呼和浩特市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管理办法”,编制了《呼和浩特农家乐旅游发展规划》,积极推动了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的快速和健康发展。2009年到2010年,呼和浩特市旅游部门深入乡镇、农村,重点研究发展乡村旅游急需解决的难点问题,编制完成《呼和浩特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指导土左旗、武川县编制《敕勒川哈素海文化旅游产业园总体规划》、《武川县域旅游总体规划》。

目前,呼和浩特市共有乡村游接待150余家,农家乐接待示范户33家,在建27家 。在“十一五”期间,呼和浩特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31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45亿元,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以近20%的速度增长,是同时期呼和浩特市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1.4倍。呼和浩特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不仅满足了城市居民的旅游需求,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为建设新农村探索了一条新路。

(二)桂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桂林属于中等类的城市等级范畴,它是我国著名的旅游目的地,虽然受到区域背景一些因素的限制,但其乡村地区的旅游资源丰富且独特,凭借其资源优势,以及“桂林”的旅游品牌带来的市场效应,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批乡村旅游发展的典型范例,包括阳朔的山水风光游、龙胜民俗村寨游、恭城现代农业游等等,其乡村旅游的成功经验对其他中等城市的乡村旅游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方面,目前,通过对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不断完善了乡村旅游产品,形成更加合理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目前已经形成了包括民族风情、观光农业、休闲庄园、餐宿村景、国际释站、乡村节事、山野风光、古村民居、红色史迹九种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形式,进而满足了旅游者的多样化需求,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近几年,桂林的乡村旅游获得了较好的发展,而据桂林市旅游部门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1-5月桂林市乡村旅游接待都221.33万人,同比增长18.42%,比市区高出10.4个百分点,乡村旅游接待的国内游客也比市区高出5.92个百分点,初步估计桂林乡村旅游的总收入已占桂林旅游总收入的60%;2010年1月一 12月中旬,桂林全市农业旅游接待游客53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近6亿元,带动农产品销售收入0.51亿元。可以发现,虽然桂林的区域背景优势有限,但其周边各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开发出多样的乡村旅游产品,使得桂林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乡村旅游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查芳.对乡村旅游起源及概念的探讨[J].安康师专学报,2004(6)

[2]何婉.浅议我国乡村旅游的深度开发[D].华东师范大学,2006

上一篇:档案管理工作如何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下一篇:双语办公 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