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院科技创新论文

时间:2022-08-10 08:32:07

农科院科技创新论文

1宜宾市农科院现状与取得的主要成效

“十一五”以来,宜宾市农科院获得部省级、市级科技成果奖31项,其中一等奖8项;在粮油作物研究上,育成国家审定水稻品种8个,各省级审定的水稻、玉米、油菜品种115个,其中突破性品种13个,被列入国家主导品种和各省市区主导品种分别为2个、24个。在粮油作物研究方面:水稻科研成效特别显著,《水稻高品质高配合力骨干不育系宜香1A的创制与应用研究》经鉴定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组配的宜香系列优质高产组合已有58个通过品种审定,在我国南方稻区已累计推广1.3亿亩以上,其中合作育成的文富7号、宜优1988稻米品质达到国颁1级米标准,一举打破四川省科研单位选育的三系杂交稻品种无国颁1级优质米品种的局面。宜香1A因在水稻新型不育系创制、突破性新品种选育及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和显著成效(具体体现在填补了1项空白、实现了2个突破、解决了2个难题、创造了3个第一,同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该研究成果于2012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宜香系列优质高产杂交稻的推广应用》成果于2013年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一等奖。在特色经济作物研究方面:市农科院开展了烤烟、茶叶、蚕桑作物研究,烤烟研究上成效明显。从2008年组建至今,取得市科技进步奖11项,其中“烤烟追肥技术改进研究与应用”“、丘陵山区烤烟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推广”“、烟蚜茧蜂繁育与烟蚜防治技术研究”3项成果达到国内行业领先水平,而“川南烤烟青枯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果有望实现宜宾烤烟省政府科技进步奖零的突破。在成果转化与应用方面:授权许可隆平高科、丰乐种业、敦煌种业、中种集团等40余家国内知名种业企业使用“宜”字头水稻、玉米、油菜等新品种,在全国年推广应用面积达2000万亩以上。

2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制约因素

2.1重大原始创新和科技成果少

现阶段宜宾市农科院农业科研成果虽多,但成果的质量和结构都存在问题。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品种类成果多,而增产、增收效果十分显著的技术类成果少,能够获得国家科技成果大奖的也只有1项;结构问题主要是粮油作物类成果多、经济作物类成果少。

2.2农业科技投入不足

农业科研自有的长期性和公益性属性决定了农业科研单位很难通过其科技成果转化促进自身全面发展,需要政府财政持续稳定支持。就目前宜宾市农科院的人均公用经费仅有5000元,而好些项目实施都要求自筹部分资金,同时大多项目研究时间短、经费少,研究和成果转化无法纵向深入展开。

2.3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弱

目前,宜宾市农科院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还比较薄弱,许多新成果开发程度较低,这已经成为制约宜宾市农科院发展再上新台阶的重要因素。从技术源来看,虽然在粮油品种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但应用型研究重视度不够,一定程度上仍存在脱离生产需求的情况。从转化方式看,采用合作股份制企业(宜字头种业公司)和授权其他种业公司开发2种方式。但是现在合作股份制企业(宜字头种业公司)的运行体制和机制有很多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其他种业公司在尊重知识产权方面做得很差。从转化渠道看,还较单一。宜宾市农科院多年来虽然与当地区、县农技部门建立了良好的科技合作关系,也与龙头企业签订有科研、示范等合作协议,但成效不明显。目前成果转化仍以自主转化为主,缺乏农业科技成果大协作共赢的转化格局。

3对策与建议

3.1加强原始创新和重大成果培育

农业科研成果的大小与农业经济增长速度紧密相关,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贡献率不高很大程度上缘于部分科研与市场的脱节,为此国务院自2011年以来连续3年出台文件部署种业发展,四川省颁布了《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提出要确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推进人才、资源、技术等要素依法有序向企业流动,培育壮大种业创新主体,促进种业科技创新。宜宾市农科院结合四川省种业改革发展要求,于2013年底与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以股份制方式建立了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促进重大原始创新和科技成果的培育,一是采用兼职兼薪、短期受聘方式鼓励支持科研人员深入种子企业,多角度了解生产需要、市场需求和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由此立项,并采用技术指导、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方式与企业开展合作研究,以提高自身成果应用于生产的绝对优势;二是单位自筹科技基金,以持续稳定支持一批研究生开展创新研究,宜宾市农科院首次于2014年筹备40万支持10位研究生开展创新研究;三是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对获得了政府奖励的重大科技贡献者,单位可配套再奖;四是拓宽授奖面,设立科技创新单项奖。

3.2建立多元化的科研投入格局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强化投入保障。一是要加强对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的支持,使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优秀科技人员和优势科研团队得到稳定支持;二是与种子企业成立股份制合作研发机构,将种子企业的资金优势及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与科研单位的科技、人才优势相结合,既有利于重大科技成果的培育,也有助于成果的产业化发展;三是采用利润分层的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进而形成以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投入格局。

3.3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

长期以来,科技奖励政策是重理论、轻应用,重成果、轻效益且金额较少,导致有的科研成果未能在生产上广泛应用。如何加速成果转化应用,提出以下建议:一是设立科技成果转化或推广奖,对在科技成果转化或推广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部门或个人给予重奖;二是强化科研应用导向机制,完善创新与转化并重的人才评价制度,加大在职称评定或晋升审查中转化推广绩效权重,强化由成果转化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作者:余世权 陈义轩 罗学芳 罗佳 单位:四川省宜宾市农科院

上一篇:企业科技创新论文 下一篇: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