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艺术的由来与技巧

时间:2022-08-10 07:11:38

口技艺术的由来与技巧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用口的部位模仿社会生活和大自然中的声音,让观众聆听那和谐、美妙、动听的音符,从而起到愉悦心灵、健身快乐之目的。

传说口技多以模仿飞禽、走兽、家禽、昆虫等动物的声音见长。

我国春秋时期,就有了口技的雏形,成语的“鸡鸣狗盗”就是有关口技的成语的典故。

其实自古至今,一有了语言,人们在口头交流中,为了使口头语言更加形象生动,常用的象声词,就蕴含着口才的技巧。诸如“咕咚一声”(掉到井里了),“噗嗤一声”(笑了)……这些象声词增加了语言的形象性。

至于以口技作为一种表演形式,宋代大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就有记载:“世人以竹木乐骨之美为叫子,置入口中吹之,能做人言。”我国最早最有成就的口技是宋代的《百禽鸣叫》成为当时最有名的节目。宋元戏剧中的“犬吠”“鸡叫”之类的舞台效果大多是口技者在台后发音的。宋代帝王台后的生日,百官商朝祝寿,往往先表演口技。到了明代,口技与现代就很接近了。

蒲松龄的《聊斋》中就有一篇《口技》,对口技艺术的描写最为精彩。描写某村来了一个擅长口技的妇女,说是行医她独居一室,用口技扮演很多求医看病说的声音,借此提高自己艺术名声。到了清代可说是古代口技发展的高峰期,很活跃。

改革创新才能使艺术(包括口技艺术)有生命力。只停留在“老婆纺线”上,是要被淘汰的。因此当代口技艺术家们以非古代同日而言,演员们充分运用“麦克风”“扩音机”等现代电子科技设备,营造出不同距离、不同场合、不同境遇中的不同效果。也不局限于对动物的叫声模仿。而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更新口技内容,增强节目的真实性、故事性、趣味性、科学性。诸如模仿机炮声、风雨交加声、飞机呼啸声、汽笛长鸣声、火车疾驰声等等。艺术效果更加逼真感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一个小小的舞台,一套绝妙的嘴上功夫,就能烘托出一种气氛、一个场面,使口技艺术达到了一个更新、更高的境界。

任何艺术精品,包括作品、戏剧、小品、歌舞、口技等都来源于生活,更在于辛勤的艺术家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捕捉、采摘到那最美的、最本质的东西。一讲到“艺术源于生活”,有些人听厌了,说是“老话”“套话”“俗话”听不进去,自然他们就不会走这条艰苦的路,总是浮在上面。现代出现的“抄袭”风,就是出在这里。总是想找捷径其实这样抄来的作品,不会成为精品。而你的创作要成为精品被群众欢迎,只有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才能捕捉到最真实、最本质的东西。这是人生唯一的一条路。口技大师画眉张老先生的口技只所以是那么逼真,细腻,受人喜欢,就是他平日里,总是走入大自然,投身于劳动人民的生活中,用心观察、反复模仿,捕捉到了最真实、最美妙的音符。

口技,重在技巧。他不像作家,用文学表达作者的所见所闻,所识也不像画家,用笔描绘画面,表达他的所见、所闻、所识,而口技艺人仅靠自己的一张嘴,用模仿来表达自己的所闻、所识。在深入生活聆听万物之声中,要坚持真、像、美、逗四个要素。所谓“真”即真实,用观众、读者看后、读后常说那句评语就是写的真像、画的真像、演的真像。“像”是艺术的根本,无论是你写的作品、画的画儿、演的戏、模仿的声音,最起码要“像”,否则谈不上什么艺术。“像”即真实多是外表感性的东西。但就这么一个“像”字能做到就需要艺术家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但生活上的真实,不等于艺术上的真实,所说的艺术真实是指透过现象,从感性认识上,通过体验分析而找到本质的东西。

所谓“细”即细腻。只有在细中才能捕捉到本质的东西。比如作家写人,常用的一句话:“细微深处见真实”就是这个道理。而口技艺人,在形声中也要做到一个“细”字。诸如,声音的粗细之分、高底之分、轻重之分、平与颤之分、强与弱之分、声波之分,那都是很有学问的。比如观察鸡的叫声,鸡的不同生长期,其声调会有粗细之变。鸡在不同环境中也有不同叫声吗,如在悠闲、寻食的叫声,受惊吓的叫声,报晓时长叫声,他的音调都有高底、快慢、长短之分。

所谓“美”,也是种艺术的基本要求,被你的“文”、你的“画”、你的“戏”等都要给人以美的享受。比如口技中的仿声,要求口技艺人要以最美妙动听的音质、音调、音色给听众以美的享受。

“逗”是一种艺术的调料品,像杂技中的小丑。口技中的表演风趣,使人们在风趣、欢乐中受到了艺术的感染。

上一篇:如何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本土民族音乐 下一篇:现代招贴设计的构建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