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相融性研究

时间:2022-08-10 04:35:57

关于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相融性研究

摘要:美声、民族、通俗虽然分属于不同的唱法,但是从实质上来说,它们之间并不存在实质的界限,也完全可以做到求同存异,互相借鉴的。本文从共鸣、风格、题材三个方面探讨了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相融尺度,并探讨三种唱法在实践中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美声 民族 通俗 相融性

当前不管是社会上还是在高校教学实践中,美声、民族和通俗三种唱法之间通常情况下都是泾渭分明,很少交融,极大的阻碍了声乐艺术的丰富和繁荣,因而在这几种唱法的互相借鉴的基础上,有效的拓展每一门艺术的外延及内涵就成为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把握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相融尺度

(一)共鸣方面

美声唱法中,要求演唱者的共鸣应当是整体的共鸣。包括头腔、口咽腔以及胸腔,这三者必须是溶为一体的。美声唱法和其他唱法相比,声音要求更结实,突出管道的垂直感。同时,美声唱法的声音通常也会传得很远,原因是多数演出都需要演唱者在没有扩音设备的条件下,声音能够穿过舞台下的乐池送到大歌剧院里的每个角落。而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依赖混合共鸣,使得声音具有很强的穿透力。这种共鸣方式尤其适用于历史题材或戏剧性强的角色。民族唱法要求声音靠前,明亮且灵活。在共鸣上它除了突出垂直感之外,还要求水平感,原因在于帮助吐字更清晰,也有利于风格的转换和把握。而通俗唱法对于共鸣的运用相对具有随意性,根据不同的歌曲特点,有些会要求注重胸腔共鸣。有些则更接近于在耳边说话的感觉。

(二)风格方面

美声作品通常情况下较为严肃,表现形式也较为单一,多数作品都需要用外文演唱,比如常见的有意大利语、德语、法语。所以在美声教学中,要求学生尽量掌握外文发音与词意方面的知识,以便用良好的发音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如果母音不纯正,也就不够味。比如演唱宣叙调就应当发音如说话,咏叹调就需要宏伟壮观,艺术歌曲讲求的是静谧柔和。而民族唱法是以中国文化做背景,以中国语言做基础,同时借鉴了中国的戏曲、曲艺和传统的民歌等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演唱方法。它偏重于吐字清晰,声音明亮,位置也相对靠前,作品中主要表现的是民族性。举例来说,在演唱陕北的信天游时,演唱必须符合陕北民族的发音和风格。再如谭晶在演唱云南作品《长街宴》时,其中有一个街字,它在云南方言里读GAI,那么在演唱的时候也只有这样发音能够让听众领略到扑面而来的云南物象。通俗唱法往往更强调的是“个性”。每个歌手可以根据自己本嗓的特点演唱出属于自己的风格。无论是从声音、服饰还是表演,和前两种演唱方法相比都更具有随意性。

(三)题材方面

通常来说,美声作品多习惯于倾诉一些相对宏大的主题,其内容偏重于深刻性的突出,或者表达内心深处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典型的作品有《我和我的祖国》以及《松花江上》。而民族唱法则主要强调对祖国大好河山或者人间亲情的赞美,典型的《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以及《母亲》等。和前两种不同,通俗唱法习惯于讲述每个人生活中的小事,或表达对爱情的向往和悲伤,或诉说生活的希望和无助等,典型的有《情书》和《我是一只小小鸟》等。

二、美声、民族、通俗在实践中的融合发展

(一)民通唱法

早在2004 年,我国在颁发中国轻音乐学会“学会奖”,就曾经将“民通唱法”( 即民歌通俗唱法)视作一种平行与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之间的特殊唱法。当年获得提名的歌手有于文华、周冰倩和汤灿。而该奖项的首次设立,也表明了音乐权威协会对这种新兴的,同时又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特殊音乐表现形式的认同。这方面做出成功尝试的是宋祖英,她在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开个唱时,就选择了这种混合唱法,并且很快受到了国外观众欢迎,同时她主演的音乐剧,也采用“民通”演唱风格演唱了近十余个声情并茂的唱段。对此,著名声乐专家金铁霖指出,宋祖英有时候用通俗,有时又偏重于民族,均是根据不同作品的需要来展示她的风范的。

(二)美通唱法

欧美歌唱家对于美通唱法进行了率先尝试,结果证明二者不仅能够融合,还可以产生一种十分美妙的声音。近年来,我国声乐界也开始着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曾经凭借《平安中国》而为我国观众所知晓的女高音歌唱家胡雁,就在春晚舞台上与佟铁鑫以及王莉共同演绎了《我爱唱歌》,特别之处就在于将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进行了融合,也让观众再度体会到了“美通唱法”这一新型演唱流派的无穷魅力。胡雁认为,通过“美通唱法”可以营造出一种意境,而这种意境下音乐所能表达的情感会更为丰富,同时该唱法还具有亲切、随和的特征,容易拉近和听众之间的距离,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美声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疏离感,也更容易为国人所接受。

(三)民美唱法

事实上,“民美唱法”的实践在我国早就已存在,国内许多著名歌唱家,无论是在训练还是演唱时都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美声的发声法,常见的有胸腹式呼吸、面罩共鸣以及横膈膜的气息支持。同时由于他们的声音共鸣良好,形成了一种集中而致远,圆润而不单薄的良好效果,典型的如胡松华、蒋大为以及、宋祖英等。所以即使 “民美唱法”到现在依然未得到正式认可,但是声乐界的许多人都认为现阶段借鉴美声唱法优势的“新民族唱法”已经成为一种正式的演唱法,得到了学界的不断研究和实践,也逐渐得到了国人的接受、欣赏和认可。

三、结语

中国歌唱方法在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的同时,从未曾停止过相互融合、创新和发展。因为,对于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我们更需要做的是找到它们之间相通以及互相借鉴的地方,并据此来丰富音乐的表现手段。

基金项目:

本文支持课题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通俗唱法在传统声乐教学中的运用研究”2012年湖南省级课题一般项目(课题编号:12YBB155)。

参考文献:

[1]郁洲萍.探索我国通俗歌曲形成与发展的艺术规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2003,(02).

[2]何卓.浅谈“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异同[J].黄河之声,2010,(03).

[3]但夏,李嵬.试论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联系与区别[J].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0).

上一篇:浅谈竹笛演奏中音色的控制 下一篇:音乐欣赏是一种消费?